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式”步枪的设计方案在研发小组的窑洞里获得了通过,图纸上的线条和数据变成了所有人热切的期盼。但图纸终归是图纸,能否变成现实中一支可靠耐用的杀敌利器,还需要经过最关键的环节——样枪制作与测试。
林烽深知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样枪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命运。他立刻抽调了厂里手艺最精湛的老师傅——包括几位从红二军团来的老钳工和原本厂的车床高手,组成了一个精干的“样枪试制小组”,由苏沐辰具体负责技术指导,李大山协调材料和生产。
“同志们,”林烽对着几位眼神里透着兴奋和压力的老师傅说,“这几张图纸,是咱们的心血,更是咱们兵工厂未来的希望。现在,我把它们交给你们了!要求就一个:严格按照图纸加工,精度只许高不许低,不惜工时,不惜材料,务必做出两支完美的样枪来!”
“林部长您就瞧好吧!”领头的王师傅接过图纸,手都有些颤抖,不是害怕,而是激动,“咱们这帮老家伙,摆弄了一辈子铁疙瘩,就盼着能亲手造出一支好枪来!保证一根头发丝的误差都不会有!”
样枪试制的过程,简直比大姑娘绣花还要精细。每一个零件,从枪管到最小的击针,都选用了厂里能拿出的最好材料。薄壁枪管的加工是重中之重,车床师傅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刀头,生怕多车掉一丝一毫。那10条膛线的拉制更是考验耐心和手艺,老师傅凭着几十年练就的“手感”,配合着改进后的拉床,一点点地“抠”出了那致命的螺旋。
枪托的制作也毫不含糊。挑选出的轻质硬木先经过严格的干燥处理,然后由木工老师傅用刨子、凿子、砂纸,纯手工一点点地塑形、打磨,直到将其加工得线条流畅、贴合肩颈,手感温润。
装配环节更是精益求精。每个零件装配前都要经过反复测量和修磨,严丝合缝。李云龙好奇地来看过几次,都被那慢工出细活的架势急得直转圈:“哎呀俺的娘诶,这比老娘们纳鞋底还慢!啥时候能装上响一枪啊?”
林烽每次都把他推出去:“团长,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枪都是磨出来的!”
整整一个月时间,样枪试制小组几乎吃住都在车间里。当最后一块护木被严丝合缝地安装到位,两支完全按照设计图纸制作、闪烁着冷冽金属光泽和温润木质感的全新步枪,终于静静地躺在了工作台上。
“成了!”王师傅长吁一口气,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充满了自豪。
消息瞬间传遍了全厂。人们纷纷涌到车间门口,都想亲眼看看这“亲儿子”长啥样。
林烽深吸一口气,亲自拿起其中一支样枪。入手的第一感觉就是——轻! 一种令人惊喜的轻便感,比汉阳造确实轻了一大截。他仔细检查了每一个细节,做工完美,几乎挑不出毛病。
“走!靶场试枪!”林烽一挥手,人群簇拥着向靶场走去。
靶场上早已清场。记录员、验枪员、安全员全部就位。林烽亲自为第一支样枪压满了5发子弹(弹仓设计)。
第一项,称重。专门找来的大秤早已准备好。枪被小心地放上去——六斤八两!(约3.4公斤) 比设计的七斤目标还轻了二两!现场一片欢呼!
第二项,精度与射程测试。林烽据枪、瞄准、击发!
“砰!”
枪声清脆,后坐力柔和。
报靶员挥旗:“十环!”
接连五枪,弹着点非常密集地分布在九环和十环区域!
随后,在900米距离上设置靶标,使用机械瞄具进行射击,依然能取得稳定的命中!经过多次测量计算,有效射程达到了920米!超出了设计指标!
“好!”李云龙忍不住大叫起来。
第三项,也是最关键的可靠性(耐久性)测试。由一名挑选出来的力气大的战士,使用另一支样枪,进行连续快速射击。子弹像流水一样压入、击发、退壳……枪管打红了,就用湿布冷却一下接着打。
“五十发!”
“一百发!”
“一百五十发!”
当第一百五十发子弹壳清脆地弹出落在地上时,枪机依然动作流畅,没有任何故障!拆解检查,内部机件虽有正常使用痕迹,但无任何异常磨损或损坏!
全部测试项目,完美达到甚至超过了设计目标!
现场沸腾了!研发小组的成员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泪水纵横。一个月的辛苦付出,值了!
林烽强压住内心的激动,对李云龙说:“团长,立刻向师部报告!请首长们来验收!”
师首长接到报告,高度重视,第二天就带着参谋人员赶到了瓦窑堡兵工厂。在靶场上,首长们亲自试射了这支新式步枪。
一位身材相对瘦小的参谋打完一个弹夹后,惊喜地说:“嘿!这枪真轻!后坐力也小!我这身板打着都不费劲!”
另一位老首长仔细端详着枪身,摸着那光滑的枪托和精准的瞄具,连连点头:“好!设计合理,做工扎实!精度没得说!尤其这个重量和长度,非常适合咱们部队山地游击作战,长途行军能省不少力气,穿插渗透也更方便!”
李云龙赶紧凑上去:“首长,那这枪……”
师首长哈哈一笑,用力拍了拍林烽的肩膀:“林烽同志,还有兵工厂的全体同志们,你们又立了一大功啊!这支枪,完全达到了预期,甚至更好!我代表师部,正式批准‘八一式’步枪项目进入后续改进与量产准备阶段!希望你们尽快完善工艺,制定生产标准,培训人员,为部队换装做好准备!”
“保证完成任务!”林烽和所有兵工厂人员齐声应答,声音响彻云霄。
两支样枪被师部作为珍贵样品带走了一支,另一支则留在了兵工厂,作为后续改进和量产仿制的基准。看着那支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样枪,林烽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将这份完美的手工样品,变成流水线上稳定产出的制式武器,还有更多的难关需要攻克。
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信心。瓦窑堡兵工厂,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不仅有能力制造,更有能力创新!“八一式”步枪的枪声,必将响彻未来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