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拉锯战
李来是被一阵压抑的咳嗽声惊醒的。他迷迷糊糊地伸手摸向身旁,陈玲那边空着——她今天有早自习,六点就出门了。咳嗽声又响起来,这次他听清楚了,是从小来房间里传来的。
他立刻清醒了,趿拉着拖鞋快步走向儿童房。推开房门,只见小来蜷缩在被窝里,小脸通红,呼吸沉重。
“小来?”李来在床边坐下,伸手探了探儿子的额头——滚烫。
小家伙睁开湿漉漉的眼睛,声音沙哑:“爸爸,我喉咙痛...”
李来的心揪紧了。初秋时节,天气转凉,幼儿园里已经有好几个孩子感冒,他一直担心小来会被传染,没想到还是中招了。
“没事,爸爸带你去医院。”他轻声安慰,同时在心里快速盘算着今天的工作安排——上午有个重要会议,但可以推迟;下午的客户拜访可能需要改期。
给小来量了体温:38.5度。
“来,先喝点水。”李来扶起儿子,小心翼翼地喂他喝水。小来吞咽时皱紧了眉头,显然喉咙很不舒服。
在去儿童医院的出租车上,小来靠在爸爸怀里,无精打采地看着窗外。
“爸爸,我今天不能去幼儿园了吗?”
“嗯,你要在家休息。”
“可是今天有美术课...王老师说我们要画秋天...”
“等你好了,爸爸陪你画,画很多秋天的画。”
“真的吗?”小来的眼睛亮了一下,但随即又被一阵咳嗽淹没了。
医院里挤满了带着孩子看病的家长。等待就诊时,小来的体温又升高了,李来不停地用湿纸巾擦拭儿子的额头和脖颈。
“第几次了?”旁边一位老太太看着小来通红的小脸,关切地问。
“今年秋天的第一次感冒。”李来回答。
老太太摇摇头:“我孙子这都第三次了。小孩子刚上幼儿园都这样,免疫力低,一个传染一个。”
终于轮到他们就诊。医生仔细检查了小来的喉咙和耳朵,听了听肺部。
“扁桃体发炎,病毒感染。”医生低头开着处方,“我开点退烧药和清热解毒的药。发烧超过38.5度就吃退烧药,其他药一天三次。多喝水,注意休息。”
“医生,严重吗?”李来担心地问。
“普通感冒,一般三到五天会好转。如果持续高烧或者出现呼吸困难,要及时复诊。”
取药后,李来带着小来回家了。他把儿子安顿在床上,然后开始给公司打电话调整工作安排。
“李总,您儿子的病要紧,工作上的事我们会处理好的。”助理小张在电话那头体贴地说。
挂了电话,李来走进厨房,准备煮点粥。陈玲发来短信:“小来怎么样?需要我请假回来吗?”
李来回复:“确诊是感冒,已经吃药了。你安心工作,我能应付。”
话虽这么说,但当小来拒绝喝粥时,李来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
“宝贝,吃点东西才能好得快。”
“不要...喉咙痛...”小来把脸埋进枕头里。
李来叹了口气,把粥碗放在床头柜上:“那等你想吃了再吃。”
下午,小来的体温在退烧药的作用下暂时降了下来,精神也好了一些。他靠在沙发上,要求看电视。
“只能看一会儿。”李来妥协了,给儿子盖好毯子。
“爸爸,你会一直陪着我吗?”小来突然问。
“当然。”李来摸了摸儿子的头发,“爸爸今天哪都不去。”
小来满意地笑了,专心看起动画片来。
然而好景不长,傍晚时分,小来的体温又升上来了。这次直接冲到了39度。
“爸爸,我好冷...”小来在被子下发抖。
李来急忙又给他喂了退烧药,然后用温毛巾物理降温。看着儿子因高烧而痛苦的小脸,他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紧紧攥住了。
陈玲下班回家时,看到的正是这一幕:李来跪在床边,不停地更换小来额头上的毛巾;而小来则昏昏沉沉地睡着,呼吸急促。
“怎么样了?”陈玲放下包,快步走到床边。
“下午退烧了,现在又烧起来。”李来的声音透着疲惫。
陈玲摸了摸儿子的额头,眉头紧锁:“吃药了吗?”
“刚吃过,应该很快会起效。”
夫妻俩守在床边,直到小来的体温逐渐下降,呼吸也变得平稳,才松了一口气。
“你去休息吧,我来守一会儿。”陈玲对李来说。
李来摇摇头:“我不累。倒是你,明天还要上班,先去睡吧。”
最终,两人决定轮流守夜。李来值上半夜,陈玲值下半夜。
那一夜格外漫长。李来坐在儿子床边,听着他粗重的呼吸声,时不时伸手探探他的额头。窗外,秋雨悄然而至,滴滴答答地敲打着窗户,像是在为这个不眠之夜伴奏。
第二天,小来的烧退了,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他甚至主动要求吃早餐。
“爸爸,我饿了。”
李来喜出望外,赶紧热了粥,看着儿子一口一口地吃下去。
“今天感觉怎么样?”陈玲出门前,亲了亲小来的脸颊。
“好多了!”小来声音虽然还有些沙哑,但已经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送走陈玲,李来给儿子吃了药,然后陪他玩拼图。
“爸爸,我明天能去幼儿园吗?”
