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三月下旬,太行山迎来了一场迟来的春雨。细雨蒙蒙中,瓦窑堡兵工厂却笼罩在一股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氛中。
这天清晨,林烽正在新建的反坦克炮研发车间里,与唐忠祥等人讨论着炮管自紧工艺的改进方案。车间中央,一门57mm反坦克炮的样炮已经初具雏形,修长的炮管在灯光下泛着冷峻的金属光泽。
厂长,按照现在的进度,下个月中旬应该能完成样炮的全部测试。唐忠祥推了推眼镜,手中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项数据。
老周蹲在炮架旁,用卡尺测量着摇架的间隙,头也不抬地说:炮闩的密封性还需要改进,昨天试射时还是有轻微漏气现象。
王老铁拍着胸脯保证:钢材绝对没问题!新炼的铬镍钢比小鬼子的还好!
就在众人热烈讨论时,车间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只见沈泉浑身湿透,手里攥着一个密封的公文袋,快步冲了进来。
厂长!急电!总部来的加急电报!沈泉的声音因为急促而有些嘶哑,雨水顺着他的帽檐往下滴。
林烽心头一紧,接过公文袋,迅速拆开火漆封印。电报内容很短,但他的脸色却越来越凝重。
同志们,林烽抬起头,声音低沉而严肃,晋察冀军区急报,日军在春季扫荡中投入了新式的一式中型坦克。我们的火箭筒在二百米外无法击穿其正面装甲,前线部队损失惨重。
车间里顿时鸦雀无声,只能听到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
老周猛地站起身,烟袋都掉在了地上:什么?火箭筒都打不穿?
唐忠祥快速计算着:如果火箭筒都无法击穿,说明装甲厚度至少达到四十五毫米。这比我们之前预估的还要厚。
王老铁一拳砸在工作台上:他娘的小鬼子!这是要把咱们往死里逼啊!
林烽将电报传给众人观看,继续说道:总部要求我们,必须在四十五天内交付首批十门57mm反坦克炮。这是死命令!
四十五天?十门?老周倒吸一口凉气,厂长,这...这恐怕...
没有恐怕!林烽斩钉截铁地说,前线将士在用生命为我们争取时间,我们绝不能后退!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半小时后,兵工厂的会议室里坐满了各车间负责人。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林烽站在作战地图前,用教鞭重重敲击着晋察冀军区的位置:同志们,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我们现在每耽误一天,前线就可能多牺牲一个连的战士!
王老铁第一个站起来:厂长,您下命令吧!我们炼钢车间就是不吃不睡,也保证供应足够的特种钢!
光有钢铁还不够。唐忠祥冷静地分析,目前反坦克炮研发团队只有五个人,要在一个半月内完成从试制到量产的全过程,人手严重不足。
老周吐着烟圈说:总装车间可以抽调部分人手,但是核心技术人员就那么多...
林烽沉思片刻,突然一拍桌子:非常时期,必须采取非常措施!我决定:第一,暂停部分105榴弹炮的生产,将产能向反坦克炮倾斜;第二,将反坦克炮研发团队从五人扩大到十五人;第三,全厂核心设备优先保障反坦克炮的加工需求!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窃窃私语。暂停榴弹炮生产,这可是个大胆的决定。
厂长,老周犹豫地说,榴弹炮也是前线急需的,是不是...
顾不了那么多了!林烽打断道,当务之急是解决坦克威胁!沈泉,你立即去各车间抽调技术骨干!老唐,你负责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老铁,特种钢的生产就交给你了!
命令一下,整个兵工厂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开始超负荷运转。
王老铁的炼钢车间里,新扩建的炼钢炉日夜不停地喷吐着火焰。工人们三班倒,确保特种钢的供应源源不断。
温度!注意温度!王老铁嘶哑着嗓子在炉前指挥,他已经连续三十个小时没有合眼,这一炉钢水是要做炮管的,半点马虎不得!
年轻学徒小张担心地说:王主任,您去歇会儿吧,这儿有我们盯着呢。
歇什么歇!王老铁眼睛布满血丝,前线的同志们正在跟铁王八拼命,我在这儿烤烤火算什么!
与此同时,唐忠祥带领扩建后的研发团队,正在攻克最后一个技术难关——炮管寿命问题。
根据试射数据,炮管在连续射击十五发后就会出现轻微变形。唐忠祥指着黑板上的曲线图,问题出在散热不足上。
新加入团队的年轻工程师小陈提议:能不能增加炮管壁厚?
