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一般的专业对口。
许长风也是服了。
且不说,他原本请的飞行轨迹方面的专家,结果姜蕴宁在那一方面专业对口,现在数据处理方面也对口,还能顺便进行系统优化。
他这不是请了一个专家,而是“一堆专家”吧。
对于许长风他们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姜蕴宁倒是能理解。
她自己以前也遇到过。
如果问题发生得频繁,谁都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一旦只是偶发性的,加上数据量庞大,偏差又藏在数据里,用常规的复查流程,比如双人校对、抽样检查,都很难甄别出来。
“这种偶发性的偏差能处理吗?”
姜蕴宁点了点头,说道:“能。这属于数据协同的问题,可以处理。”
许长风听明白了她的意思:项目的模型和算法本身没问题,真正出错的是不同来源的数据偶尔没有对齐,处理得也不够严谨,结果才让模拟跑偏。而因为数据对齐失败的偶发性,也导致了它难以被查出来。
见许长风身后的几名军官听得云里雾里,姜蕴宁笑了笑,好心解释道:“目前的情况,说严重不严重,说不严重也严重。”
几名军官听到这句话,本来就有点晕的脑子更晕了。
现在的科研人员说话都这么抽象吗?
姜蕴宁见状,加快了语速:“是数据的问题。
你们把它想象成一群人跳舞,每个人动作都很标准,可是有的人突然间快了半拍,有的人突然间慢了半拍,台下的观众看过去就觉得乱七八糟。
而数据也是一样的。各个传感器、系统采集得没问题,却由于时间点没对齐,传过去就会出偏差。
说严重,是因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导弹轨迹就会一直出现偏差;说不严重,是因为协同问题本身其实不难处理。”
高精尖领域的隐藏问题,通常难发现,但一旦定位,处理起来未必复杂。
军官们这才点了点头,有的交换了一下眼神,虽然不完全懂其中技术细节,但至少明白了问题的大概——轨迹偏差不是模型出错或操人为失误,而是数据偶发性异常导致的。
一开始许长风心里还带着几分质疑,但现在,他已经信了大半。姜蕴宁的解说让军方管理层对外援介入保持了信心。
思考了片刻后,许长风沉声开口:“那接下来,姜工,你觉得我们该先从哪里入手?”
她指了指资料上的曲线图,说:“只要理清这些数据的关系,把偏差找出来,再调整算法和模型,就能解决问题。”
姜蕴宁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出所有数据偏差的地方,确认问题,再通过系统优化来让这些数据“协同”起来:统一时间基准;自动甄别偶发异常点;在算法里增加容错机制。
许长风在军官们的示意下,走到外面去。
姜蕴宁明白,他们需要讨论刚才谈话的内容。她自在地坐在位置上,静静等待着,从容而冷静。
许长风再次走进会议室,伸出手,目光真诚,“姜工,感谢你今晚的到来,刚才的讨论对我们非常重要。”
他稍作停顿,又轻声说道:“夜色已深,先安排你休息,明天再开始处理。”
姜蕴宁微微点头,握了握他的手,简单回应了一句,“好的。”
“另外,你的私人物品已经送到临时休息室了,有需要随时找我或赵上校。”
许长风示意身后刚出现的助理跟进具体安排。
姜蕴宁点了点头,起身跟着助理离开。
第二天清晨,天色微亮,姜蕴宁就早早起身。
她保持着锻炼身体的习惯没有变,想着对这里不太熟悉,所以打算楼下的空地跑一跑,动一动就行。
刚跑完,便看见许长风出现在宿舍楼下。
“姜工,早。”
“许工,早。这么早就去实验室吗?”
许长风点头,“你昨天提到的问题,我昨天核查了一部分,确实存在。拖得时间有点久,想着早点解决。毕竟……”
他突然间顿住了。
估计涉及重大机密了,即使姜蕴宁是科技部请来的外援,也不能随意透露。
姜蕴宁没有追问,而是点头附和,“我去收拾一下,吃完早餐就过去。我也希望你们能尽快处理好,我研究所那边也很忙。”
她希望这里的事情能尽快处理完,好回研究所继续工作。上次思考的“破空2号”和“破空3号”的研发方向已经有了眉目。
她现在在心里有了初步的计划,等回去团队讨论一下细节问题,就可以立项了。
至于为什么同时提到两代型号,是因为“破空3号”是基于“破空2号”的技术延伸,部分关键技术和参数可以复用。
为什么不直接研发“破空3号”,而是要先进行“破空2号”的研发?
因为“破空2号”是对“破空1号”的改进和验证,是技术积累和风险控制的关键步骤。而“破空3号”则涉及更多新技术,如果直接跳到三代,风险很大,失败成本也很高。
此外,“破空2号”的研发过程可以验证新设计思路、测试关键技术、收集数据,这些经验和数据将成为“破空3号”顺利研发的重要基础。
姜蕴宁希望先把整体思路理清,再安排团队分阶段展开,既保证研发效率,又能让各个项目协调推进。
许长风看她额头微微汗湿,微微皱了一下眉头。这时候的天气开始变冷了,早晚都得穿长袖,稍不注意很容易就着凉了。
他催促着说道:“快点去吧。北方的十月,清晨还是挺冷的。可别搞感冒了,那可就啥研究都得往后靠了。”
说完,他便快步朝实验楼走去。
姜蕴宁看了他步履匆匆的背影一眼,便转身大步走回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