“再观察一天,如果明天完全好了就去。”
中午,小来胃口很好,吃了一整碗面条。下午,他甚至能在客厅里玩玩具了。李来看着,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然而,就在他认为小来已经痊愈时,当晚情况又出现了反复。
“爸爸,我冷...”临睡前,小来又开始发抖。
李来心里一沉,拿出体温计一量:38.8度。
“怎么又烧起来了?”他无法掩饰自己的沮丧。
再次喂药,物理降温,守夜。熟悉的流程又来了一遍。
第三天早晨,李来带着小来复诊。
“感冒就是这样,容易反复。”医生见怪不怪,“病毒有它的周期,一般要三到五天才能完全控制住。”
“可是他昨天明明已经好转了...”
“这是正常过程。退烧不代表痊愈,体内还有病毒在复制。”医生耐心解释,“继续按时吃药,多喝水,保证休息。”
回家路上,李来在药店买了各种维生素和保健品。他知道这可能只是心理安慰,但总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小来似乎感受到了爸爸的焦虑,乖巧地说:“爸爸,我会乖乖吃药的。”
李来看着儿子懂事的小脸,心里一阵酸楚。他不是不耐烦照顾孩子,而是无法忍受看着儿子受苦却无能为力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天,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小来的体温时高时低,精神状态时好时坏。有时他玩得正开心,突然就开始委靡不振;有时他看起来完全康复了,几个小时后却又开始发烧。
李来的心情随之起伏不定。他取消了所有非必要的工作安排,整天守着儿子,生怕错过任何病情变化的迹象。
周五晚上,小来又一次高烧不退。李来几乎要崩溃了。
“这样反反复复,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他对陈玲抱怨。
陈玲拍拍他的肩膀:“感冒就是这样,你要有耐心。”
“我已经很有耐心了!”李来难得地提高了声音,“可是看着他一次次发烧,我...”
他突然停住了,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小来在房间里叫他:“爸爸,我想喝水。”
李来深吸一口气,平静下来,端水走进房间。
小来接过水杯,小口小口地喝着。喝完水,他看着李来,小声说:“爸爸,对不起。”
李来一愣:“为什么道歉?”
“因为我生病了,让爸爸担心了。”
儿子的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李来。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和沮丧,原来孩子都看在眼里。
“不,宝贝,这不是你的错。”李来把儿子搂进怀里,“生病是很正常的事,爸爸只是...只是希望你能快点好起来。”
那天晚上,李来在网上查阅了大量关于儿童感冒的资料。他了解到,感冒病毒的生存周期确实是5-7天,期间的反复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做好护理,防止并发症。
“我太心急了。”他对陈玲说,“总希望药到病除,却忘了疾病有自己的过程。”
陈玲笑了:“你终于明白了。养育孩子,很多时候就是要学会等待。”
周六,李来调整了心态。他不再每小时量一次体温,不再为每一次温度变化而焦虑。他专心陪小来玩游戏、讲故事,让他保持愉快的心情。
出乎意料的是,放松下来后,小来的状态反而稳定了。虽然还有轻微的咳嗽和流鼻涕,但再也没有发烧。
周日早晨,小来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饿了!”
李来摸了摸儿子的额头——温度正常。他又检查了喉咙,红肿已经消退。
“今天想吃什么?”他笑着问。
“ pancakes!”小来兴奋地举手。
在厨房煎pancakes时,陈玲走过来,从背后抱住李来:“看来这场拉锯战终于要结束了。”
李来翻动着锅里的pancakes,感慨道:“这次生病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养育孩子,就像应对感冒,需要耐心和信心。过度焦虑只会让过程更加艰难。”
周一,小来完全康复,回到了幼儿园。送完孩子,李来久违地坐在办公室里,感觉像是打了一场硬仗。
下午,他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心里顿时一紧——难道又生病了?
“李来爸爸,别担心,小来很好。”老师似乎猜到了他的心思,“只是提醒您,明天幼儿园有户外活动,请给孩子穿合适的衣服。”
挂了电话,李来笑了。他意识到,自己对儿子感冒的过度反应,其实源于深深的爱和责任感。而这种爱,既是一种力量,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负担。
晚上,小来在睡前故事时间问:“爸爸,我还会感冒吗?”
“可能还会。”李来诚实回答,“每个人都会感冒,这是身体在锻炼免疫力。”
“那下次感冒,你还会陪我吗?”
“当然,爸爸永远都会陪着你。”
小来满足地闭上眼睛:“爸爸,我爱你。”
“我也爱你,宝贝。”
走出儿童房,李来对陈玲说:“我想通了。孩子的健康固然重要,但我不应该为每一次小病小痛过度焦虑。重要的是给他正确的护理和足够的安全感。”
陈玲点点头:“这就是为人父母的修行啊。”
窗外,秋风掠过树梢,带来一丝凉意。李来知道,随着季节变换,小来可能还会感冒,还会发烧。但下一次,他一定会更加从容,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战斗,急不得;有些过程,省不了。
养育孩子,就像陪伴一棵小树成长,既要为他遮风挡雨,也要相信他内在的生命力。而每一次病愈,都是孩子免疫系统的一次升级,也是父母心智的一次成长。
在这场与感冒的拉锯战中,没有速战速决的奇迹,只有日复一日的耐心守护。而这种守护,恰恰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