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一周,祁同伟带着七处的全体干部,几乎是脚不沾地地连轴转。
不是他们不想歇,而是长盛外贸公司的案子实在太惊人,
涉案数额直接是之前宏远公司的五十余倍,足足达到了一百亿的规模。
这数字放在九十年代初,足以让任何办案人员心头一沉,
毕竟那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几千亿,
一个外贸公司的涉案金额就占了近三十分之一,其背后牵扯的利益网可想而知!
七处原本只有八个人,后来陈赫隆因涉案被双规减了一人,成了七个人;
好在孙振国从组织部协调,从其他处室调来了四个人,才算凑齐十个人。
可即便这十个人开启 “白加黑、五加二” 的模式,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
还是有种 “望山跑死马” 的窒息感 ,
卷宗堆得比办公桌还高,每一份合同、每一笔流水都要逐字核对,
光是梳理长盛外贸近三年的各项贸易单据,就耗掉了两个人三天的时间。
他们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一个复杂的大案,真的能像慢刀子割肉一样,
一点点耗尽人的耐心和希望,连喝茶水提神的间隙,都要被突然冒出的疑点打断。
转机出现在第七天。
第一纪检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叶沛华,主动向政阁纪委班子提出,
希望第一纪检室参与到这个案子中,而且是 “无条件支持辅助”,
这话里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给祁同伟的七处打下手,不抢功劳、不越权。
要知道,第一纪检室是整个委机关最强势的部门,分管的都是全国性的重案要案,
平时办案都是其他部门配合他们,如今主动 “屈尊” 辅助一个处级单位,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叶沛华在报答祁同伟为他洗冤的恩情,
也是在向张铁蛋释放 “站队” 的信号。
张铁蛋自然乐见其成,当即批准了叶沛华的方案。
叶沛华也不含糊,从第一纪检室下属的三个办案处室里,挑了十名精兵强将,
都是有八年以上办案经验的老纪检,不仅熟悉外贸流程,还懂海关、税务的专业知识,
手里攥着好几个省部级大案的主办经历。
这些人一到位,祁同伟明显感觉压力小了一半,
毕竟之前七处的人里,有一半是刚入行没多久的新人,很多外贸术语都要从头学起。
这股 “助攻” 风气很快传到了第六纪检室。
主任苏高云看着第一纪检室都这么给力地配合祁同伟,
自己作为祁同伟的直接上司,要是再按兵不动,难免会被人说 “不懂事”。
要知道,祁同伟现在是张铁蛋眼前的红人,又刚破了大案,前途不可限量,
这个时候卖个人情,对以后的工作只会有好处。
于是苏高云也大手一挥,从第六纪检室抽调了十个业务骨干,
全是熟悉经济案件的能手,一下子把七处的人员扩充到了三十人。
对祁同伟来说,这简直是 “喜从天降”。
这些抽调来的人都是 “熟练工”,不用花时间培训,
上手就能干活,
有人擅长查银行流水,有人精通合同漏洞分析,还有人能快速锁定关键证人,
配合起来默契十足。
祁同伟当即把三十人分成三个办案小组,自己亲自带队一组,
负责梳理核心的资金流向;
让七处的老部下小杜带一组,负责核实长盛外贸的客户关系;
再请第一纪检室的一位副处长带一组,专攻海关报关数据。
虽然这个 “组长” 只是临时职务,没有正式编制和级别,
但在办案过程中,却握着实实在在的指挥调度权 ,
小到分配任务、协调资源,大到决定审讯方向、上报案件进展,都得听组长的。
小杜一开始死活不敢接这个担子,倒不是怕累,而是心里发怵:
他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没多久,资历浅、没经验,让他指挥一群办案十几年的老鸟,
怎么看都 “名不正言不顺”,万一搞砸了,
不仅自己脸上无光,还会拖累整个案子。
祁同伟看出了他的顾虑,拉着他在办公室聊了半个多小时:
“小杜,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但你想想,哪个办案高手不是从第一次独当一面开始的?
这些老同事虽然经验丰富,但他们刚加入案子,对咱们已经掌握的线索不熟,
你跟着我跑了这么久,比谁都清楚情况,这个组长你最合适。
再说,我和第一纪检室的李处会帮你盯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找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