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回到家中,虽表面镇定,但内心实则也在忐忑等待。他深知,皇帝的裁决关乎他的命运以及革新之路的成败。张英看出他的忧虑,轻声安慰。而此时,皇宫内的皇帝,正对着祖制的典籍,眉头紧锁,烛光摇曳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纠结,不知明日,又会有怎样的变数。
第二日,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皇帝早早来到了展示会现场,他身着一袭明黄色龙袍,头戴皇冠,威严庄重。身旁的太监小心伺候着,大气都不敢出。
展示会现场依旧热闹非凡,百姓们围聚在一起,议论纷纷。陈凡、刘尚书以及老讼师早已在此等候。看到皇帝驾到,众人纷纷跪地行礼。
皇帝微微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目光扫过众人后,落在了陈凡展示的发明上。水车在水流的冲击下缓缓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那有节奏的声音仿佛是在诉说着它的效用;曲辕犁摆在一旁,其精巧的设计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皇帝踱步上前,仔细端详着这些发明,伸手轻轻触摸着曲辕犁的把手,感受着它的质感。
刘尚书见状,赶忙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陈凡这些发明虽看似巧妙,却实有违祖制。我朝历代祖宗皆遵循旧制,从未有过如此大胆的变革。若开此先例,恐祖宗怪罪,动摇国本啊!”他言辞恳切,脸上满是担忧之色。
皇帝微微皱眉,没有立刻回应,目光又转向了陈凡。
陈凡镇定自若,上前躬身说道:“陛下,臣以为,祖制虽不可废,但亦应与时俱进。如今百姓生活困苦,这些发明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此乃利国利民之举,并非有意违背祖制。”
这时,老讼师也站了出来,恭敬地说道:“陛下,方才陈公子所言极是。草民昨日已详细阐述,祖制应顺应时代发展而变革。前朝诸多变革事例皆证明,适时改变能让国家繁荣昌盛。陈凡公子的发明,正是顺应时代潮流,对国家大有裨益。”
皇帝听着双方的辩论,时而微微点头,时而陷入沉思。他的目光在陈凡、刘尚书和老讼师之间来回移动,心中对陈凡的发明和刘尚书的指责进行着权衡。
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丝丝凉意,吹得皇帝的衣摆轻轻飘动。皇帝看着眼前的发明,又想起了朝堂上保守势力那一张张固执的面孔。他深知,若支持陈凡,必然会引起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朝堂恐生动荡;但陈凡的发明确实对国家有着不可忽视的益处,老讼师的辩驳也有理有据。
皇帝在现场来回踱步,鞋底与地面摩擦发出轻微的声响。他想起了国家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边境时有战乱,百姓生活并不富足,若这些发明真能解决问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祖制的威严又怎能轻易践踏?
不知不觉,日头已渐渐西斜,天边染上了一抹绚丽的晚霞,红的、橙的、紫的色彩交织在一起,将天空装点得如梦如幻。皇帝依旧在两难的境地中徘徊,思考着该如何做出决策。
此时,周围的百姓们也都安静下来,他们的目光紧紧盯着皇帝,心中充满了期待。陈凡微微握紧了拳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刘尚书则神色严肃,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皇帝停下脚步,深深吸了一口气,看了看天色,缓缓说道:“今日天色已晚,此事容朕再仔细斟酌。诸位先回吧。”说罢,在太监的簇拥下,转身离去。
众人望着皇帝离去的背影,心情各异。陈凡知道,自己的命运依旧悬而未决;刘尚书则想着,要继续联合保守势力,向皇帝施压。
随着皇帝身影的消失,展示会现场的人群也渐渐散去。只留下那水车还在潺潺的水流中孤独地转动着,发出单调的声响。远处,乌鸦的叫声打破了傍晚的宁静,给这略显沉闷的氛围增添了一丝凄凉。
陈凡望着皇帝离去的方向,心中默默祈祷,希望皇帝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张英走到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给予他无声的支持。
在回宫的路上,皇帝坐在轿辇中,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陈凡的发明和刘尚书那义正言辞的指责。他的眉头始终紧皱着,内心的纠结丝毫没有减轻。
回到皇宫,皇帝径直走向御书房。御书房内,烛火通明。他坐在书桌前,再次翻开祖制的典籍,试图从先人的智慧中找到答案。烛光摇曳,映得他的脸庞忽明忽暗,他时而快速翻阅,时而停下来仔细研读,时而又陷入深深的沉思。
时间在寂静中悄然流逝,夜已经很深了,整个皇宫都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只有御书房的窗户还透出一丝光亮,在黑暗中显得格外醒目。皇帝依旧坐在书桌前,一动不动,仿佛一尊雕像。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迷茫,对于这个艰难的决策,他不知该何去何从。
皇帝的态度关乎陈凡的命运,他最终会如何抉择,是相信陈凡还是听信刘尚书?这不仅决定着陈凡的未来,也将影响整个国家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