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基层淬炼
就在秦墨逐渐适应省发改委的工作节奏,
与林芷若的感情也稳定发展之时,
一纸出人意料的调令,
将他推向了全新的舞台——基层乡镇。
1997年的秋天,省城笼罩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中。秦墨坐在省发改委的办公室里,正审阅着各地报来的三季度经济数据。窗外,省委大院里的银杏树已经开始泛黄,洒下一地金黄。
“秦副主任,委办通知,王副主任请您去他办公室一趟。”助手小陈敲门进来,脸上带着些许不寻常的神色。
秦墨心中微动。作为省发改委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他这半年在国企改革和开发区建设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委领导的肯定。但与林芷若的感情稳定发展,让他开始思考更多关于未来的规划——或许,是时候考虑婚姻大事了。
推开王副主任办公室的门,秦墨发现里面除了王副主任,还有一位五十岁上下、气质沉稳的干部。那人目光锐利,正与王副主任低声交谈。
“小秦来了,快请坐。”王副主任热情地招呼,随即介绍道:“这位是省委组织部的李副部长。”
秦墨心中一震,恭敬问好。省委组织部领导亲自来到发改委,这阵势不寻常。
李副部长打量秦墨片刻,开门见山:“秦墨同志,长话短说。省委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计划’,选拔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到基层关键岗位锻炼。经过综合考察,组织上认为你是合适人选。”
秦墨愣住了。他原以为会是委内岗位调整,或是参与更重要课题研究,没想到是下基层。
“具体安排是,”李副部长继续道,“任命你为清源县河口镇党委书记,级别提为正科级。河口镇是全省重点扶贫镇,情况复杂,任务艰巨。你有什么想法?”
河口镇?秦墨迅速在脑海中搜索相关信息。那是清源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前任书记因健康原因提前离任。这样一个“硬骨头”,为何会选择他这个缺乏基层经验的年轻干部?
王副主任看出他的疑虑,补充道:“委里原本不想放人,但省委认为,你在省直机关表现突出,需要基层历练补足短板。这是组织的重点培养,希望你能正确对待。”
秦墨深吸一口气。前世五十载机关生涯,他深知基层经历对干部成长的重要性。只是这一去,意味着刚刚稳定的省城生活又要被打乱,与林芷若的关系也将面临考验。
“我服从组织安排。”秦墨郑重表态,“感谢组织的信任和培养,我一定竭尽全力,不辜负期望。”
离开王副主任办公室,秦墨心情复杂。正科级——这是多少基层干部奋斗多年难以企及的级别,他年仅二十七岁就达到了。但河口镇党委书记的责任,远比省发改委的副处长沉重得多。
当晚,他与林芷若在他们常去的那家小餐馆见面。听到这个消息,林芷若沉默良久。
“要去多久?”她轻声问。
“至少两年。”秦墨回答,“河口镇距离省城四小时车程,条件比较艰苦。”
林芷若低头搅拌着杯中的饮料,忽然抬头微笑:“这是好事。你在省直机关发展再快,没有基层经历总是短板。现在有机会独当一面,是难得的锻炼机会。”
秦墨惊讶于她的豁达和理解。
“我支持你。”林芷若握住他的手,“两年的时间不长不短,正好可以考验我们的感情。再说,”她俏皮地眨眨眼,“我可以去看你,体验一下乡村生活。”
望着眼前这个善解人意的女子,秦墨心中涌起暖流。得此知己,夫复何求?
接下来的日子异常忙碌。工作交接、任前谈话、准备赴任,秦墨忙得脚不沾地。委里同事反应各异:有关心叮嘱的,有羡慕他破格提拔的,也有私下议论“被发配边疆”的。
离任前,王副主任与秦墨进行了一次长谈。
“小秦,这次下基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王副主任语重心长,“河口镇情况复杂,贫困人口多,干群关系紧张。你年轻,有闯劲,但要记住:基层工作不同于机关,光有理论不够,要会与群众打交道。”
他递给秦墨一个笔记本:“这是我年轻时在基层工作的心得,或许对你有帮助。记住三点:一是要沉下去,真正了解民情;二是要办实事,不搞花架子;三是要团结班子,发挥集体智慧。”
秦墨郑重接过笔记本,心中感动。这位平时严肃的领导,在关键时刻给予如此真诚的关心和指导。
赴任前一天,秦墨回山阳与父母告别。秦志刚的维修铺生意越发红火,还带动了几名下岗工人再就业。听到儿子要下乡镇任职,老秦既骄傲又担忧。
“乡镇工作不容易。”秦志刚以老工人的实在说道,“老百姓最看重实在,你能为他们做实事,他们就认你。别学那些只会开会讲话的干部。”
张爱珍则操心生活:“乡下条件差,你要照顾好自己。小若是个好姑娘,别辜负了人家。”
带着家人的嘱托和期望,秦墨踏上了赴任之路。驱车四小时,越走越是山高路远。当“河口镇”的路牌出现在眼前时,映入眼帘的是崎岖的山路、低矮的房屋和远处贫瘠的山地。
镇政府是一栋建于七十年代的三层小楼,墙皮剥落,设施陈旧。班子成员早已在会议室等候,目光中充满好奇和审视——这位全省最年轻的乡镇党委书记,能否扛起这个重担?
简单见面会后,秦墨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脚下这个即将由他主政的乡镇。远处群山连绵,近处街道萧条,几个老人坐在街边晒太阳,脸上写着与年龄不符的沧桑。
与省发改委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相比,这里条件简陋。但秦墨心中却涌起一股久违的激情。前世在档案室消磨的三十年,今生在机关的事事谨慎,都不如此刻直面基层的挑战来得真实。
他打开行李箱,取出林芷若临行前送他的相框,里面是她站在省图书馆前的照片。相框背面,她清秀的字迹写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电话铃声响起,是党政办主任汇报:明天上午安排调研全镇最偏远的山村,下午接待上访群众,晚上召开党委会研究扶贫项目。
秦墨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这条曾经极力逃避的仕途,已将他带到一个全新的起点。在河口镇这片土地上,他将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带领群众走出贫困?
窗外,夕阳西下,群山如黛。秦墨知道,从明天起,他不再是省直机关的笔杆子,而是几万群众的当家人。这场基层淬炼,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