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再起风波
纺织厂的资金风波尚未完全平息,秦墨正全力推动追赃和善后工作,力图尽快恢复改制节奏。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场针对他个人,意图阻挠改革进程的舆论风暴,正悄然酝酿,并迅速席卷而来。
周三上午,秦墨正在主持召开全市国企改革风险防控专题会议,秘书神色紧张地推门进来,附耳低语了几句。秦墨眉头微蹙,随即恢复平静,示意会议继续。但会场内一些嗅觉敏锐的干部,已经从小道消息或网络推送中,捕捉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会议一结束,秦墨回到办公室,宣传部长李静和市委办负责信息工作的副主任已经等在门口,两人脸上都带着凝重。
“秦市长,您看看这个。”李静将一份打印出来的网络帖子和几份内参材料放在秦墨桌上。
帖子标题十分醒目:《改革先锋还是利益代言人?深扒清河市某秦姓副市长与神秘商人的亲密往来》。内容看似“有理有据”,图文并茂:偷拍到的秦墨与永康茶机陈总在茶馆交谈的照片被解读为“密会”;秦墨在开发区与企业家的正常工作餐被描述成“推杯换盏、利益输送”;甚至将他女儿路安出生时,一些企业家表达祝贺的花篮,也歪曲为“变相送礼”。帖子还隐晦地提到纺织厂资金问题,暗示秦墨“急于改制”是为了“掩盖问题”、“洗白资产”。行文极具煽动性,虽然用了“某副市长”、“神秘商人”等代称,但指向性明确,在本地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已经开始发酵。
内参材料则更“高级”,以“情况反映”形式,递到了省市一些领导案头,内容更“上纲上线”,质疑秦墨“改革方向是否存在偏差”、“是否过于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稳定”、“与企业家交往是否过密”等。
“帖子源头查了,用了境外代理服务器,短时间内很难追踪。转发和评论有明显的水军推动痕迹。”信息副主任汇报。
“内参的反映人署名模糊,但内容针对性很强,对改革政策和您个人工作方式的批评交织在一起,不好简单定性为诬告。”李静补充道,语气担忧。
秦墨快速浏览着材料,脸上看不出喜怒。他早已料到,触动利益格局必然会招致反扑,只是没想到对方手段如此下作,选择了对他个人进行污名化攻击,企图从舆论上将他搞臭,从而否定整个改革。
“慌什么?”秦墨放下材料,语气平静,“这种伎俩,见多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沉住气。”
他迅速做出部署:“李部长,舆论这边,你负责。第一,立即起草一份市政府的严正声明,针对网络谣言,表明态度:对捏造事实、恶意中伤、破坏改革氛围的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声明要硬气,但不对具体细节做过多纠缠,避免落入对方圈套。第二,组织市内主流媒体,近期集中推出一批反映国企改革必要性、进展成效和职工积极反响的深度报道,用事实说话,对冲负面舆情。第三,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及时辟谣,但要避免简单删帖激化矛盾,重在引导。”
“那……内参反映的问题?”李静问。
“内参不是公开渠道,我来处理。”秦墨转向信息副主任,“你这边,配合公安网监部门,依法依规调查谣言来源,重点是查清是否有组织、有预谋的操纵迹象,固定证据。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扩大化。”
两人领命而去。秦墨独自坐在办公室,沉思片刻,拿起红色电话,直接拨通了市委书记杨帆的办公室。
“杨书记,有关我的那些网络谣言和内参反映,您看到了吧?”秦墨开门见山。
“刚看到,正想找你。”杨帆书记的声音听不出情绪,“你怎么看?”
“这是有预谋的政治抹黑,目的是阻挠改革。”秦墨直言不讳,“我个人的声誉小事,但改革大局不能受影响。我请求市委澄清事实,支持改革工作正常开展。”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杨帆才缓缓道:“清者自清。市委的态度是明确的,改革必须坚持。但对于工作方式方法的讨论,也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自己要处理好舆论关系,注意影响。必要的时候,我会说话。”
挂掉电话,秦墨明白,杨书记的态度是谨慎支持,但不会直接下场卷入舆论战,更多需要他自己应对。这在意料之中。
这时,王建国副市长急匆匆推门进来,一脸愤慨:“秦市长,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我这就去找宣传部,非得把这些造谣的家伙揪出来不可!”
“建国,冷静点。”秦墨摆摆手,“对方就是想看我们阵脚大乱。你越反应激烈,他们越得意。”
正说着,秦墨的手机响起,是妻子林芷若打来的。他示意王建国稍等,走到窗边接起电话。
“墨,你……没事吧?”林芷若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担忧,显然也看到了相关消息,“妈刚才打电话来,着急得不行,邻居间有些风言风语……”
“我没事,芷若。”秦墨放缓语气,安抚道,“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的谣言,组织上清楚,你放心。照顾好爸妈和路安,别让这些事影响家里。”
“嗯,我知道。你自己小心……路安好像有点发烧,我晚上带她去趟医院。”
听到女儿生病,秦墨心头一紧,但此刻他无法脱身:“严重吗?要不要我……”
“没事,可能就是着凉了,你别担心,工作要紧。”林芷若总是这样善解人意。
挂了电话,秦墨深吸一口气,压下对家庭的牵挂和愧疚,转身对王建国说:“看到了吗?这就是他们的目的,不仅在工作上给我们制造麻烦,还想扰乱我的家庭,从心理上击垮我们。但我们偏不能让他们得逞!”
他目光坚定地看着王建国:“建国,你现在要做几件事:第一,纺织厂的改制工作,尤其是新公司的组建和运营,要加快推进,用实际成效回击谣言!第二,你私下和几位信得过的企业家沟通一下,请他们必要时,可以客观说明与我的正常工作交往情况。第三,机械厂和其他改制企业的进度不能停,要让大家看到,清河的改革不会因为几句谣言就止步不前!”
下班时间早已过去,秦墨却毫无倦意。他让食堂送了份简餐,继续在办公室处理公务。网络上关于他的谣言帖,在官方声明和部分理性网民的驳斥下,热度有所下降,但并未完全平息。各种猜测和议论仍在暗流涌动。
夜深人静时,秦墨站在窗前,望着城市的夜景。这场风波,与其说是对他个人的攻击,不如说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新旧力量激烈博弈的必然反映。它考验的不仅是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更是市委市府的定力和智慧。
他拿起笔,在工作日志上写道:“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行者。面对暗箭,唯有以更坚定的改革决心、更扎实的工作成效、更透明的工作方式予以回击。个人荣辱不足惜,改革事业不能停。”
他知道,这场风波不会轻易过去,接下来的日子,他必须一面应对明枪暗箭,一面推动改革航船破浪前行。而家庭的温暖,将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他拿起手机,给妻子发了条短信:“路安怎么样了?看完医生告诉我。辛苦你了。”
很快,林芷若回复:“路安退了点烧,睡了。别担心,家里有我。你安心工作,我们相信你。”
看着短信,秦墨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温暖而坚定的笑容。无论前路还有多少风雨,他都必须为了这份信任,为了这座城市的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真正的较量,才刚刚进入中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