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夏日的炽热逐渐被初秋的凉爽所取代。澜清省震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在国家力量的主导和社会各界的持续援助下,已从紧急安置全面转入恢复重建与长远规划并举的新阶段。大量的过渡板房区被规划整齐、设施完善的永久性安置社区所取代,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基本恢复甚至超过震前水平。然而,比物质重建更为艰巨的,是经济的复苏和民生的保障,尤其是为数众多的受灾群众的就业问题,成为摆在当地政府和所有援助方面前最现实的挑战。
林氏集团“澜清新生”计划的工作重心,也自然而然地朝着这个方向倾斜。基金会团队前期大量的调研和评估工作此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深入各个安置社区,与基层干部、受灾群众座谈,详细了解他们的技能特长、就业意愿以及当地潜在的资源禀赋。
一份份详尽的报告摆在了林羽的案头。他坐在沪上总部的办公室里,目光扫过那些沉甸甸的数据和建议:大量劳动力闲置,尤其是中年妇女和略有残疾的劳动者;山区土地资源丰富,但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灾区群众渴望就业,但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对外出务工心存顾虑……
正当他凝神思考,如何将集团的资源与这些需求精准对接,设计出可持续的产业帮扶模式时,久未主动发布任务的系统,那熟悉而冰冷的机械音再次在他脑海中响起,但这一次,却带着一丝不同以往的、更具引导性的意味:
【叮。检测到宿主深度参与重大灾害后续重建工作,社会责任感显着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低迷,民生就业问题突出,符合‘根叶共茂’长期发展理念延伸触发条件。】 【生成区域性长期帮扶任务:‘澜清韧性绿洲’计划。】 【任务目标:基于灾区地理环境与人力资源现状,协助构建至少三个可持续的支柱性产业项目,直接或间接提供不少于2000个稳定就业岗位,显着提升区域经济自我造血能力。】 【任务指引(建议方向):
1. 生态林场与经济林培育: 利用周边荒山及受损林地,引入先进林业管理技术,种植兼具生态恢复功能与高经济价值的速生用材林及特色经济林(如高品质坚果、木本油料、林下中药材等)。修复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
2. 农林产品深加工厂: 建设现代化加工厂,对林场产出及当地原有特色农产品(如菌菇、山珍、特色谷物)进行清洗、分级、包装、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创造大量生产、管理、物流岗位。
3. 区域性售后与客服中心: 依托灾区劳动力耐心、淳朴、方言沟通能力强等特点,建设一个集中式的市级售后客服中心,承接林氏集团及旗下合作企业部分非核心客服业务,提供大量无需外出、培训即可上岗的就业机会,尤其适合女性及行动不便者。 【系统辅助:提供上述产业领域的《初步可行性分析报告》、《最佳实践案例库》(限时开放)、‘精益生产’buff(小幅提升初期运营效率,降低试错成本)。】 【任务奖励:根据最终落实效果与就业带动人数,奖励相应积分及‘区域经济赋能者’称号(小幅提升宿主在项目推进中的说服力与资源整合效率)。】
林羽精神一振!系统的这个任务,来得正是时候,而且给出的方向与他之前的思考不谋而合,甚至更加系统和完善。它没有直接提供巨额资金或黑科技,而是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思路和宝贵的知识库支持,这远比给钱更有价值。
他立刻召回了欧阳倩、司徒安琪(基金会负责人)以及刚刚从澜清考察归来的赵立国。
“各位,关于澜清的产业帮扶,我有了更具体的想法。”林羽开门见山,将系统提供的思路(当然,是以他自身调研思考的名义)清晰地阐述出来,“我们不能只输血,更要帮助它建立造血能力。我初步考虑了三个方向:林场、加工厂、客服中心。”
他详细解释了每一个项目的构想: “林场项目,不仅可以绿化荒山,保持水土,还能产生长期的经济收益,雇佣大量劳动力进行种植、抚育、管护。” “加工厂是连接一产和二产的关键,能把原材料变成商品,创造更多附加值和工作岗位,还能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 “客服中心,看似与当地资源无关,但恰恰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提供大量稳定的室内工作岗位,非常适合安置因灾致残或需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的人员。”
欧阳倩迅速记录,并补充道:“这三个项目层次清晰,覆盖了不同年龄和技能的劳动力,而且彼此之间可以形成协同效应。林场和加工厂是上下游,客服中心则可以独立运营,甚至未来可以服务更广阔的区域。”
司徒安琪则表示:“基金会前期调研也显示,当地群众对‘家门口就业’的需求非常强烈。这三个项目落地,吸引力会很大。我们需要立刻启动更详细的可行性研究、选址考察以及与当地政府的深入洽谈。”
赵立国拍着胸脯:“澜清那边我熟,政府关系我去协调!他们对能带来就业的项目肯定大力支持,土地、政策都会开绿灯!”
“好!”林羽雷厉风行地部署,“立国总,你立刻返回澜清,牵头成立‘澜清产业帮扶项目组’,与当地政府成立联合工作组,实地勘察选址,尽快拿出方案。” “司徒,你负责基金会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社会效益评估,并设计一套公平透明的招聘和培训机制,确保就业机会真正惠及最需要的受灾群众。” “欧阳,你坐镇总部,协调集团内部资源。我们需要抽调林业专家、食品加工工程师、人力资源和客服培训团队,组成技术支持小组,准备入驻澜清。同时,初步核算投资预算,确保项目可持续。”
会议结束后,整个林氏集团相关的部门立刻高效运转起来。
几天后,赵立国就从澜清发回了初步消息:当地政府对“林场+加工厂+客服中心”的方案极为欢迎,立刻划拨了合适的山地和工业用地,政策优惠拉满。 司徒安琪的基金会也拿出了详细的招聘优先原则:优先保障因灾致贫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士、军烈属等。 欧阳倩协调的技术支持小组和初步预算也已到位。
【系统提示:任务‘澜清韧性绿洲’计划已正式激活。辅助资料库已开放。《初步可行性分析报告》已发放。‘精益生产’buff已生效(效果持续至项目稳定运营)。】
林羽仔细阅读着系统提供的报告,里面详细分析了不同树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工厂设备选型的建议,客服中心建设的标准和管理要点……这些信息极大地加快了项目前期筹备的效率,避免了很多潜在的坑。
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反复强调:“基础要打牢,模式要可持续,培训要到位。我们宁肯慢一点,也要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真正落地生根,真正成为当地人长期的饭碗。”
于是,在澜清省一片选定的向阳山坡上,第一批由林氏集团资助引进的速生优质树苗被精心栽下,标志着“生态经济林场”项目正式启动。 在规划中的产业园区内,“澜清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厂”完成了奠基仪式,开始厂房建设。 在金州市高新区,一栋闲置的办公楼被整体租下,紧锣密鼓地装修成现代化的“林氏集团西部售后客服中心”,第一批招聘的200名本地学员,已经开始接受专业的客服技能培训。
每一个项目现场,都聚集着许多当地群众,他们眼中充满了好奇、期盼和感激。他们知道,这些项目,或许就是他们未来安身立命的新希望。
林羽通过视频,看着这些画面,心中平静而充实。系统的任务给了他方向和工具,但真正推动这一切的,是他和整个林氏集团那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初心。进度依旧在他的掌控下不紧不慢地推进着,但每一步,都更深地扎进了这片土地,更实地托起了无数个家庭的未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这“渔”,正在澜清的土地上,缓缓铺开,静待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