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弃坳子村“请”回来的打铁炉和五根无缝钢管,在独立加强连的临时营地里引起了轰动。战士们围着这两样宝贝疙瘩,啧啧称奇,尤其是那五根内壁光滑、闪着金属幽光的钢管,在他们眼里比金条还珍贵。
李云龙叉着腰,得意洋洋,仿佛这宝贝是他亲手挖出来的:“瞧瞧!都瞧瞧!咱们林顾问出马,一个顶俩!不对,顶一个加强排!这玩意,可是能变出枪来的!”
老周更是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钢管,像抚摸情人的脸庞,嘴里不停念叨:“好料子!真是好料子啊!这钢口,这厚度,比咱们汉阳造的枪管坯子都不差!”
林烽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心里也高兴,但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钢管再好,也只是原材料,要把它变成能用的枪管,还需要精密的加工和正确的设计。
“老周,”林烽对老周说,“炉子先不急着弄,咱们得先把这钢管利用起来。我想试试,用这钢管造几支能用的步枪。”
“造步枪?”老周虽然激动,但也知道这难度有多大,“林顾问,这……这膛线咋拉?咱们没机器啊!”
“我们不拉膛线。”林烽语出惊人。
“不拉膛线?”不仅老周,连李云龙、孔捷都愣住了。枪管里没有那几条旋转的膛线,子弹打出去不得满天乱飞,跟喷沙子一样?
林烽解释道:“拉膛线确实需要专用设备,我们现在不具备条件。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制作滑膛枪。”
“滑膛枪?”老周琢磨着这个词,“就像老式的鸟铳?”
“原理类似,但我们要做得更精密。”林烽找了一块相对平整的木板,用烧黑的木炭条在上面画起了草图,“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步枪零件,比如枪机、击发机构、枪托,只替换掉损坏或者无法修复的枪管部分。用这根无缝钢管,加工成合适长度和口径的滑膛枪管。”
他一边画,一边标注:“口径就定在7.92毫米,和咱们主力的中正式、汉阳造子弹通用。长度嘛,考虑到是滑膛,为了尽量保证初速和射程,可以适当做长一些,暂定60厘米左右。”
他在木板上画出了枪管的详细图纸,标注了长度、口径、以及如何与现有枪机匣连接的关键尺寸和结构。“加工的关键在于内壁的光滑度和口径的一致性,还有与机匣连接的螺纹精度。老周,这得靠你的手艺了。”
老周盯着那图纸,眼睛发亮,虽然有些名词他听不懂,但图形和尺寸他看明白了。他琢磨了一会儿,重重一拍大腿:“娘的!干了!没膛线就没膛线!好歹是根能打响的枪!总比烧火棍强!林顾问,你说咋干,俺就咋干!”
李云龙也来了劲头:“对!怕个球!能响就行!老周,需要啥支持,尽管说!老子给你当后勤!”
说干就干!老周立刻带着小张、大牛、石头,组建了“枪管加工突击小组”。那台捡来的打铁炉暂时用不上,但老周的工具箱和那点简陋工具派上了大用场。
加工的第一步是截取合适长度的钢管。老周用尺子量好林烽标注的60厘米长度,然后用锉刀在要截断的位置锉出一圈深深的凹槽。这是个水磨功夫,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手稳。小张和大牛轮流上阵,吭哧吭哧地锉,汗水滴在钢管上哧啦作响。
花了小半天时间,凹槽足够深了,老周将钢管固定好,用一根铁棍插在凹槽里,让小张和石头用力一掰! “咔嚓!”一声脆响,一截60厘米长的无缝钢管坯料成功截取!
接下来是最关键、最考验手艺的环节——内壁加工和口径控制。没有铰刀,没有镗床,只有几根粗细不同的钢锉、磨石和砂布。
老周的办法很土,但很有效。他找了一根直溜的长木棍,一头紧紧缠上砂布,蘸上一点宝贵的润滑油,伸进钢管内壁,来回打磨。他一边打磨,一边不断地用林烽用树枝削成的、标有7.92毫米刻度的简易量规(塞规)进行测量。
“不行,还是有点紧,再磨!” “这边有点涩,得多磨几下。” “量规进去有点松了?不行不行,得换个细砂布慢慢找补!”
