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机加工车间里,牛大力正对着台老式铣床发脾气:这破玩意儿!进刀深浅全靠手感,一个不留神就把零件铣废了!这个月都废第三个枪机座了!
牛主任,您轻点,一个四十多岁、面相憨厚的老工人赶紧上前劝阻,这铣床年纪比您都大,经不起这么敲打啊。
说话的是李守义,厂里人都叫他李师傅。他在进兵工厂前,曾在太原的机械厂做过十几年工,是厂里少有的见过世面的老技工。
老李,你说这怎么办?牛大力指着铣床上刚加工坏的零件,这批枪机座要得急,照这个废品率,月底根本交不了货!
李师傅没说话,只是蹲在铣床前仔细端详。他一会儿摸摸进刀手柄,一会儿又看看导轨,眉头紧锁。
要不...我试试改进一下这个进刀装置?李师傅突然开口。
改进?牛大力一愣,这老掉牙的玩意儿还能改进?
我在太原时见过日本人的新式铣床,他们用一套弹簧装置控制进给量,比咱们这个全靠手感强多了。李师傅边说边比划,咱们可以试试在进刀杆上加个弹簧,让进给更均匀。
牛大力将信将疑:能行吗?
总比现在这样强。李师傅笑了笑,给我两天时间,我试试看。
接下来的两天,李师傅像着了魔似的,一有空就蹲在铣床前写写画画。车间里的人都觉得他在异想天开。
老李这是魔怔了吧?一个年轻工人小声嘀咕,就咱们这些破铜烂铁,还能改成洋机床那样?
别瞎说,另一个老师傅打断他,李师傅在机械厂干过,说不定真有两下子。
第三天一大早,李师傅兴冲冲地抱着一堆零件来到车间。
牛主任,帮我搭把手!
牛大力半信半疑地走过来,只见李师傅拿出自制的弹簧、几个齿轮和一根改造过的进刀杆,开始在铣床上安装。
这是啥玩意儿?牛大力拿起一个带刻度的圆盘问道。
这是进给量指示盘,李师傅边安装边解释,配上这个弹簧,就能控制每次进刀的深度,再也不用凭手感猜了。
周围的工人都围过来看热闹。有人好奇,有人怀疑,还有人等着看笑话。
安装完毕,李师傅擦了把汗:试试看!
他启动铣床,把一块钢料固定好,然后转动新装的进刀手柄。只见铣刀平稳地切入钢料,发出均匀的切削声。
咦?声音不一样了!一个耳朵尖的工人叫道。
更让人惊讶的是,当李师傅加工完一个面后,测量结果显示,平整度远远超过以往手工进刀的效果。
神了!牛大力拿起加工好的零件,翻来覆去地看,这表面光得能照出人影!
再来个复杂的!有人提议。
李师傅换上一个枪机座的毛坯,开始加工上面的导轨槽。这是最考验技术的工序,以往十个里要废掉两三个。
随着铣床的运转,导轨槽渐渐成型。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时,周围响起一片惊叹声——完美的导轨槽,尺寸精准,表面光滑。
快!拿量具来!牛大力激动地大喊。
经过严格测量,零件的精度全部达标,加工时间还比原来缩短了近三分之一。
老李!你立大功了!牛大力兴奋地拍着李师傅的肩膀,这效率,至少提高百分之二十五啊!
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厂。林烽闻讯赶来时,车间里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厂长您看!牛大力献宝似的展示改进后的铣床,李师傅发明的这个自动进刀装置,加工精度高,速度快,还省力!
林烽仔细查看了加工出的零件,又亲自操作了一下改进后的铣床,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
妙啊!用弹簧控制进给力,用齿轮传递运动,再配上刻度盘...李师傅,你这个发明了不起!
李师傅不好意思地搓着手:就是瞎琢磨,瞎琢磨...
这可不是瞎琢磨!林烽正色道,这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
他转身对围观的工人们说:同志们,李师傅这个发明,解决了我们加工精度不高、废品率高的老大难问题。我决定,给这个发明命名为精密铣床自动进刀装置
工人们热烈鼓掌。李师傅脸红得像个大姑娘,一个劲儿地摆手。
当天下午,林烽召集各车间主任开会。
李师傅的发明给我们提了个醒,林烽开门见山,咱们厂里藏龙卧虎,很多老师傅都有绝活。怎么把这些绝活挖掘出来,推广开来,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老张点头赞同:是啊,我们步枪车间有个老师傅磨刺刀是一绝,经他手磨的刺刀,又锋利又耐用。
我们炮弹车间也有能人,老王接话,有个小伙子调配防锈漆的配方特别管用。
所以我想了个主意,林烽眼中闪着光,咱们建立兵工厂自己的技术专利制度!凡是能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的技术创新,都可以申请。经过验证有效的,厂里发给证书和奖金,还要在全厂推广!
