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的私人邮箱在清晨炸开了锅,不是信徒的求助,而是清一色带着 “合作共赢” 字样的商业邮件。最顶端的一封来自 “星途营销公司”,标题直白得刺眼:“默言 Ip 商业化合作方案 —— 打造现象级心灵导师 Ip,预估年收益破千万”。附件点开,是十几页图文并茂的策划案,从 “神谕课程开发” 到 “默言语录实体书出版”,每一项都标着清晰的盈利模式与分成比例,像一份把 “神性” 拆解成商品的价目表。
策划案的核心是 “神谕变现”:将陈序发布的四句神谕,扩展成 12 节线上课程,命名为 “默言静心课”,定价 999 元 \/ 人,承诺 “帮助用户实现心灵觉醒”;同步出版《默言神谕解读大全》,邀请 “知名文化学者”(实为营销公司签约写手)撰写序言,首印 50 万册,按 “作者版税 8%+ 销量提成” 结算;甚至规划了线下 “默言修行营”,选址在偏远山区的度假村,收费 1.98 万元 \/ 人,包含 “神谕冥想指导”“静心食疗体验”,号称 “沉浸式感受默言的智慧”。
邮件末尾,营销经理还附了段私信:“默言先生,您的 Ip 自带千万级流量,只需授权我们运营,不用露面、不用参与创作,躺着就能拿分成。我们已经联系了 20 家短视频平台,会投放‘默言神谕’的预热广告,保证首月课程销量破万。” 文字里的急切与功利,像一把尺子,精准丈量着 “默言” 这个符号的商业价值 —— 曾经被信徒奉为神圣的 “神谕”,在资本眼里,不过是能换算成销量与收益的流量密码。
更密集的触角来自自媒体机构。“深度内容工厂” 发来 “人设打造方案”,建议将 “默言” 包装成 “隐居的心灵智者”,伪造 “曾游历多国、顿悟人生真谛” 的背景故事,拍摄 “山林修行” 的虚假短视频;“社群运营专家” 则提议搭建付费社群 “默言守护团”,分 “青铜(99 元 \/ 月)”“黄金(599 元 \/ 月)”“钻石(1999 元 \/ 月)” 三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 “神谕解读权限”,钻石会员可 “优先获得默言的私人指引”(实为 AI 自动回复)。
陈序翻到一份来自 “无忧文化公司” 的合作邮件,心里猛地一沉 —— 这家公司的注册地址,与之前赵无妄 “无忧清泉” 的经销商地址高度重合。邮件里的方案更激进:推出 “默言联名静心茶”,包装上印着神谕与 “默言推荐” 的字样,定价 298 元 \/ 盒,承诺 “每售出一盒,捐赠 1 元用于‘默言公益项目’”(实为营销噱头,公益项目查无备案);甚至规划 “默言数字藏品”,将神谕制成 NFt,按 “稀有度” 定价,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宣称 “拥有默言数字藏品,即获得心灵守护的凭证”。
这些邮件像潮水,将陈序淹没在 “流量变现” 的诱惑与荒诞中。他看着策划案里 “年收益破千万” 的预估数字,指尖不自觉地停在 “同意合作” 的回复按钮上 —— 这是他从未拥有过的财富,足够他偿还因 “味蕾烟花” 造成的部分损失,足够他雇佣更好的人寻找妹妹林溪,甚至足够他脱离 “天平”,彻底摆脱赵无妄的阴影。
可当他点开 “默言静心课” 的课程大纲,看到策划案将 “去欲存静” 解读为 “放弃物质追求 = 购买静心课 = 心灵觉醒”,将 “内求归途” 扭曲成 “加入修行营 = 找到人生方向” 时,喉咙突然发紧。资本的逻辑里,没有真正的 “心灵觉醒”,只有 “如何让用户为‘觉醒’买单”—— 神谕的本质被掏空,只剩下能刺激消费的外壳,而他这个 “默言” 本尊,不过是个用来背书的符号,一个能让商品溢价的 “金字招牌”。
信徒的反应很快分化。“01” 发来私信,语气带着期待:“先生,要是和公司合作,就能让更多人听到您的神谕了,这不是好事吗?” 而 “27” 则表达了担忧:“他们把神谕做成收费课程,会不会让真正需要指引的人买不起?这好像和‘守心见光明’的意思不一样……” 论坛里,“支持商业化” 与 “反对玷污神圣” 的争论再次爆发,有人晒出营销公司的课程海报,愤怒地指责 “资本在亵渎默言的智慧”,有人却反驳 “不赚钱怎么维持影响力,难道让先生一直匿名下去?”
陈序关掉邮箱,走到窗边。楼下的便利店门口,贴着一张 “默言同款静心茶” 的海报,一个穿着西装的推销员正对着路人宣讲:“喝了默言推荐的茶,能静心安神,原价 298,今天特价 198!” 路人围了一圈,有人掏出手机扫码购买,嘴里念叨着 “希望能沾点默言的福气”。阳光刺眼,陈序突然觉得无比讽刺 —— 他曾经想守护的 “神谕”,如今成了便利店促销的噱头;他曾经想避免的 “符号滥用”,在资本的触角下,变成了明目张胆的商品交易。
手机震动,是 “未知” 的私信,这次没有调侃,只有一句冰冷的提醒:“资本比信徒更懂怎么利用你,他们会把‘默言’榨干最后一点价值,然后像扔垃圾一样扔掉。不过,要是你愿意和我们合作,至少能分到更大的蛋糕 —— 比如,‘默言联名无忧清泉’?”
陈序删掉私信,将所有合作邮件标记为 “垃圾邮件”,却删不掉便利店海报上 “默言推荐” 的字样,删不掉信徒群里关于 “商业化” 的争论,更删不掉资本已经盯上 “默言” 的事实。他回到电脑前,看着屏幕上还在滚动的 “求默言开课”“想买默言的书” 的留言,突然意识到:神的形象一旦被明码标价,就再也回不到最初的纯粹 —— 资本的触角已经扎根,接下来,要么被它吞噬,要么被它抛弃,而他,连拒绝的权利都在慢慢消失。
夜幕降临,陈序将营销公司的策划案打印出来,用打火机点燃。火焰吞噬着 “年收益破千万” 的数字,吞噬着 “心灵导师 Ip” 的字样,最后变成一堆灰烬。可他知道,烧掉一份策划案没用,资本的触角还会从其他地方伸过来,像藤蔓一样,死死缠绕着 “默言” 这个符号,直到把它彻底变成赚钱的工具,直到把他这个 “符号源头”,彻底挤出属于自己的位置。
窗外的便利店还亮着灯,“默言同款静心茶” 的海报在灯光下格外醒目。陈序靠在墙上,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力 —— 他能对抗信徒的狂热,能拒绝资本的诱惑,却无法阻止 “默言” 这个符号,在流量与利益的洪流中,一步步沦为被明码标价的商品,一步步失去最后一丝属于 “陈序” 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