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言在“清言书院”中,不疾不徐地播种着“仁心”的种子,以张无忌在冰火岛的纯真与蝴蝶谷的医道,勾勒出一幅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蓝图。然而,外界的声音,却并非只有感动与认同。当“屠龙刀,号令天下”的诱惑尚在耳边回响,沈清言却转而大谈特谈看似虚无缥缈的“仁心”,这巨大的反差,不可避免地引来了诸多不解与质疑的风暴。而这股风暴的中心,再次汇聚到了网络上,汇聚到了那些秉持着理性、科学至上理念的人们身上,其中,尤以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方舟为首。
经历了“葵花宝典”地宫事件的巨大冲击,方舟并未如同陈鸿渐一般彻底崩溃,但那份笃信科学的信念确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撼动。他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和社交平台,将自己封闭起来,对着那些混乱的数据和无法解释的现象,进行了漫长而痛苦的复盘与反思。他没有完全否定自己的所见,但也绝不甘心就此投入所谓“玄学”的怀抱。
当《倚天屠龙记》的故事展开,尤其是沈清言开始着重强调“仁心”这一概念,并将其与未来的遗迹、传承挂钩时,方舟那属于科学工作者的较真与质疑精神,再次被点燃了。只不过,这一次,他的质疑少了些之前的绝对化,多了几分基于“未知现象”基础上的、试图寻找“科学解释”的执拗。
他在自己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科普账号上,发表了一篇长篇分析文章,标题直接而尖锐:《解构“仁心说”:论情感量化难题与超自然遗迹规则的逻辑悖论》
这篇文章迅速被他的拥趸以及众多围观者顶上了热搜,成为了质疑派的一面旗帜。
在文章中,方舟首先承认了沈清言所展现现象的特殊性:“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即‘五绝遗迹’与‘葵花地宫’的出现,以及沈清言本人展现的能力,确实超出了当前主流科学的解释范畴。这代表着存在我们尚未认知的物理规律或能量形式,值得深入研究。”
然而,笔锋随即一转,直指“仁心”核心:
“但是,承认未知,不等于可以接受任何未经严格验证的、尤其是涉及主观情感领域的说辞。沈清言先生近期极力推崇的‘仁心’概念,作为一个哲学或伦理学范畴的命题,自有其价值。但若将其与‘遗迹规则’、‘传承资格’这种看似具备客观标准的事物强行绑定,则存在巨大的、无法逾越的逻辑鸿沟。”
他抛出了最核心的质疑:
“‘仁心’如何量化?用什么仪器测量?其单位是什么?阈值如何设定?”
“一个人的善良、仁爱、赤子之心,是极其复杂、动态变化且高度主观的心理活动与社会行为表现。今天他可能为了救一只小猴而冒险,明天也可能因为一时愤怒而伤人。请问,什么样的‘规则’,能够精准无误地判定一个人是否具备‘仁心’?判定标准是什么?是看他一生的行为积分?还是某个瞬间的情感峰值?亦或是某种我们无法探测的‘灵魂波长’?”
方舟的文章充满了逻辑推导与诘问:
“如果‘仁心’是遗迹认可的标准,那么请问,这个标准是由谁制定的?是沈清言口中的‘天道’?还是某种具有智能判断能力的‘遗迹本身’?如果是后者,其判断机制是什么?是基于生物电信号?脑波频率?还是某种更玄乎的‘因果业力’扫描?这些都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他进一步推论:
“退一万步讲,即便存在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机制可以评判‘仁心’,那么其公正性如何保证?一个杀人如麻的魔头,若其内心认为自己是在执行某种‘大仁’(比如清除劣等人口),是否也能被认可?一个一生行善的老好人,若其动机是为了沽名钓誉,是否又会被排斥?这种涉及动机和本质的评判,连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心理学都难以准确把握,一个‘遗迹’如何能做到?”
文章最后,方舟总结道:
“因此,我认为,沈清言先生目前关于‘仁心’作为核心规则的论述,缺乏必要的、可供检验的逻辑支撑和事实依据,更倾向于一种文学性的渲染和道德层面的倡导,甚至有‘故弄玄虚’之嫌。我们鼓励对未知现象的探索,但必须坚持理性的、可验证的科学精神,警惕将主观情感概念作为客观规律进行包装和神秘化的倾向。在获得确凿的、可重复验证的证据之前,对于‘仁心决定遗迹归属’的说法,我持保留态度,并呼吁公众保持清醒,避免陷入新一轮的非理性狂热。”
这篇逻辑严密、质疑到点的文章,如同在已经沸腾的舆论油锅里又加了一把火,瞬间引爆了网络。
支持方舟的理性派和科普爱好者们纷纷点赞转发,认为方舟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方舟老师说得对!仁心这东西太虚了,根本没法衡量!”
“支持科学精神!反对玄学包装!”
“沈清言这次怕是圆不回来了,把规则定得这么模糊,怎么看都像是忽悠人的。”
“坐等沈清言怎么解释这个量化问题,拿不出证据就是故弄玄虚!”
