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大典上的雷霆骤雨与随之而来的全城大索,如同两块巨石投入京城的舆论深潭,最初激起的自然是惊涛骇浪与万马齐喑。恐惧如同无形的瘟疫,在街巷间蔓延,茶楼酒肆噤若寒蝉,往日高谈阔论的士子缙绅闭门不出,连市井小民交谈时都不自觉地压低了声音,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然而,绝对的压制只会将暗流逼入地下。朱由检深谙此道,在骆养性的东厂番子如同黑夜中的兀鹫般四处抓人抄家的同时,另一场不见硝烟、却同样至关重要的战争——舆论争夺战,也在光天化日之下迅速拉开了帷幕。
清洗开始的次日,顺天府衙及各坊市口的告示墙上,便贴出了盖有顺天府大印乃至内阁副署的巨幅告示。告示行文不再是以往那种骈四俪六、语焉不详的官样文章,而是采用了极为直白、甚至带着几分市井气息的语言,将祭天大典上的阴谋赤裸裸地公之于众。
告示详细列举了许显纯、周奎、赵德柱等人“勾结晋商余孽范永斗,收受巨额黑金,散布流言蜚语,恶意倾轧‘官布’、‘官铁’,更胆大包天,于祭天大典神圣之地,蓄意放飞哀鸦、制造异烟,装神弄鬼,亵渎神明,企图以此‘天象’蛊惑人心,逼宫圣上,阻挠利国利民之新政”的条条罪状。其中,许显纯袖中那份未来得及呈上的弹劾奏疏要点、周奎与范永斗的密账往来数额、赵德柱指使匠户散布谣言的供词,皆以“据查”、“有供”等方式赫然列于其上!
铁证如山,桩桩件件,触目惊心!
“我的天爷!许给事中他们……竟然收了晋商那么多银子!”
“怪不得‘官布’一出,他们就拼命压价,还弄些次货来糊弄人!原来是故意的!”
“在祭天大典上搞这些……这是要遭天谴的啊!”
“我就说嘛,陛下推行新政,造机器,练新军,种新粮,哪一样不是为了咱们百姓?原来都是这些黑了心肝的在背后捣鬼!”
告示前,围观的百姓从最初的震惊、恐惧,渐渐转变为恍然大悟后的愤慨与唾骂。官方以一种近乎“自曝其短”的方式,将反对派最丑陋、最不堪的一面彻底撕开,反而赢得了民众最朴素的正义感支持。许多原本因“官营”而利益受损、对新政心存怨气的匠户和小商人,在得知周奎、赵德柱等人背后竟与通敌的晋商勾结,且手段如此下作后,心中的天平也开始倾斜。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紧接着,一批批身着便装、但举止干练、目光清正的讲武堂学员和新军政治教导官,奉命走出了军营和学堂,三人一组,五人一队,如同播撒种子的农人,深入到了京城各大市集、街坊、茶馆甚至漕运码头。
他们在人群聚集处,寻一处空地,并不摆官架子,而是如同拉家常般,从祭天大典的“奇闻”说起,自然引出许显纯等人的阴谋,再详细解释陛下为何要推行新政。
在前门大街,一名年轻的讲武堂学员站在一个倒扣的木桶上,对着围拢过来的贩夫走卒说道:“诸位乡亲!你们想想,没有西山的好铁,没有格物院的‘标准’,咱们新军拿什么去打建奴?难道还像以前那样,拿着粗劣的火铳,任由建奴的铁骑冲阵吗?陛下练兵强国,为的是谁?为的是咱们大明不再受外敌欺辱!为的是咱们的妻儿老小能安稳过日子!”
在漕运码头,一名新军教导官对着一群歇脚的力工道:“那些老爷们说格物院的机器坏了风水?可机器能抽水开矿,能织布纺纱,产出多了,价钱就便宜了!咱们穿不起绸缎,还穿不起结实便宜的‘官布’吗?他们说新粮不好?可土豆玉米产量高,能活人无数!难道非得饿殍遍野,才是好年景吗?陛下和徐阁老千方百计让咱们百姓能吃饱穿暖,他们却要在背后使绊子,其心可诛啊!”
这些宣讲,语言质朴,道理浅显,紧密结合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与家国情怀。他们不回避矛盾,反而主动解释“官营”带来的短期阵痛与长远益处,将皇帝与新政描绘成保护者与希望,而将许显纯等人钉在了祸国殃民、自私自利的耻辱柱上。
与此同时,官方开始有意识地引导舆论焦点。几份由内廷暗中支持、或在清洗中侥幸存续并迅速转向的小报,开始连篇累牍地刊登文章,不再纠缠于“祖制”、“与民争利”等空泛争论,而是大肆宣扬“蓟镇大捷中新军火器之威”、“西山钢铁厂铁水奔流之盛况”、“皇庄土豆玉米丰收之喜讯”,以及“查抄许、周、赵等逆臣家产,得银数百万两,皆源于盘剥百姓,今尽归国库,用于强国富民”等实实在在的功绩与成果。
强大的、单向的舆论灌输,开始显现效果。民间的声音悄然转变。
“这么一说,还真是……新军的火铳是厉害!”
“西山那铁水,看着就提气!”
“听说抄出来的银子,都要用来修水利、办学堂呢!”
“陛下这是动真格的啊!把这些蛀虫揪出来,咱们的日子说不定真能好过点。”
恐惧依然存在,但其中混杂了更多的期待与认可。对皇帝铁腕手段的敬畏,逐渐与对清明政治、强国富民的渴望结合在一起。那些曾经甚嚣尘上的、关于蒸汽机破坏风水、西山爆破惊扰龙脉的流言,在官方揭穿的阴谋和实实在在的利好面前,变得苍白无力,迅速失去了市场。
短短数日之间,京城舆论的风向为之一变。反对新政的公开声音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对皇帝英明决断的颂扬,对清除奸佞的支持,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朱由检借助这场由反对派自己引发的危机,不仅完成了政治上的清洗,更成功地实现了舆论的逆转,将“新政”与“正义”、“强国”与“利民”牢牢绑定,深入人心。
这舆论阵地一经夺取,便为后续更深层次的改革,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