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辰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剪辑进度条,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系统提示音刚落,“各朝技术成果数据库”已自动更新完毕——从东汉蔡伦改良的“蔡侯纸2.0”,到秦朝邯郸高炉流出的铁水;从唐朝杜甫举荐的曲辕犁,到宋朝毕昇升级的铜版活字;从明朝朱元璋推广的红薯,到清朝康熙仿制的透明琉璃……近二十项技术革新的影像资料整齐排列,像一串串联起不同时空的璀璨珍珠。
“第二卷中段的高潮点,就得靠这场‘跨时空技术秀’来引爆。”许辰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顺手点开系统界面里的“信仰值动态曲线”。曲线从第101章机制纸出现后就一路飙升,尤其是秦始皇看到高炉冶铁时,单日信仰值突破了70万大关。但最近两天,曲线的斜率明显放缓,显然单一朝代的技术落地已经无法满足各朝帝王的“期待阈值”。
系统突然弹出提示:【检测到各朝代对“天幕技术”的关注度达98%,帝王群体竞争意识觉醒,触发“跨朝技术比拼”剧情节点,建议投射多朝代技术混剪视频,激发技术革新内卷化,信仰值收益可翻倍。】
“果然要搞点大的。”许辰眼睛一亮,立刻敲定剪辑思路。他没有简单罗列技术,而是采用“分屏pK”的叙事结构:左边是技术落地后的“成果展示”,右边是帝王们的“实时反应”,中间用醒目的朝代LoGo分隔,背景音乐选用节奏感极强的鼓乐,每切换一个技术就加入一次重鼓点,强化视觉和听觉冲击。
为了制造“攀比感”,许辰特意挑选了四个代表性领域的顶尖成果:
1. **兵器领域**:汉朝南阳铁矿用“轰天雷”开采的精铁,锻造成的铁剑能刺穿三层铁甲,搭配汉武帝刘彻站在铁矿旁的意气风发;
2. **文化领域**:唐朝蔡侯纸2.0流水线日产万张,文人墨客在纸上挥毫泼墨,李世民在弘文馆翻阅新纸的欣慰笑容;
3. **科技领域**:宋朝造办处用玻璃吹制术做的望远镜,能清晰看到十里外的飞鸟,苏轼用望远镜观星的专注神情;
4. **农业领域**:明朝全国推广的红薯丰收场景,田地里的红薯堆成小山,朱元璋在粮仓前抚掌大笑的画面。
每个片段都控制在30秒内,结尾特意加上“技术效率对比表”,用甲骨文字体标注“汉铁剑:10倍锋利于青铜;唐纸:10倍效率于古法;宋玻璃:10倍观测距离于肉眼;明红薯:5倍产量于小米”,最后用加粗的秦隶打出核心标语:“天幕赐技,各朝争锋,谁为翘楚?”
“定向全时空投射,确保所有朝代的核心人物都能同步观看。”许辰调整画面色彩,给每个朝代的片段配上专属色调——汉风赤红、唐韵明黄、宋雅青绿、明制靛蓝,既区分清晰,又符合时代气质,“要的就是这种‘神仙打架’的氛围,让他们看完就忍不住想‘卷’起来!”
【全时空投射通道开启...信号同步率100%...投射成功!】
电脑屏幕闪过一道七彩流光,视频文件瞬间消失在存储空间。许辰靠在椅背上,想象着此刻汉、唐、宋、明等十几个朝代的上空同时铺开天幕,帝王将相们看到他朝成果时的复杂表情,嘴角忍不住上扬——这场“技术攀比大赛”,注定要搅动千古风云。
***汉朝,长安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刚听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筹备汇报,正摩挲着案上的铁剑,那是南阳铁矿新送来的“轰天雷炼铁”所铸,锋利得能斩断玉石。突然,殿外传来侍卫的惊呼:“天幕!天幕又降了!”
刘彻立刻起身,快步走出宫殿。未央宫上空,巨大的天幕正缓缓展开,赤红的底色上,首先出现的是汉朝南阳铁矿的画面:轰天雷炸开山石,精铁堆积如山,铁匠们用新铁锻打的长剑刺穿三层铁甲,旁白用雄浑的嗓音响起:“汉之精铁,劈金断玉,军威大振!”
