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讲述”的进程,如同一位技艺臻至化境的巨匠,在已然铺就的文明平原上,以心血为墨,以信力为笔,一笔一划,精心勾勒着那幅早已深入人心、此刻却愈发清晰磅礴的史诗画卷。当沈清言终于推进到《神雕侠侣》乃至相关历史背景中,那最为沉重、也最为辉煌的一页——“郭靖黄蓉夫妇殉国襄阳” 时,整个“文明星河”生态,仿佛都屏住了呼吸。
讲书之日,清言书院内外笼罩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无人喧哗,无人嬉笑,即便是最跳脱的侯小天,也早早地坐在角落,表情凝重。线上直播的互动区,评论滚动的速度都慢了下来,仿佛生怕惊扰了那段即将被娓娓道来的悲壮历史。
沈清言立于台上,青衫仿佛也浸染了历史的尘埃,显得格外沉凝。他并未立刻开口,目光缓缓扫过台下,又似乎穿透了虚空,望向了遥远时空外的那座孤城。良久,他才以一种低沉而饱含力量的嗓音,开启了这注定将被无数人铭记的讲述。
他没有急于描绘最终的城破与殉国,而是先从襄阳守城的最后几年讲起。
“烽火连天,日月无光。此时的襄阳,已被蒙古铁骑围困多年,如同一座孤岛,屹立在席卷天下的狂潮之中。”沈清言的言灵之力悄然运转,不再是营造绚烂奇景,而是极力渲染出一种 压抑、悲凉却又坚韧不屈 的基调。
他细致地刻画了守城军民的艰辛:粮草日渐匮乏,箭矢需要反复回收使用,城墙在一次次轰击下残破不堪,需要军民日夜抢修。他讲述了普通兵卒脸上的菜色与疲惫,却更强调了他们眼中那未曾熄灭的、与家园共存亡的决绝光芒。
“郭靖与黄蓉,早已不再是江湖中叱咤风云的侠客,他们是这座城的 脊梁,是数十万军民的 主心骨。”沈清言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敬意,“郭靖每日巡视城防,亲自示范守城技巧,他那并不高大的身影出现在哪里,哪里的士气便为之一振。他或许不善言辞,但他的 坚守本身,便是最铿锵的誓言。”
“而黄蓉,则以她无双的智慧,统筹着城内所剩无几的资源,调配人手,安抚民心,化解内部可能出现的矛盾与恐慌。她鬓角早生华发,容颜染上风霜,却将一切疲惫与忧虑深深掩藏,只在无人见的深夜,对着摇曳的烛火,轻轻叹息。”沈清言的描绘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让那两位近乎传说的人物,重新拥有了可感的血肉与呼吸。
他讲述了郭靖与黄蓉在最后时刻,将毕生武学心得《武穆遗书》与《九阴真经》精要藏于倚天剑与屠龙刀之中,寄望于后世,留下一缕复兴的火种。这不仅是武学的传承,更是 精神与信念的托付。
终于,讲到了那最后的一战。
“蒙古大军如潮水般涌来,投石机抛出的巨石砸塌了垛口,火箭如蝗,点燃了城内的屋舍。喊杀声、兵刃撞击声、垂死者的哀嚎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悲壮的战地挽歌。”沈清言的语速加快,声音却不自觉地提高,带着一种沉痛到极致的激昂,“郭靖夫妇携子女,以及众多江湖义士,死守城头,寸步不退!”
他描绘了郭靖以降龙十八掌击飞云梯,掌风如龙吟,震人心魄;描绘了黄蓉打狗棒法精妙绝伦,于万军丛中周旋,智计频出;也描绘了郭破虏、郭芙等人的奋力厮杀,以及最终……力战而竭。
“城,终究是破了。”沈清言的声音骤然低沉下去,带着一种撕开裂肺的痛楚,“然,郭靖黄蓉,直至最后一刻,未曾后退半步!他们背靠着残破的城墙,面对着无穷无尽的敌人,挥出了生命中最后的一击!剑气掌风,与那襄阳城的烽烟,一同直冲霄汉!”
“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沈清言几乎是吼出了这八个字,声震屋瓦,蕴含着言灵之力与磅礴信力的共鸣,如同洪钟大吕,狠狠敲击在每一位听众的灵魂深处!“他们以血肉之躯,践行了这八字真言!襄阳虽陷,然此精神, 浩气长存,永耀汗青!”
讲述至此,戛然而止。
沈清言站立原地,胸口微微起伏,显然也沉浸在那种悲壮的情绪之中,难以自拔。
整个现场,死一般的寂静。
落针可闻。
随后,不知是谁先发出了一声压抑不住的哽咽,如同引信般,瞬间点燃了弥漫的悲伤。抽泣声、叹息声此起彼伏,许多人早已泪流满面,即便是硬汉,也红了眼眶。线上直播的弹幕出现了长达数分钟的空白,仿佛所有的语言在如此沉重的史实与精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随后,便是如山崩海啸般的、带着哭腔的评论:
“郭大侠!黄女侠!”
