李鸣风推动千湖市融入“环省城一小时创新经济圈”的战略构想,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超出了江北省界,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和更高层面的博弈。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与江北省毗邻的河东省。河东省经济结构与江北类似,同样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其省会城市距离千湖市也不过两百公里。千湖市“智造千湖”的声量,尤其是碳纤维等一批高端项目的推进,引起了河东省决策层的警觉。
很快,情报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李鸣风的案头:河东省发改委牵头,秘密制定了一个针对性的“人才与项目引流计划”,专门瞄准江北省、尤其是千湖市正在洽谈或初步落户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和科技创新项目,开出了更优惠的条件——更高的安家费、更大幅度的税收减免、甚至承诺配套省级实验室平台。
短短一个月内,千湖市谈了将近半年的一个半导体研发团队和一个工业软件创业公司,先后被河东省“截胡”。人才办和招商局的汇报充满了沮丧和无奈。
“李市长,对方条件太优厚了,我们根本竞争不过……而且,他们好像对我们的谈判底线一清二楚……”招商局长面色难看地汇报。
李鸣风面色阴沉。这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上升到省际之间的资源争夺战。千湖市就像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新星,立刻引来了强大对手的觊觎和打压。
“知道了。这不是你们的错。”李鸣风没有责备下属,“人家是举全省之力来抢。但我们不能自乱阵脚。我们的优势在于产业生态和政策的持续性。告诉下面,被抢走的,暂时放下;正在谈的,提高保密级别,加快谈判节奏,条件可以适当灵活,但核心原则不能突破。”
他意识到,必须尽快拿出有分量的成果,形成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才能在这场人才和项目的争夺战中站稳脚跟。否则,辛辛苦苦培育的苗子,很容易就被别人连根挖走。
所有的压力,最终都聚焦到了碳纤维项目上。这个被李鸣风视为“一号工程”和全省标杆的项目,进展并非一帆风顺。核心设备进口受阻、关键工艺环节卡壳、建设资金出现短期缺口……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
项目指挥部几乎天天开会,气氛紧张。合作方和技术团队开始流露出焦虑和动摇的情绪。甚至有风言风语传出来,说河东省也在接触碳纤维项目的技术团队,开出了难以拒绝的天价。
李鸣风当机立断,将办公室直接搬到了项目指挥部隔壁,实行现场办公。他亲自与远在国外的设备供应商进行视频谈判,施加压力;他协调省科技厅,请来了国家材料领域的院士专家团队进行现场“会诊”,攻克技术难题;他更是咬紧牙关,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从市长备用金中紧急调拨资金,并亲自出面与几家国有大行省分行行长会谈,以市政府信用做担保,要求他们提供额外的信贷支持。
“这个项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不仅是千湖的项目,更是关乎我们江北省在高端材料领域布局的战略项目!谁在这个时候掉链子,就是江北的罪人!”他在一次协调会上拍了桌子,语气前所未有的严厉。
市长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投入,稳定了军心,扫清了障碍。项目团队日夜奋战,进度开始加速。
就在碳纤维项目攻关最紧要的关头,省委关于“环省城一小时创新经济圈”规划方案的审议会,如期召开。这次会议将最终确定经济圈的范围、重点支持的城市和产业方向。
李鸣风作为千湖市长,被点名列席会议,并做补充陈述。他知道,这是千湖能否搭上这班高速发展列车的关键一战。
会议上,省发改委汇报的方案中,虽然将千湖纳入了经济圈范围,但被划在了“辐射区”和“联动区”,而非最核心的“核心区”。重点支持的政策和项目资源,明显向更靠近省城的其他两个地级市倾斜。理由也很充分:那两个市Gdp总量更高、交通更便捷、现有产业基础更好。
几个兄弟城市的领导发言,也多是强调自身优势,无形中挤压着千湖的空间。
轮到李鸣风发言时,会议室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他没有纠缠于细节争论,而是直奔主题,语气沉稳而自信: “各位领导,我们完全拥护省里打造创新经济圈的宏伟战略。千湖的优势,不在于总量,而在于结构和潜力;不在于距离省城的物理距离,而在于产业互补的契合度!” 他展示了精心准备的ppt:“这是千湖稀土新材料产业园的现状和规划,我们已经集聚了三十多家上下游企业。这是我们正在全力攻坚的碳纤维项目,投产后将填补全省空白,技术国内领先!千湖的定位,不应该仅仅是省城的‘辐射区’,而应该是经济圈内不可或缺的‘先进制造业核心配套基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承接地’!” 他重点提到了面临的省际竞争:“最近,我们的一些人才和项目被周边省份以超常优惠挖走。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千湖培育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是被人盯上的!如果我们省里不给予更强有力的支持,就是在替别人做嫁衣!如果我们能集中资源,将千湖快速打造成一个亮点,吸引的人才和项目就会形成虹吸效应,受益的是整个江北省!”
他的发言,有数据、有案例、有分析、有危机感,更有全局视野,一下子将千湖的发展提升到了关乎全省战略利益的高度。
省委书记张春林听得非常认真,不时点头。最后总结时,他特别提到:“鸣风同志的发言很有启发。经济圈的规划,不能只看现有存量,更要看发展潜力和战略价值。千湖的转型升级,特别是碳纤维这样的重大项目,具有全省意义。发改委的方案可以再优化一下,对千湖这样的特色鲜明、方向正确的地区,要给予更精准、更有力的支持,把它打造成我们经济圈西翼的战略支点!”
书记一锤定音!会议方向彻底扭转。
几天后,从碳纤维项目现场传来捷报:核心工艺难题成功突破,首条生产线开始设备安装调试!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的“经济圈”规划文件中,千湖市的地位被提升为“西部核心区”,与另外两个城市并列,并在重点支持产业清单中,明确写入了“支持千湖市打造国家级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双喜临门!
消息传回千湖,市政府大楼里一片欢腾。李鸣风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激动的人群,脸上露出了久违的、释然的笑容。
这场省际博弈与内部竞争的危机,终于被他以强大的意志、清晰的战略和务实的行动化解了。千湖市不仅站稳了脚跟,更赢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省委的重视和支持,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碳纤维项目必须成功,“智造千湖”必须交出更亮眼的成绩单。
他拿起电话,接通了碳纤维项目指挥部:“告诉大家,干得漂亮!但是,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安装调试必须精益求精,确保一次投产成功!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产品,让所有质疑我们的人闭嘴,让所有支持我们的人放心!”
放下电话,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投向更远的地方。
经过这一番风雨洗礼,李鸣风的视野和格局再次提升。他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市长,更是一个在省际乃至国家战略棋盘上博弈的棋手。
前方的路,依然挑战重重,但他信念无比坚定。
千湖这艘航船,已经冲出了迷雾,驶入了更广阔的航道,而他这位船长,将继续引领它,驶向充满希望的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