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造原子弹的时候,不也没人知道能不能成功?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干了。”
姜蕴宁的语气平静,“我们这边会严格按计划推进,确保关键技术节点如期,甚至提前完成。同时,我会结合深空探测项目的最新要求,实时调整测试方案和发动机参数,确保发动机性能满足未来深空任务的需求。”
她顿了顿,目光掷地有声,“所以,我们这边,绝对不会拖后腿。”
顾远舟怔了几秒,嘴角微微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沉默良久,他原本紧锁的眉头终于松开,神情也缓了下来,唇角浮起一抹近乎自嘲的笑意:“你说得对,是我想岔了。”
语气不再像刚才那样凝重,反倒带出几分轻松。
因为肩负重任而有些忐忑,却忘记原来的目标——
他本就是为了征服星辰大海而来。
为什么会生出情绪?
因为分了心。
若能始终紧盯目标,这些杂念和忐忑便不会出现。或者说,只会偶尔出现。
何国良若有所思地看了顾远舟一眼,“原来是来打鸡血来了。难怪突然间这么积极地说要来看一看我。”
一腔热血,终究是错付了。
“师哥,话不能这么说。”顾远舟说,“你就说说,我有没有来看你?”
何国良配合地笑了声:“呵呵。”
专门和顺道,还是有点区别的。
认识几十年。
电话都不带打一个的。
除了开会的时候有机会见上一见,其他时候,查无此人。
“师哥?”姜蕴宁微微一怔,带着几分意外地看向两人。
没想到他们还有这样的关系。难怪刚才进来的时候,觉得他们更像是老朋友在相聚。
顾远舟笑了笑,解释道:“何国良所长,也是孙启年教授的学生,我的同门师哥,比你老师程国强还高几级。本科和硕士都在京大数学系,后来博士阶段改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从数学建模转向实际系统研究。”
姜蕴宁这才恍然,心里暗自点头——从纯理论到复杂系统建模,这样的路径,正好能解释他在推进系统仿真和非线性分析上的深厚功底。
姜蕴宁轻轻放下茶杯,抬起头问道:“顾老师,这次项目的目标,已经确定了吗?”
顾远舟沉吟片刻,语气平稳而慎重地回答,“目前深空探测项目的总体规划,初步目标——是外行星系统。”
姜蕴宁的指尖在茶杯边缘轻轻一顿。
“外行星系统?”她重复了一遍,语气中带着不易察觉的凝重。
外行星系统通常指远离太阳的行星及其卫星系统,主要包括太阳系中的气态巨行星和冰巨行星,以及它们的环和卫星,例如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
目前,在国际主流的深空探测项目中,这些目标主要用于研究行星的大气成分、磁场和气候,探索卫星的潜在生命适居条件,并了解整个行星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历史。
顾远舟点头,目光沉稳而深远,“是的,木星及其以远。”
他顿了顿,端起茶杯,指尖轻轻摩挲着杯沿,目光透过窗外的光影凝视远方,“那里是太阳系形成最早的区域,保留了原始星云的痕迹,也许那里藏着关于生命、关于宇宙演化最重要的线索。作为深空探索的起点,这片未知之地,再合适不过了。”
何国良虽然主要研究动力系统,但对深空探测也略知一二,他沉声说道:“从木星、土星到海王星,每一次探测任务都至少需要十年的周期。长距离通信、能源保障、智能导航……这些都不是单一系统能够独立解决的。”
从技术和风险角度来看,“长距离通信”是最难的。通信不仅依赖硬件,还受到物理距离、信号延迟、噪声等多重因素制约,是深空探测成功率的关键瓶颈。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而且,据我了解,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不少国家在推进相关研究。灯塔国的‘远航者号’计划,欧洲的‘极光号轨道探测器’,樱花国也在布局‘星际先锋号’小型深空探测平台。各国都在提前布局下一代推进系统和智能航行控制技术。”
“没错,”顾远舟的语气里带着一丝罕见的肃然,“深空之外,也许是另一种智慧文明的存在,也许只是永恒的黑暗与孤寂。但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想知道答案。”
想知道在这片浩瀚宇宙中,是不是还有其他生命体的存在。
姜蕴宁神情平静,却语气坚定,“那就去确认吧。国家已经找到方向,我们只需奋勇向前。就算困难,就算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但是——”
她顿了顿,语气略微低沉,“寇可往,我亦可往。”
屋内一时寂静,只有窗外阳光落在桌上,投出明暗交错的光影。
喝完最后一口茶,姜蕴宁从怀里掏出怀表看了眼,语气平静,“时间只剩下十五分钟,我等下得准时去开团队会议。”
顾远舟的目光落在她手上的旧怀表上,眉头微微挑起,带着几分不可思议,“是同一只吗?”
何国良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疑惑地问:“怎么了?姜工这怀表有什么问题吗?”
姜蕴宁淡淡点头,“是同一只。”
“当年见到就是这么旧,结果现在还是一样旧。居然还能用。”顾远舟竖起大拇指,“这不是一般的怀表,这是怀表中的战斗机。”
姜蕴宁笑了笑:“坏过几次,我自己买了零件换了。”
那是爷爷送的旧怀表,她一直想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