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立政府的步步紧逼,如同冰水浇头,让李金唐从依靠军政府庇护的迷梦中彻底惊醒。过去,他以为凭借剿匪的功绩、上缴的税款和带动地方经济的贡献,足以换取一片生存发展的空间。然而,沙立用冷酷的现实告诉他,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所有这些都不过是随时可以被收回的赏赐,甚至是催命符。
“依附,永远只能仰人鼻息,生死操于他人之手。”深夜,李金唐独自站在新唐村指挥所的顶层,眺望着远方黑暗中隐约起伏的山峦轮廓,心中翻腾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晰念头:“要想真正掌控自己乃至整个团体的命运,就必须夺取更高的权力,掌握制定规则的话语权!”
这是一种权力的觉醒,是野心在绝境中的必然滋长,也是生存本能驱动的战略升华。他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或是一个拥兵自重的豪强。他要涉足暹罗政治的核心场域,在那里培植自己的势力,撬动这个国家的权力格局。
他将苏望海、周明海等核心智囊召集起来,召开了一次决定未来走向的秘密会议。
“以往,我们专注于商业与军事,以为此二者是立身之本。现在看来,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李金唐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商业是血液,军事是骨骼,但**政治,才是支配这一切的大脑和神经。** 沙立可以一纸命令就让我们的边境驻军权名存实亡,可以随意查封我们的仓库,根源就在于他掌握了政治权力。我们不能再被动挨打,必须主动布局,在曼谷,在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上,落下我们的棋子。”
苏望海深以为然:“社长所言极是。沙立政权看似稳固,但其军事独裁的本质,内部必然存在诸多不满。前朝遗老、被边缘化的王室力量、以及他军中的潜在竞争者,都是我们可以借力的对象。”
周明海也从经济角度补充:“我们的财富,不应该只用于购买机器和武器,更应该用于投资‘政治资产’。资助对我们友好的政治人物,其长期回报,可能远超任何一桩生意。”
方针既定,一场隐秘而精密的政洽布局,如同暗流般在暹罗的土地下悄然展开。
---
**一、投资于“人”:编织权力网络**
李金唐政治布局的第一步,是筛选和投资“人”。他动用了“泰国华人联合会”庞大而灵敏的商业情报网络,结合周明海在曼谷金融界建立的关系,开始系统性地搜集和分析暹罗政坛各类人物的信息。
他们的目标并非沙立核心圈的那些铁杆将领——那些人利益绑定太深,难以撼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以下几类人:
1. **失意的前朝文官和贵族:** 他们在沙立的军事政变中失去了权力,心怀怨恨,拥有传统的人脉和声望,却缺乏资金支持。
2. **在沙立体系内受到排挤、或有自己野心的中生代军官、技术官僚:** 他们渴望上升通道,对沙立的某些政策未必完全认同。
3. **正在崛起、有潜力的地方议员和部分寻求连任的国会议员:** 他们需要竞选资金和基层动员能力,容易建立利益交换关系。
李金唐亲自审定了第一批资助名单。他行事极为谨慎,资金的流动通过设在香港、新加坡的离岸公司,以及曼谷多家看似毫无关联的商行进行多层流转,最终以“政治献金”、“商业赞助”、“文化项目捐赠”等合法或灰色的名义,送到目标人物手中。金额根据其潜力和价值从数万到数十万泰铢不等。
与此同时,他授意曼谷办公室的负责人,以“李金唐先生私人代表”的身份,开始与这些人物进行“非正式”接触。会谈地点往往选在私人俱乐部、高级餐厅的隐秘包间,或是香火冷清的寺庙。谈话内容从不涉及具体的政治交易,更多的是表达李金唐对暹罗未来发展的“关切”,对某些有识之士“理念”的欣赏,以及“华人联合会”愿意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的意愿。
这种“只谈风月,不论国事”的方式,既安全,又有效地传递了善意和支持的信号。很快,一些嗅觉敏锐的政治人物开始意识到,在东南方,出现了一位实力雄厚且“乐善好施”的李先生。
---
**二、扎根于“民”:塑造公共形象**
在与沙立政府对抗的过程中,李金唐深知舆论和民心的向背至关重要。沙立可以掌控官方喉舌,但他无法完全封锁民间的声音。因此,他的第二步棋,是大力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系统地塑造和提升个人及“华人联合会”的公共形象。
他成立了“金唐基金会”,以规范化的模式运作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款项,不再像过去那样零散投放,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使用:
* **教育领域:** 他出资在达叻府、尖竹汶府等控制力较强的地区,兴建了五所“金唐小学”,并设立专项奖学金,资助贫困家庭的优秀子弟(无论华人还是泰人)前往曼谷甚至海外求学。每一所学校的奠基和落成典礼,都成为当地的一大盛事,李金唐亲民、重视教育的形象通过地方报纸和口耳相传扩散开来。