这个提议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专利?那不是洋人的玩意儿吗?牛大力挠着头。
洋人能用,咱们为什么不能用?林烽笑道,咱们就是要鼓励创新,让有本事的老师傅得到应有的荣誉和奖励!
会后,林烽亲自起草了《瓦窑堡兵工厂技术创新奖励办法》。规定凡是取得实际效果的技术改进,视贡献大小奖励一到十块大洋,并颁发盖有兵工厂大印的荣誉证书。
第一张技术专利证书,自然颁给了李师傅。
颁奖仪式选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全厂工人都聚集在院子里,主席台上挂着红布横幅,上面写着瓦窑堡兵工厂首届技术创新颁奖大会。
同志们!林烽站在台上,声音洪亮,今天,我们在这里表彰机加工车间的李守义同志!他发明的精密铣床自动进刀装置,使零件加工效率提升百分之二十五,废品率降低百分之四十!经厂部研究决定,授予李守义同志兵工厂技术专利,颁发荣誉证书,奖励大洋五块!
在热烈的掌声中,李师傅走上主席台。他今天特意换了身干净的工作服,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当林烽把红绸包裹的大洋和烫金的荣誉证书交到他手中时,李师傅的手都在发抖。
厂长...这...这太隆重了...他激动得语无伦次。
这是你应得的!林烽用力握着他的手,希望你继续努力,搞出更多创新!
台下,工人们羡慕地看着那五块白花花的大洋,更羡慕那份代表荣誉的证书。
五块大洋啊!够买两头大肥猪了!
关键是光荣啊!你瞧李师傅,脸都笑开花了!
牛大力在台下扯着嗓子喊:老李!得了奖金别忘了请客啊!
李师傅憨厚地笑着:请!一定请!今天晚上食堂加餐,我请全车间吃猪肉炖粉条!
台下顿时欢声雷动。
颁奖仪式后,林烽立即组织技术骨干,对李师傅的发明进行完善和推广。牛大力带着机修车间的人,按照图纸批量制作改进装置,安装在厂里所有的铣床上。
效果立竿见影。半个月后,全厂的零件加工效率整体提升,废品率显着下降。特别是枪机座、枪栓等精密零件,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更让林烽高兴的是,技术专利制度激发了工人们的创新热情。各个车间都掀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
机加工车间的小王改进了钻头角度,钻孔速度提高了一倍。
铸造车间的老周发明了新式模具,使弹壳铸造的成品率大幅提升。
就连食堂的炊事员都研究出了高效节煤灶,每天能省下五十斤煤。
每个创新经过验证后,林烽都按制度给予奖励。虽然奖金不多,但那份荣誉感和成就感,让工人们的干劲空前高涨。
一天傍晚,林烽在厂区里散步,看见李师傅带着几个年轻工人,正在一台铣床前讲解改进原理。
这个弹簧的力道要恰到好处,太松了进刀不稳,太紧了就失去缓冲作用...
年轻工人们认真听着,不时提出问题。
林烽没有打扰他们,只是远远地看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赵小花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他身边:厂长,自从实行技术专利制度后,工人们的积极性可高了。这个月已经收到十八项改进建议,有六项经过验证有效。
好啊,林烽点头,就是要让大家都动起来。一个人再能干,也比不上全体工人都发挥聪明才智。
他望着车间里明亮的灯光,感慨道:咱们兵工人不缺智慧,不缺干劲,缺的是激发创造力的机制。现在这个口子一开,我相信会有更多李师傅涌现出来!
正如林烽所料,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瓦窑堡兵工厂的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工具改进到工艺优化,从材料利用到生产组织,几乎每个环节都在发生着积极的改变。
而这些改变的起点,就是那个春天的上午,一个老技工对一台老铣床的改进,和一个有远见的厂长对创新的鼓励。
在抗战的烽火中,在这片黄土地上,一群普通的中国工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不仅制造着杀敌的武器,更创造着中国军工的未来。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个工艺改进,都是对抗战胜利的一份贡献,都是民族自强的一步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