“好!”刘彻攥紧拳头,眼中闪过自豪。身边的卫青、霍去病也纷纷赞叹:“有此精铁,我汉军横扫匈奴指日可待!”
可下一秒,天幕画面骤变,转为明黄底色的唐朝场景:巨大的造纸流水线运转不停,草木原料进去,转眼就变成雪白的纸张,工人们将纸张打包,运往各地书馆,旁白响起:“唐之新纸,日造万张,文播天下!”
画面里,李世民站在堆积如山的新纸前,接受大臣们的道贺,弘文馆的学士们正用新纸抄写典籍,字迹清晰流畅。刘彻的笑容僵在脸上,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剑柄——汉朝的纸虽已普及,但一日造万张的效率,是目前的十倍还多。
“这唐朝的造纸术,竟如此厉害?”霍去病凑上前,语气里满是惊讶,“我军传递军情的竹简又重又占地方,若有此纸,传令效率能快一倍!”
刘彻没说话,目光死死盯着天幕。紧接着,青绿底色的宋朝画面出现:工匠用琉璃吹制出透明的“望远镜”,苏轼举着望远镜,清晰地看到了十里外终南山上的飞鸟,甚至能数清鸟的羽毛,旁白轻笑:“宋之琉璃镜,洞见千里,观星测地!”
“竟能看清十里外的飞鸟?”刘彻瞳孔骤缩。汉朝的天文观测全靠肉眼,常常因看不清星象而误判历法,若是有这“琉璃镜”,不仅观星更准,战场侦察也能抢占先机。他转头看向太史令:“我朝何时能造出此镜?”
太史令脸色发白,连忙跪地:“陛下,此等神物,臣...臣不知如何仿制。”
还没等刘彻发作,天幕转为靛蓝底色的明朝场景:一望无际的田地里,农民们正挖红薯,一个个拳头大的红薯被扔进竹筐,堆成了小山。朱元璋站在田埂上,看着丰收的景象,笑得合不拢嘴,旁白朗声道:“明之红薯,亩产千斤,荒年无忧!”
“亩产千斤?”刘彻倒吸一口凉气。汉朝最高产的粟米,亩产也不过两百斤,红薯的产量竟是粟米的五倍!他立刻想到了西北边疆的荒年,若是能种上这红薯,再也不用担心士兵和百姓挨饿。
当天幕最后打出“各朝争锋,谁为翘楚?”的标语时,刘彻猛地转身,对着张骞大喊:“张骞!你即刻启程,再探西域!务必查清这唐朝的纸、宋朝的琉璃镜、明朝的红薯,是何神物!朕要汉朝的技术,远超所有朝代!”
张骞连忙跪地领旨:“臣遵旨!定不辱使命!”
刘彻望着天幕消失的方向,眼中燃起熊熊斗志:“朕的大汉,绝不能落后于人!传旨,召集全国能工巧匠,在未央宫旁设‘技工坊’,专门研究天幕传来的技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唐朝,长安太极宫。
李世民刚处理完政务,正和房玄龄、魏征讨论曲辕犁的推广进度——自从杜甫举荐改良曲辕犁后,关中地区的粮食亩产提升了两成,百姓的奏折里全是称赞。突然,天空亮起明黄的光,天幕缓缓展开。
“天幕又降了!定是有新的神技传来!”房玄龄激动地说道。
李世民笑着点头,目光投向天幕。当看到唐朝造纸流水线的画面时,他满意地抚须:“蔡侯纸2.0果然好用,弘文馆的典籍抄写速度快了数倍,这都是天幕的功劳。”
可下一秒,汉朝的精铁剑刺穿铁甲的画面出现,旁白喊出“汉之精铁,劈金断玉”时,李世民的笑容淡了下去。他腰间的佩剑虽也是铁器,但锋利度远不及画面里的汉剑。
“汉朝的铁竟如此锋利?”魏征皱起眉头,“我朝的兵器虽能应付突厥,但若是遇上这等精铁剑,怕是要吃亏。”
还没等李世民开口,宋朝的望远镜画面出现,苏轼用望远镜观星的场景让房玄龄惊呼:“此镜竟能看清十里外的飞鸟?若是用于战场侦察,突厥的骑兵动向岂不是一目了然?”