老周几乎把眼睛贴在了钢管口上,全靠手指感受着砂布在内壁的摩擦力和量规进入的阻力来判断加工进度。小张则负责不停地更换不同粗细的砂布和磨石,记录数据。
这个过程极其枯燥和缓慢,对体力和精力都是巨大的消耗。但老周和他的徒弟们没有丝毫懈怠,因为他们知道,手里打磨的,可能是未来某位战友的生命保障。
林烽不时过来查看进度,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内壁的光洁度直接影响子弹的飞行阻力和初速,尽量磨得光滑些。”“口径前后要一致,不能一头大一头小,否则精度没法看。”
李云龙和孔捷也经常背着手过来“视察”,虽然看不懂具体门道,但那股严肃认真的氛围让他们很满意。
“嗯,有这股子劲头,啥玩意造不出来?”李云龙嘀咕道。
三天时间,就在这反复的打磨、测量、调整中过去了。期间失败了一次,一根钢管因为打磨过度,口径稍微超差,被老周忍痛判定为“次品”,留着以后做其他用处。
终于,在第三天的傍晚,老周用颤抖的手,将那个7.92毫米的木制量规缓缓塞进最后一根加工好的钢管内壁。 量规顺畅地滑入,深度合适,既不过紧也不过松!
老周又反复测量了几次,确认前后口径一致! “成了!”老周嘶哑着嗓子喊了一声,一屁股坐在地上,累得几乎虚脱,但脸上却绽放出巨大的笑容。
小张、大牛、石头也累得够呛,但都兴奋地围了过来。
林烽闻讯赶来,接过那根还带着体温和油渍的钢管,对着夕阳的光亮仔细观察内壁,又用自制的量规仔细测量,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光滑均匀,口径标准!老周,你们立了大功了!”
接下来就相对简单了。老周找来一支枪管严重损坏但机匣完好的汉阳造步枪,小心地卸下残破的旧枪管。然后按照林烽图纸上标注的接口尺寸,用锉刀和钢钎,在新枪管的尾部加工出连接螺纹(这又是一个极其考验手艺的精细活)。
又花了大半天时间,新的滑膛枪管终于被成功地旋拧在了旧枪机的接套上,严丝合缝!
一支奇特的“土制步枪”诞生了!它有着汉阳造的经典外形,但枪管明显是新的,而且因为没有膛线,管口看起来光溜溜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支枪上,充满了期待和紧张。
“试枪!”李云龙大手一挥,比谁都急。
众人来到临时划出的试枪区域(确保安全)。王承柱自告奋勇担任射手。他压入一发复装的中正式子弹(7.92mm口径),深吸一口气,瞄准一百米外的一棵大树树干。
砰! 枪声响起,后坐力正常。 报靶的战士飞快地跑过去,然后兴奋地大喊:“命中树干!偏左大概一拳!”
“好!”众人发出一阵欢呼!虽然有点偏,但至少能打中百米目标了!
王承柱调整了一下,又打了两枪,成绩稳定在百米内能上靶。
“试试最远能打多远!”林烽说道。
王承柱瞄准了更远处的一块山石(距离大约300米),估算着抬高枪口。 砰! 子弹划破空气,虽然没有精确命中那块山石,但打在了它前面的山坡上,溅起一撮泥土!
“有效射程估计能到250米到300米!”林烽判断道。对于一支手工打造的滑膛枪来说,这个成绩已经堪称奇迹了!虽然精度无法与线膛枪相比,但在中近距离内,绝对是一款可靠的武器!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老周激动得老泪纵横,小张几人更是跳了起来!
李云龙一把抢过那支还冒着青烟的“土步枪”,爱不释手地摸着枪管,哈哈大笑:“哈哈哈!好!太好了!咱们自己能造枪了!虽然是个光屁股的(指滑膛),但能打响,能打死敌人!这就是好东西!老周,你们技术组又立大功了!老子给你们请功!”
这支凝聚着众人心血和智慧的土制步枪,虽然简陋,却代表着独立加强连的军工生产能力,实现了一次从维修到制造的巨大飞跃!希望,在手中孕育;力量,在困境中成长!
(本章字数:402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