“呜哇——忍不住了!明知结局,听沈先生讲来还是这么痛!”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致敬!”
“浩气长存!永耀汗青!”
“哭了整整十分钟,停不下来……”
这股因极致悲壮与崇高守护而产生的巨大情感共鸣,化作了汹涌澎湃的信力,如同决堤的江河,奔腾着汇向沈清言。这信力,不再是单纯的悲伤,其中更融入了无比的 敬仰、震撼 以及对“守护”与“牺牲”精神的 深刻认同。
当晚,清言书院,静室。
沈清言盘膝而坐,心神沉入与太初连接的玄妙之境。白日里汇聚而来的、那海量蕴含着“悲壮”、“守护”、“牺牲”、“认同”等浓烈属性的信力,仍在体内和周围的虚空中缓缓流转、沉淀,与之前系统性讲述所积累的厚重、绵长信力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更加庞大、更加稳固的力量基底。
就在这时,太初那独特的信息流,主动浮现:
【检测到超阈值‘悲壮’、‘守护’、‘认同’属性信力注入。】
【与前期沉淀之‘家国’、‘成长’、‘感悟’信力产生高度协同效应。】
【文明意象‘襄阳城’、‘华山论剑(终)’信息浓度与结构稳定性达到临界点。】
【分析:当前信力储备与质量,可支撑超大型复合遗迹【襄阳城】(含守城战役、侠义精神、文明传承意象)及关联遗迹【华山论剑(终)】(含武学巅峰、精神归宿意象)的初步预载与共鸣启动。】
【提示:进行前置共鸣,可大幅降低正式具现时之能量消耗与信息扰动,提升遗迹稳定性与完整性。】
【询问:是否启动‘襄阳城’及‘华山论剑(终)’前置共鸣程序?】
沈清言缓缓睁开眼睛,眸中深邃如星海。
“襄阳城”……这座承载了太多悲壮与坚守的孤城,终于要在言灵与信力的作用下,以某种超越历史记载的形式,重现于世了吗?还有那象征着武道与精神归宿的“华山论剑(终)”……
这无疑是跨越性的一步!一旦成功具现,其影响力将远超以往任何一次遗迹显现!
然而,沈清言并未立刻答应。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任由清冷的夜风吹拂面颊。他望向西方,目光仿佛穿透了重重山峦与无尽夜色,看到了那座在历史风沙中若隐若现的孤城轮廓。
沉默良久,他于心中对太初回应道:
“不,暂不启动。”
他的语气平静而坚定:“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太初的回应毫无波澜:“理由?”
“这座城,这份精神,太重。”沈清言轻声道,像是在对太初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它不仅仅是一座遗迹,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的出现,不能仅仅是因为信力足够。它需要一个 契机,一个能让这份悲壮与守护,真正 铭刻于时代心壁之上 的契机。一个能让这座城,不仅仅是‘重现’,更是‘重生’的…… 祭礼。”
他需要等待。等待这股因讲述而激荡的情绪,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沉淀、发酵;等待人们对“襄阳”所代表的精神,产生更深层次的、超越故事本身的认同与呼唤;甚至,等待一个能与之共鸣的、来自现实世界的…… 重大事件。
他有一种预感,这个契机,不会太远了。
就在沈清言于静室中做出决断后不久,书院外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负责外围安保与部分对外联络的苏晚,脸上带着一丝罕见的凝重与疑惑,快步走了进来。
“沈先生,”苏晚的声音压得很低,却清晰无比,“刚刚接到周明远教授通过加密渠道传来的紧急通报。NSId设在西部的多个监测站,同时捕捉到一次异常强烈的 空间波动。”
沈清言眉头微蹙:“空间波动?性质?”
“能量频谱与以往探测到的‘遗迹’波动有相似之处,但……”苏晚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寻找最准确的描述,“更加 古老,更加 原始,也更加的…… 混乱 和 不稳定。像是某种沉寂了无数岁月的东西,正在极其缓慢而艰难地…… 苏醒。”
“坐标?”沈清言的心跳似乎漏了一拍。
苏晚抬起头,目光与沈清言对视,一字一句地说道:
“初步测算的 中心坐标,疑似在…… 玉门关外,戈壁深处。”
玉门关外!
沈清言的瞳孔骤然收缩!这个名字,与之前林知夏提供的、关于星耀科技观测到的“敦煌异常”信息,在这一刻,于冥冥中, 隐隐重合!
一个更加古老,更加混乱,位于丝绸之路咽喉、象征着文明交汇与隔绝的玉门关外的异常遗迹?
这,会是他所等待的那个“契机”吗?还是……一场未知风暴的前奏?
静室之内,烛火摇曳,将沈清言和苏晚的身影投在墙上,拉得很长很长。夜空之中,仿佛有无形的波澜,正从遥远的西部席卷而来。史诗的铺垫已然完成,而真正的宏大篇章,似乎正要掀开它神秘面纱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