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仿佛一架精密而高效的战争机器,各个部件都在为最终的胜利而高速协同运转。就在“太行猛虎”坦克进行最后的总装调试,铅酸电池作坊成功产出合格产品的同时,那条由林烽亲手点燃星星之火、小豆子等人奋力开拓的电子通讯战线,也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丰收季节——“太行蜂-1型”步话机,正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曾经那个堆满电子破烂、靠着手工焊接和反复调试的临时研发角落,如今已被改造成一条虽然简陋却井然有序的生产线。林烽亲自规划了生产流程,将步骤分解,形成了初步的流水化作业。充足的、来自炼铜厂的高纯度铜材和漆包线,以及铅酸电池作坊稳定供应的专用蓄电池,为量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产线上的“精工细作”
生产线被大致划分为几个区域:
· 元件预制区: 这里是“太行蜂”的“神经末梢”制造地。心灵手巧的女工们,利用改进后的精密绕线机,屏息凝神地绕制着各种规格的电感线圈和高频变压器。她们严格按照林烽和小豆子制定的参数,控制着匝数、间距和层数,绕制好的线圈像一个个精致的金属小笼子,等待着装入电路。另一边,工人们则利用自制的冲压模具和小型车床,加工着旋钮、开关、天线套管等结构件。
· 电路板焊接区: 这是最考验耐心和细致的地方。没有现代化的印刷电路板,工人们只能在覆铜板(一种基板上面覆盖着一层薄铜)上,用刻刀手工刻划出电路走线,然后将不需要的铜箔腐蚀掉,形成电路。随后,焊接工用小巧的电烙铁(用火电厂废料改造),蘸着松香焊锡,将筛选测试好的电子管、电阻、电容等元件,精准地焊接在对应的位置上。车间里弥漫着松香和焊锡特有的气味,工人们戴着简易放大镜,像绣花一样完成着每一个焊点。小豆子反复强调:“虚焊、漏焊一个点,可能就让一台步话机变成哑巴!大家手上稳当点!”
· 整机组装区: 焊接好的电路板、预制好的线圈和变压器、彭家蒙车间敲制出来的铝制外壳、可伸缩的鞭状天线……所有的部件在这里汇集。组装工人们像拼装精密的积木,将电路板小心地固定在内壁预装了绝缘垫片的底座上,连接好各种线缆,安装上扬声器和话筒,最后合上后盖,用特制的小螺丝拧紧。每一台组装完成的步话机,都要经过初步的外观和通电检查。
· 总调与质检区: 这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关卡。技术员将组装好的步话机接通电源,接入自制的测试仪器。他们需要校准发射和接收频率,测试通话距离和清晰度(在厂区内设置不同距离的测试点),检查电池续航,并模拟各种轻微震动和颠簸,确保设备在野战条件下的可靠性。任何一点瑕疵都逃不过他们的耳朵和仪器,不合格的产品会被立刻打回上一道工序检修。林烽要求:“出厂的产品,必须百分之百可靠!这是对前线战士生命的负责!”
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生产线很快磨合顺畅,产能稳步提升。第一个月,就成功下线了二十五台经过严格检验、性能稳定的“太行蜂-1型”步话机!每一台步话机都配有一块专用的铅酸蓄电池,充满电后可以支持连续48小时的待机和间歇性通话,完全满足连排级部队的战术需求。
这些步话机被打上编号,配上帆布携行包和备用电池(由后勤部门想办法筹措),如同即将出征的战士,整齐地排列在仓库里,等待着被送往最需要它们的战场。
奔赴前线,“顺风耳”初显神威
很快,这批珍贵的通讯设备被优先配发给了几个正在与敌对峙或准备发起攻势的主力团。当这些用油纸包裹严实、外面套着帆布包的“神秘装备”被送到前线指挥员手中时,引起的轰动不亚于得到一门新式火炮。
在一个靠近前线的团指挥所里,团长看着通讯参谋从包里取出的那个带着天线的铁盒子,一脸疑惑:“这啥玩意儿?铁饭盒带根棍儿?”
通讯参谋按照随装备送达的简明操作手册,熟练地装上电池,拉出天线,开机。指示灯亮起绿光。他调到预设频道,对着话筒轻声说:“喂,一营,一营,听到请回答。”
几秒钟后,听筒里清晰地传出了一营长那熟悉的大嗓门,还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激动:“团部!我是一营!听到了!真听到了!我的老天爷,这……这是啥宝贝?隔着两个山头都能听见?”
指挥所里的人都惊呆了!团长一把抢过步话机,亲自试了试,听到里面清晰的回复后,激动得满脸通红,用力拍着通讯参谋的肩膀:“好家伙!真是‘顺风耳’啊!这下可好了!”
类似的情景在各个接收到步话机的部队中上演。战士们对这些能“千里传音”的宝贝爱不释手,给它起了各种外号——“铁喇叭”、“顺风耳”、“千里嘴”。以前,连排之间的通讯基本靠通讯员两条腿跑,或者信号旗、军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通讯员伤亡率极高。一道命令从营部传到前沿阵地,可能需要半个小时,战机往往就在这期间溜走。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 夜间突袭时,指挥官可以在后方直接用步话机协调各攻击分队的行动,实时掌握进展。
· 遭遇敌军反扑时,前沿阵地可以立刻呼叫炮火支援或请求侧翼掩护,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 部队分散行军或执行穿插任务时,各单元之间可以保持即时联系,避免了脱节和误击。
步话机的投入使用,仿佛给前线部队装上了灵敏的神经网络,指挥效率、协同作战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不久,一封封洋溢着喜悦和感激之情的电报、信件,从各个主力团雪片般飞向瓦窑堡兵工厂。
“瓦窑堡兵工厂林厂长及全体同志:你部研制之‘太行蜂’步话机,已配发我团。此物小巧灵便,通讯清晰,于实战中作用巨大,极大提升我部指挥与协同效能。战士们称之为‘杀敌利器’,衷心感谢你部之卓越贡献!盼能继续供应!”
“林科长,你们造的这玩意儿太管用了!以前传个令要跑断腿,现在嘴皮子一动就搞定!鬼子那边肯定还纳闷咱们怎么突然变‘聪明’了呢!感谢瓦窑堡!”
看着这些来自前线的热烈反馈,瓦窑堡兵工厂的所有参与者,从林烽到每一位普通工人,心中都充满了无比的自豪和成就感。他们的汗水没有白流,他们的智慧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战斗力,正在帮助前方的战友们更有效地打击敌人!
小豆子拿着前线来信,兴奋地对林烽说:“厂长,咱们的‘蜂’飞出去了,还蜇得鬼子不轻!”
林烽笑着点点头,目光深邃:“这只是开始。我们要让更多的‘蜂’飞出去,让咱们的部队,彻底告别‘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下一步,我们还要想办法缩小体积,增加距离,让它更好用!”
“太行蜂”步话机的成功列装与前线认可,标志着瓦窑堡兵工厂在尖端电子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不仅为“太行猛虎”坦克提供了关键的内部协同手段,更如同星星之火,开始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着八路军部队的现代化作战能力。战争的形态,正在这细微之处,悄然发生着改变。而瓦窑堡,正是这改变的策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