李世民的手指敲击着栏杆,脸色逐渐凝重。紧接着,明朝红薯丰收的画面出现,亩产千斤的数字让他瞳孔一缩——唐朝虽粮食充足,但江南地区偶尔还会闹灾,红薯的高产简直是救荒利器。
当天幕打出“谁为翘楚?”的标语时,李世民猛地转身,对着内侍大喊:“传朕旨意!即刻在长安设‘技术坊’,由房玄龄牵头,召集全国工匠,专攻造纸、冶铁、琉璃、作物四大类技术!汉朝有精铁,宋朝有琉璃镜,明朝有红薯,朕的唐朝,要造出比他们更好的东西!”
“陛下英明!”房玄龄和魏征齐声说道。
李世民望着天幕消失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不服输:“汉朝能炼精铁,朕的唐朝就能炼出更锋利的铁;宋朝能造琉璃镜,朕的唐朝就能造能看百里的镜;明朝能种红薯,朕的唐朝就能种出亩产两千斤的作物!朕要让长安,成为天下技术的中心!”
***宋朝,开封皇宫。
宋神宗刚听完王安石关于活字印刷课本的汇报——自从推广活字印教材后,太学学子人人有书,变法的阻力小了很多。突然,天空亮起青绿的光,天幕展开。
“天幕!定是关于印刷术的新进展!”王安石兴奋地说道。
可天幕首先出现的是汉朝的精铁剑,紧接着是唐朝的造纸术,宋神宗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直到宋朝的望远镜画面出现,他才松了口气:“这琉璃镜是朕命造办处仿制的,能看清十里外的景物,也算不落后于人。”
王安石点头附和:“有此镜,观测天象、修订历法都能更准,还能用于边防,确实是神物。”
可下一秒,明朝红薯丰收的画面出现,亩产千斤的数字让宋神宗坐不住了:“这红薯竟能亩产千斤?我朝江南多水患,若是种上此薯,百姓再也不用挨饿!”
王安石也急了:“陛下,臣立刻派人去寻找红薯种子!绝不能让明朝独占此宝!”
当天幕打出“各朝争锋”的标语时,宋神宗猛地拍案:“传旨!命沈括即刻掌管‘天文技工坊’,务必改良琉璃镜,让其能看百里!再命各地官员寻访新作物,不管是红薯还是其他神物,只要能高产,一律引种!朕的宋朝,岂能输给汉、唐、明?”
沈括正好在殿外,听到旨意立刻跪地领旨:“臣遵旨!定能改良琉璃镜,为陛下争光!”
***明朝,南京皇宫。
朱元璋刚视察完新建成的粮仓——自从推广红薯、土豆后,全国的粮仓都堆得满满的,再也不用担心饥荒。看到天幕展开,他笑着对马皇后说:“定是天幕要夸咱的红薯种得好!”
当天幕出现明朝红薯丰收的画面,朱元璋得意地大笑:“咱就知道!这红薯可是救荒的宝贝,咱的明朝,再也不会有饿殍遍野的景象了!”
可下一秒,汉朝的精铁剑画面出现,旁白喊出“劈金断玉”时,朱元璋的笑容僵了。他想起明军的兵器,虽也是铁器,但和画面里的汉剑比,还是差了点意思。
“汉朝的铁竟这么锋利?”马皇后也皱起眉头,“咱的士兵要是能用上这等铁剑,对付北元更有底气。”
紧接着,唐朝的造纸术、宋朝的望远镜画面接连出现,朱元璋的脸色越来越沉。尤其是看到宋朝的望远镜能看清十里外的飞鸟,他猛地站起来:“咱的锦衣卫侦查,还靠人眼和信鸽,要是有这琉璃镜,北元的动向咱一清二楚!”
当天幕打出“谁为翘楚?”的标语时,朱元璋对着殿外大喊:“传旨!命工部立刻召集铁匠,改良冶铁技术,一定要炼出比汉朝更锋利的铁!再命造办处仿制琉璃镜,要是造不出来,提头来见!咱的明朝,要做各朝的翘楚!”