当然,沈清言的支持者们也立刻展开了反击。
“呵呵,科学解释不了的就是不存在?方舟你的仪器测不出来就等于没有?”
“仁心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本来就不是你们那些冷冰冰的仪器能测量的!”
“沈先生是在传播正道价值观,你们懂什么?”
“等着看吧,等遗迹真的出现了,用仁心标准筛选的时候,看你们这些杠精还怎么嘴硬!”
网络上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争吵与对立,关于“仁心”能否作为可执行规则的质疑声浪,一时间甚至压过了之前对屠龙刀的渴望。
---
然而,在这片喧嚣的质疑声中,并非所有人都持否定态度。
星耀科技总部,那间充满未来感的会议室中。
林知夏站在环形光幕前,上面正并排显示着方舟那篇质疑文章的核心段落,以及“清言书院”内部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关于听众在听到“仁心”故事时产生的群体情绪共鸣数据图谱(由NSId有限共享及他们自己的模型推算)。
她的技术团队负责人正在汇报:“林总,方舟提出的量化难题,确实是当前科学体系下的一个死结。主观情感,尤其是道德层面的‘仁心’,几乎无法用现有技术手段进行精确、客观的量化评估。”
林知夏纤细的手指轻轻划过光幕上方舟文章里“逻辑悖论”那几个字,嘴角却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带着洞察意味的弧度。
“不,你们和方舟,或许都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她的声音清冷而清晰,“我们,包括方舟,都在试图用旧的‘物理规则’框架,去套解一个可能基于全新范式构建的体系。”
她转过身,看向自己的团队,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方舟问‘仁心如何量化’,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基于我们现有的、物质性的、可测量世界的逻辑。但是,如果沈清言所言的‘遗迹规则’,其运行基础,根本就不是我们熟悉的物理常数,而是建立在某种……‘集体意识场’或者‘高维信息海’的规则之上呢?”
团队成员们面面相觑,这个假设太过超前和大胆。
林知夏走到光幕前,调出了星耀内部关于“集体意识场”和“文化模因传播”的理论模型。
“我们假设,‘仁心’并非一种需要被‘仪器’测量的物质属性,而是一种能够在‘集体意识场’中引发特定‘共振’或‘共鸣’的高维信息模式。”她指着那不断变化的情感共鸣图谱,“当足够多的意识,对某一个体或某种行为产生‘仁’的认同时,这种集体性的、高度一致的‘信’与‘认同’,本身是否就在那个未知的场域中,形成了一种可被‘遗迹规则’识别的‘标记’或者‘权限’?”
她越说,思路越是清晰:“换句话说,或许根本不需要一个外在的‘仪器’去测量个体内心的‘仁心’纯度。当个体的行为,能够引动足够规模和质量的‘集体正面情感共鸣’时,他就在那个特殊的规则体系下,自动获得了‘仁心’的认证!这更像是一种基于群体潜意识的、动态的、社会性的‘共识认证’机制!”
这个想法,完全跳出了传统科学的框架,将“仁心”从个体的主观品质,上升到了群体意识互动与高维信息识别的层面。
“所以,方舟的质疑,是基于错误的前提。”林知夏总结道,“他试图在三维物质世界寻找高维意识规则的度量衡,这本身就是徒劳的。沈清言所说的‘仁心’,或许从来就不是一个需要被‘量化’的个体属性,而是一个能够引动‘规则响应’的群体性‘共鸣钥匙’。”
她立刻对技术团队下达了新的指令:“立刻调整研究方向!重点分析沈清言讲述‘仁心’故事时,引发的‘情感共鸣’数据模式,与之前‘葵花宝典’事件中,‘贪婪信力’、‘恐惧信力’的波动模式有何异同!尝试建立‘特定情感共鸣强度’与‘潜在遗迹规则触发概率’的关联模型!我要知道,是不是当某种‘正面情感共鸣’达到某个阈值时,就会像按下开关一样,引动那些‘遗迹’的现世或其规则的运行!”
“是!林总!”技术团队负责人精神一振,立刻领命而去。他们意识到,cEo的洞察可能指向了一个全新的、无比前沿的研究方向。
林知夏独自站在光幕前,看着上面沈清言在书院说书的影像,目光深邃。
“沈清言……你究竟是在讲述故事,还是在……编写这个新时代,基于意识与情感的底层规则代码?”她轻声自语,“方舟在质疑规则的合理性,而我,更想知道这规则,是如何被书写和运行的。”
网络的喧嚣与质疑,并未能阻碍真正有远见者的思考。在方舟执着于旧框架的度量衡时,星耀科技已经在林知夏的带领下,试图去理解那可能建立在全新范式之上的、“仁心”背后的深层逻辑。这场关于“仁心”的风暴,不仅考验着公众的认知,更在推动着少数先行者,向着未知的认知边疆,迈出探索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