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只是一夜之间,林家沟子这个名字,就如同插上了翅膀,飞遍了全国。
起初,是几家有影响力的媒体深度报道了林氏集团在澜清省震区系统性的、卓有成效的长期帮扶计划——“韧性绿洲”项目。报道中不仅提到了林场、加工厂、客服中心如何切实解决就业,还挖出了林羽那项“灾难面前可先斩后奏开仓救助”的内部指令。这则指令经过发酵,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现象级的赞誉和讨论,“别人家的老板”、“企业社会责任的天花板”、“这才是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等评论刷屏。
紧接着,不知是哪位来澜清出差顺便旅游的博主,循着报道的线索,竟然一路摸到了林羽的老家——林家沟子。当他将镜头对准那片整齐美观、与传统印象中农村截然不同的新民居,对准那初具雏形却设计感十足的特色集市和精品民宿,对准村里老人们脸上安逸满足的笑容,以及不经意间拍到的、正在和村民闲聊的林羽本人时……一条名为《探秘良心企业家林总的故乡:这才是新农村该有的样子!》的vlog悄然上线,然后瞬间引爆。
流量如同海啸般涌来。
“我的天!这房子!这环境!确定是农村不是高端度假村?” “慕名而来!这才是真正的新农村建设吧!羡慕哭了!” “林总居然还在村里!好亲民啊!想去偶遇!” “那个集市什么时候开业?想去买那个着名的‘林家小厨’辣酱!” “民宿看着太棒了!求预订方式!”
几乎是一夜之间,林家沟子从一个默默无闻、只是自己默默变好的小山村,变成了全网最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国庆长假期间,第一波闻讯而来的游客便挤满了小小的村子。
起初,村民们是懵圈的。他们看着村口突然出现的大量陌生车辆(以至于林羽不得不让人临时开辟了几个停车场),看着那些拿着手机、相机四处拍照、一脸兴奋的城里人,既感到骄傲,又有些手足无措。
民宿(虽然只有寥寥几间)瞬间被预订一空,价格按照市场规律略有上浮,却依然供不应求。小姨的“林家小厨”工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订单压力,线上销量暴增,线下更是被游客直接堵门购买,以至于她不得不紧急实行“限购”。就连村里人家自己种的蔬菜、散养的土鸡蛋,都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稀罕物”。
甜蜜的烦恼开始了。
林羽当机立断,召集全村开会。 “乡亲们,咱们村火了,这是好事,说明咱们的建设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林羽拿着喇叭,声音依旧平和,“但是,咱们不能乱。客人来了,咱们要招待好,但不能宰客,不能坏了咱们的名声。” 他迅速做出安排: “民宿接待能力有限,咱们可以发动有条件的人家,按照我们之前提供的标准图纸,把闲置房间收拾出来,搞‘农家乐’,统一培训,统一定价,统一管理,收入归各家。” “集市提前开业!各家有什么特产,都可以申请摊位,明码标价,保证质量,卫生第一!” “王经理,组织个临时小组,负责村口的车辆引导和秩序维护,别堵了路,也别扰了乡亲们正常生活。” “小姨,你的辣酱优先保证线上订单和集市供应,工坊可以适当扩大生产,但必须保证味道不变!”
混乱很快变得有序。村民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阵仗,但在林羽和林建国的组织下,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淳朴的智慧。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准备客房,蒸馒头、包饺子、炖土鸡,用最农家菜招待客人。集市上,各色山货、农产品、手工编织品琳琅满目,价格公道。孩子们好奇地看着来自各地的游客,老人们则乐呵呵地坐在门口,成了摄影师们最爱捕捉的“人文风景线”。
收入,是实实在在的。几乎每一家参与接待的农户,每一天的现金收入都远超过去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务农所得。小姨的工坊扩大了,又招了两个人。果园开放了采摘体验,按人头收费,生意火爆。连那位老木匠,接到的订单都排到了几个月后。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通讯信号上。 “喂?娃他爹!你快回来吧!别在城里打工了!现在村里天天来旅游的,家里开个农家乐,一天挣得比你一个月还多!” “闺女,妈跟你说,村里现在可好了!你回来帮妈弄这个农家乐,咱娘俩一起干,不比你在外面租房子强?” “兄弟,回来创业吧!林总说了,后面还要建更多项目,机会多着呢!”
这样的电话,从林家沟子源源不断地拨往全国各地的城市。最初是试探和怀疑,但随着一张张照片、一笔笔转账记录的发出,怀疑变成了心动,心动化为了行动。
开始有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拖着行李箱回来了。他们见过世面,脑子活络,很快成为农家乐经营、电商销售、游客服务的主力军。 接着,是一些中年夫妇回来了。他们更能吃苦,负责后厨、清洁、种植养殖等一应事务。 村里的小学,原本只有十几个孩子,这个学期,突然增加了二十多个新面孔——都是跟着父母回来的学龄儿童。朗朗的读书声变得前所未有的响亮。 那些曾经只有老人留守的院落,重新响起了年轻人的笑声和孩子的哭闹声,充满了烟火气和活力。
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他们不再只是日复一日地等待和思念,儿孙绕膝,承欢堂前,成了最寻常的景象。曾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这两个沉重的词汇,正在林家沟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为历史。
林羽走在村里,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一切的热闹和喧嚣,收入的增加,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家乡变美了,变好了,有了吸引人、留住人的产业和希望。
他依旧控制着节奏,没有允许大规模资本进入搞过度开发,而是坚持以村民为主体,循序渐进。他知道,这股“网红”的热度终会过去,但只要能借此机会把基础设施打好,把服务质量提上来,把品牌口碑立住,林家沟子就能从“网红”走向“长红”,真正实现可持续的振兴。
夕阳下,村口广场上,一群回来创业的年轻人自发组织了一场小型的篝火晚会,招待游客。歌声、笑声、掌声回荡在山谷里。
林建国碰了碰儿子的胳膊,指着那群年轻人:“瞧见没,那个带头的,是村东头老李家的二小子,以前在南方厂子里打工,这回带着媳妇儿一起回来了,说是不走了。”
林羽笑着点头:“嗯,不走了好。根扎下了,叶子才能长得茂盛。”
归乡潮起,人气汇聚。林家沟子的故事,正从一个关于建设的童话,演变成为一个关于回归与希望的、更加动人的现实。进度依旧不算快,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但每一天,这个村庄都在变得更加丰盈,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