工部尚书连忙跑进来领旨:“臣遵旨!三日之内,定能拿出冶铁改良方案!”
朱元璋望着天幕消失的方向,咬牙道:“汉有精铁,唐有新纸,宋有琉璃镜,咱的明朝,要有更好的!咱还要用这技术,让明朝延续千年!”
***其他朝代,也同样掀起了“技术攀比”的热潮。
元朝大都,忽必烈看到明朝红薯的产量,立刻命人去寻找红薯种子,还对着郭守敬大喊:“你的简仪要改良!一定要比宋朝的琉璃镜看得更远!”
清朝紫禁城,康熙看到宋朝的琉璃镜,立刻召来造办处的工匠:“朕要你们造能看百里的望远镜,还要造比汉朝更锋利的铁剑,绝不能让前朝比下去!”
三国蜀地,诸葛亮看到唐朝的造纸术和明朝的红薯,立刻给后主刘禅上书:“陛下,当设‘巧技府’,研究造纸和新作物,以强蜀地!”
一时间,从汉朝的“技工坊”到唐朝的“技术坊”,从宋朝的“天文技工坊”到明朝的“工部研发处”,各个朝代都掀起了研究天幕技术的热潮。能工巧匠们被奉为上宾,各地的技术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原本的“技术落地”变成了“技术竞赛”,整个历史时空都被技术革新的浪潮席卷。
***现代,许辰的书房里。
许辰盯着系统界面上的“全朝代技术竞赛动态”,笑得合不拢嘴。界面上,各朝代的“技术研发进度条”飞速跳动:
- 汉朝:精铁剑改良中(进度30%),琉璃镜仿制中(进度15%);
- 唐朝:高产纸研发中(进度40%),红薯种子寻访中(进度25%);
- 宋朝:望远镜升级中(进度35%),精铁冶炼研究中(进度20%);
- 明朝:琉璃镜试制中(进度25%),冶铁高炉扩建中(进度45%)。
“叮!”系统提示音接连响起,信仰值如同潮水般涌入:
【检测到汉朝开启“技工坊”,技术研发热情高涨,信仰值+!】
【检测到唐朝设立“技术坊”,推动多领域技术研究,信仰值+!】
【检测到宋朝改良琉璃镜,沈括研发进度突破30%,信仰值+!】
【检测到明朝扩建冶铁高炉,铁器产量提升预期显着,信仰值+!】
【全朝代技术竞赛触发“信仰值暴击”,额外奖励+!】
总信仰值瞬间突破200万,系统界面金光闪闪。许辰看着不断跳动的数字,感觉像做梦一样——原本只是想搞个“技术秀”,没想到直接点燃了各朝的“攀比之心”,这波信仰值赚得盆满钵满。
【解锁“跨朝技术交流”权限!可定向推送某朝代技术成果至其他朝代,加速技术融合!】
【奖励“全朝代技术图谱”一套,实时更新各朝代技术研发进度,附带改良建议!】
许辰点击领取,一张巨大的电子图谱出现在屏幕上,各朝代的技术成果用不同颜色的节点标注,节点之间还能互相连接,显示技术交流的可能性。比如汉朝的精铁技术和明朝的高炉技术连接后,标注着“可融合出‘高产精铁炉’,效率提升50%”;唐朝的造纸术和宋朝的活字印刷术连接后,标注着“可实现‘纸印一体化’,书籍生产效率提升3倍”。
“这简直是开了上帝视角!”许辰兴奋地搓手。他看着图谱上的节点,突然有了新想法——下一次投射,可以搞个“技术盲盒”,随机推送某朝代的技术给其他朝代,让技术交流更有戏剧性,说不定还能触发更惊人的“信仰值暴击”。
许辰打开视频剪辑软件,目光落在“宋朝望远镜观测天象”和“明朝水泥修长城”的素材上,嘴角勾起一抹坏笑:“既然大家这么爱攀比,那我就再添一把火!下一次,让你们看看什么叫‘跨朝技术融合’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