老周立即反对:不行!增加壁厚就超重了,不符合设计要求。
林烽一直在旁边默默听着,突然开口:我记得在苏联学习时,见过他们采用渐紧式炮管结构。炮管后部较厚,前部较薄,既保证强度,又减轻重量。
唐忠祥眼睛一亮:渐紧式!对啊!这样还能改善散热!厂长,您这个建议太及时了!
说干就干!研发团队立即重新设计图纸,加工车间连夜赶制新的工装夹具。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在加工第一根渐紧式炮管时,由于结构复杂,成品率低得可怜。
又废了一根!老周看着刚刚因为内壁不均匀而报废的炮管,心疼得直跺脚,这已经是第三根了!照这个速度,四十五天连五门炮都造不出来!
车间的气氛一下子跌到谷底。几个年轻技工甚至开始偷偷抹眼泪。
都振作起来!林烽洪亮的声音在车间里回荡,失败是成功之母!咱们红军什么时候被困难吓倒过?
他走到报废的炮管前,仔细检查着加工痕迹,突然问道:老周,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加工的?
就是常规的深孔钻加工啊。老周回答。
林烽若有所思:深孔钻适合直筒炮管,但加工渐紧式结构确实有困难。我记得在资料上见过一种拉铰法,特别适合加工变截面炮管。
唐忠祥猛地抬头:拉铰法?厂长是说用铰刀拉削?
林烽拿起粉笔,在地上画了起来,做一个特制的铰刀,通过炮管时同时完成粗加工和精加工。虽然慢一些,但精度高!
王老铁一拍大腿:这个办法好!我们马上制作铰刀!
制作特制铰刀又花了整整两天时间。这两天里,每个人都度日如年,前线不时传来的战报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每个人的心。
第三天凌晨,当第一根合格的渐紧式炮管终于加工完成时,整个车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老周抚摸着光滑的炮管内壁,激动得声音发抖。
唐忠祥立即组织测试。新炮管在连续射击三十发后,变形量仍然在允许范围内!
性能超出预期!唐忠祥看着测试数据,难得地露出了笑容,厂长,您这个办法真是太妙了!
接下来的日子,各车间配合得越来越默契。王老铁炼制的特种钢质量稳定,老周带领的总装车间熟练度不断提高,唐忠祥的研发团队更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在最后期限前的第五天,总装车间里,第一门完全合格的57mm反坦克炮终于组装完成。
最后一次检查!老周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技工们认真检查着每一个部件:炮管、炮闩、摇架、驻退机、瞄准具...
炮管合格!
炮闩密封良好!
驻退机工作正常!
瞄准具校准完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烽身上。林烽缓缓走到反坦克炮前,轻轻抚摸着冰凉的炮身,就像在抚摸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同志们,他转过身,眼中闪着泪光,我宣布,瓦窑堡兵工厂第一门57mm反坦克炮,正式完工!
万岁!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车间的屋顶。工人们相互拥抱,很多人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王老铁挤到前面,抚摸着炮管,哽咽着说:老伙计,你可一定要在前线多打几个铁王八啊!
唐忠祥认真记录着各项数据:全长四点二米,战斗全重七百八十公斤,预计在一千米距离上可击穿五十毫米均质钢板...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沈泉兴奋地围着火炮转了一圈:这下可好了!看小鬼子的坦克还怎么嚣张!
然而,林烽很快让大家安静下来:同志们,我们只是完成了第一步。一门炮远远不够,前线需要的是十门,是二十门!接下来,我们要在四十天内完成剩余九门炮的生产任务!
老周立即响应:厂长放心!有了第一门的经验,后续生产速度会越来越快!
王老铁抹去眼泪:特种钢管够!要多少有多少!
唐忠祥推推眼镜:我已经优化了加工工艺,预计下一根炮管的加工时间能缩短百分之二十。
窗外,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一道彩虹横跨在天际。车间里,那门新生的反坦克炮在灯光下闪烁着冷峻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即将开始的传奇。
林烽站在炮身旁,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门凝聚了全厂心血的武器,很快就会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而瓦窑堡兵工厂,也将因此开启新的篇章。
准备试炮!他深吸一口气,下达了命令。
试炮场上,所有人都屏息凝神。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炮弹呼啸而出,在一千二百米外的靶标上精准炸开!
命中目标!观测员激动地报告。
欢呼声再次响彻太行山谷。在这喜悦的氛围中,林烽却已经开始思考下一步的计划——如何在一个月内完成剩余九门炮的生产任务。
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