* **医疗领域:** 他捐赠巨款给曼谷的几家主要医院,用于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同时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建立了流动医疗站,为偏远乡村的民众提供免费的基础医疗服务。在一次霍乱小范围爆发时,基金会迅速调拨药品,有效控制了疫情,赢得了“功德无量”的美誉。
* **基础设施:** 他出资修缮了连接几个重要村镇的道路和桥梁,这些工程不仅便利了商贸,更让日常出行的民众直接受益。“这条路是李先生出钱修的”,成了最朴素的宣传语。
这些举措,看似投入巨大且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但其产生的政治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在广大中下层民众心中,成功地将李金唐与“慈善家”、“实干家”、“关心民生”的正面标签绑定在一起,与曼谷那个高高在上、不断发布打压命令的军政府形成了鲜明对比。一种隐形的民心向背,开始在民间悄然形成。
---
**三、渗透于“基层”:构筑政治基本盘**
李金唐的政治野心并不止于在曼谷的权力走廊里安插几个代言人。他深知,真正的力量根植于基层。他的第三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是系统性地强化和扩大在地方层面的政治控制力。
“泰国华人联合会”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互助组织,更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准政治功能的实体。
在东南三府,联合会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开始更深入地介入地方事务:
* 他们支持与联合会关系密切、或干脆就是联合会成员的地方乡绅、商会领袖参与地方议会的选举。
* 通过提供就业、信贷、市场渠道等方式,他们将大量的农户、小商人、工坊主紧密地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了庞大的、利益攸关的选民群体。
* 他们甚至开始尝试影响地方法规的制定,例如推动有利于联合会旗下产业的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
在这个过程中,李金唐巧妙地利用了暹罗政治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沙立政府专注于曼谷的权力斗争和边境安全,对偏远地区的控制力相对薄弱。李金唐便在这些权力的缝隙中,悄无声息地构筑起一个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华人联合会为组织核心、以地方武装为后盾的“国中之国”的雏形。这里的民众,或许在法律上仍是暹罗王国的子民,但在实际利益和情感认同上,已经开始向李金唐和华人联合会倾斜。
---
**四、初见成效与暗藏的危机**
数月之后,李金唐的政治布局开始显现出初步的效果。
当沙立政府再次试图推动一项旨在限制华人资本的法案时,议会中竟然出现了不小的反对声音。几位此前名不见经传的议员引经据典,慷慨陈词,指出该法案可能损害经济活力,挫伤投资者信心。虽然法案最终还是在沙立的强力推动下通过,但过程已不似以往那般顺畅,这让沙立及其幕僚感到些许意外和恼火。
同时,关于李金唐乐善好施的报道,开始零星地出现在一些不那么受政府严格控制的小报上。尽管沙立控制的宣传部对此嗤之以鼻,但民间关于这位“华人领袖”的正面议论确实在增多。
然而,危机也如影随形。李金唐如此大规模、系统性的政治运作,不可能完全瞒过沙立的情报系统。
一天夜里,苏望海带来了一份密报:“社长,我们在曼谷的人发现,有身份不明的人在暗中调查基金会资金的流向,以及我们与几位议员的接触情况。看来,沙立已经有所警觉了。”
李金唐闻言,眼中没有丝毫意外,只有一片冰冷的锐利。“意料之中。当他选择对我们动手的那一刻起,这就已经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博弈。他警觉他的,我们做我们的。”
他走到窗前,望着新唐村星星点点的灯火和远处隐约传来的机械厂轰鸣声,缓缓说道:“政治这条路,一旦踏上,就没有回头箭。沙立以为用强权就能让我们屈服,但他错了。我们现在不仅要和他斗勇,更要和他斗智,斗人心。传令下去,政治布局的力度不减,但要更加隐蔽。同时,‘乙号预案’的准备工作加速。我们要让他明白,**我们既有在议会里和他辩论的耐心,也有在战场上和他决一死战的决心!**”
新的指令被迅速传达下去。李金唐的庞大机器,在商业、军事、政治三条战线上同时高效运转起来。一场表面平静,内里却波涛汹涌的全面较量,已经拉开了序幕。暹罗的权力天平,正在无人知晓的暗处,发生着微妙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