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晒谷场内,整个屯子的老少爷们围成了一个大圈子。
圈子中央,一头硕大的公猪正发狂般冲撞,脖颈上赫然插着半截放血的刀。
这一看便知是下刀的位置偏了。
导致这猪不仅没死,反倒像被打了鸡血,在晒谷场上横冲直撞。
猪血随着它的狂奔洒了一地。
姜佑宁站在人群外围,心疼得直跺跺脚,“这可都是上好的血肠料啊!白白浪费了这么多!”
那公猪像是要替所有被宰杀的同类报仇似的,发起疯来格外凶猛。
它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两只獠牙闪着骇人的光,见人就撞。
被这一百来斤的畜生撞一下可不是闹着玩的,围观的众人吓得四散奔逃,场面一片混乱。
尤其惨的是那个年轻的后生——杀猪匠家的小儿子,约莫十六七岁的光景,此刻正被疯猪追得满场跑。
一张脸吓得煞白,边跑边带着哭腔喊,“别追我!别追我了啊!”
老杀猪匠在猪屁股后头拼命追,粗着嗓子吼,“你个怂包!回头抓它啊!往它脖子上扑!”
可那后生哪还敢回头,只顾着抱头鼠窜,脚下的步子都乱了套。
【(〝▼00▼):给我死吧!】
那猪跑起来跟炮弹似的,四蹄刨得雪沫子乱飞。
那小年轻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隔三差五就让那疯猪顶个正着。
“哎呦喂——!”
每挨一下,他就跟滚地葫芦似的连爬带滚,棉裤棉袄糊满了雪,活脱脱像个面缸里钻出来的雪人。
这下晒谷场上可演上大戏了:
前头是个连滚带爬的半大小子,中间是头浑身飙血、眼珠子通红的疯猪紧追不舍,后头还跟着乌泱泱看热闹的人群。
笑声、惊叫、起哄声搅成一团,把数九寒天都烘热乎了。
人越聚越多,半个屯子都出来瞧稀罕。
有笑得扶墙直喊“娘诶”的,有嗑着毛嗑评头论足的,跟看戏班子似的。
“笑死俺了哈哈哈!这比唱驴皮影还带劲!”
“老天爷!杀猪匠家小子让猪撵得满场蹽,这啥世道!”
“不行了,肠子要笑抽筋了!”
其实不是围不住这猪,实在是场面太逗乐。
姜佑宁更是笑弯了腰,眼角泪花直闪。
那杀猪匠——就是上回分狼肉时见过的、姜佑宁的侄子——脸涨得跟猪肝一个色。
一边追一边扯嗓子骂,“小兔崽子!今儿个抓不住这畜生,老子把你剁成血豆腐!”
他越追得急,前头小子蹽得越快,愣是不敢回头。
不知是怕后头疯猪,还是怕后头亲爹!
姜佑宁强憋住笑,灵光一闪喊,“上树!麻溜爬树!爬不上去就绕树跑!”
小年轻顿时开窍,一个急转弯奔场边老槐树去。
大伙儿也呼啦啦围上来,拿渔网的拎棍棒的,渐渐圈成个包围圈。
只见那小年轻被猪追到槐树下,开始绕着树干玩命转圈。
古有秦王绕柱,今有小年轻绕猪。
那猪毕竟是畜生,只知道追人影转圈,小眼睛里布满血丝,呼哧带喘的,速度明显让失血拖慢了。
而随着包围圈越缩越小,那猪为了躲棍子愣神的工夫——
“砰!”
“恢——!”
小年轻光顾绕树,哪料到猪突然减速?
一个没收住,结结实实撞猪屁股上了。
这下可好,百来斤人撞百来斤猪,劲儿可不小。
猪让撞得一个趔趄,晕头转向竟一头夯老槐树上了。
姜佑宁倒吸凉气,咂嘴道:“真是啥稀奇事都有,猪撞树上了,你撞猪上了!”
这话一出,全场笑炸了锅。
“哎妈呀!这比唱二人转还逗乐子啊!”
“咋屯子杀多少年的猪了,头回瞅见人往猪腚上撞的!”
“笑抽我了!这猪要是会开口,不得讹得这小嘎裤衩都不剩!”
“这小年轻叫啥名儿来着……”
冷不丁一个小子蹦高拍手,“林撞猪!林撞猪!”
霎时空气像冻住了。
刚才还挂在人脸上的笑模样也僵住了。
全屯子都姓林,连这不懂事的小崽子也是。
那孩子也还没觉出不对劲来,举在半空的小手拍的那叫一个响。
他爹一个箭步冲上来,粗胳膊一把薅起孩子,“小崽子胡咧咧!大伙儿别往心里去!”
“哎呀小孩嘛!那话咋说来着,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回去千万别打孩子啊!待会三叔去看你啊!要是打你三叔说她!”
“就是啊!快过年了,也快正月了,打孩子不吉利。”
……
那些笑明明挂在脸上,在姜佑宁眼里却像往火堆里添柴——越烧越旺。
不是似乎,就是在供火。
尤其是最后一句,这是生怕过年了孩子挨不上揍啊!
孩子爹强笑着哄,“走喽,回家吃好的!”
那小子哪知道要挨收拾,还挥着小手喊:“吃肉!吃肉!”
爷俩匆匆走的背影,惹得后头笑声更响了,有人还盘算分完肉去他家“瞅瞅孩子“。
姜佑宁轻轻摇头。
巴掌有温度,孩子有态度!
七八岁年纪,是该学点讨喜话了。
这时那头跑了的肥猪已经让人按住了。
那个被起了外号的小年轻脸灰得像灶坑灰,“完了,我有这么个外号在,这辈子要说不上媳妇了。”
姜佑宁憋着笑安慰,“放心,没人瞎传。大伙说是不是?”
“可不!老姑说得对!噗——”
一个汉子刚接话就破功,另一个接茬,“我赵老二拿人格担保——哈哈哈——”
“你担保个六啊!你是老三”
震天的哄笑声里,小年轻脸更灰了。
突然一只黝黑大手揪住他后领——杀猪匠脸铁青地冒出来,后槽牙咬得咯吱响。
“好小子,真给你爹长脸啊!”
见四外还有人瞅,杀猪匠硬挤出笑,牙缝里挤出一句,砸到小年轻的耳边,“你邓汇佳且!”
小年轻浑身一激灵。
姜佑宁笑得直揉肚子——这些东北崽子的暗号啊,多大岁数听见特定词都得一哆嗦。
除了这位,还有四位“公众人物”刻在东北孩子童年记忆里:
分别是——
萧碧婷(消停点儿)、白赛莲(别晒脸)、憋慧趣(憋回去),邓且走(等客走)。
再算上邓汇佳,这五位,算得上东北养娃界的“非遗”了。
风还在嚎,打谷场上的热闹渐渐散了。
俩孩子得了教训,大人们捞够了谈资和猪肉,也算各得其所。
姜佑宁紧了紧衣领,带着那血肠满足的回家了。
“这趟,真没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