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渐深,程少商白天过于活跃,这会儿早已困得眼皮打架,回去睡觉了。
曦滢陪着宣神谙坐在后院的廊下,原是想着趁这清静赏会儿月,可抬头望去,天边却飘来几朵厚云,将那轮银月遮得严严实实,连半点清辉都透不出来,只余下满院沉沉的夜色,倒衬得廊下挂着的灯笼愈发暖亮。
宣神谙手里端着一盏温好的青杏酒,轻轻晃了晃,目光扫过廊边一丛丛盛放的菊花,忽然笑了:“一时不出月亮也没什么,咱们也不要干等着。你瞧这院子里的菊,开得多热闹,你自己还没好好欣赏过吧?”
说着,她伸手拂过身边一枝沾着夜露的黄菊,指尖沾了点湿润的凉意,语气也跟着软下来:“妙妙,你是不是……心里装着太多事,就容不下其他东西了?”
曦滢正望着被云遮住的夜空发呆,闻言动作一顿,转头看向她:“舅母怎么突然这么说?”
宣神谙笑了笑,语气带着几分过来人的温和:“我年轻时,总想着要当好妻子,当好皇后,要顾全宣氏家族,要让陛下满意,从来不说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那时候总觉得,只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做自己的身份该做的,日子就能过下去,可直到后来才明白,人心里要是空着一块,再热闹的日子也填不满。”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曦滢脸上,眼神格外认真:“子端这孩子,我看着他长大,性子冷是冷了点,可心细着呢——你告发小越侯那天,他在宫门外站了半个时辰,就为了等你平安无事的出来,你以为我和越姮那日为何来得这般快,是他派人来请的;你挨打他徇私,你禁足,易储这样紧要的关头他还隔三差五遣人来问,按说瓜田李下,他不该同参劾子昆之人有来往,但他还是遣人来了 —— 这些,你真的没注意?”
她注意到了啊,他的关切也并不算隐秘。
曦滢垂眸看着自己的指尖,理直气壮的承认了:“我知道殿下待我不同,但这件事里参杂了太多东西,我还是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单纯些,现在是曾经是同僚,未来是君臣,这样就很好。”
不是所有喜欢都必须回应的,男欢女爱不过是让她失去如今拥有一切的温情面纱。
“我,有我的取舍。”
宣神谙静静地听着,没有反驳,只是将手里的青杏酒递到她面前:“尝尝这个,不烈,暖身子。” 等曦滢接过酒杯,她才继续道,“我懂你的顾虑,可舅母心里的妙妙,不会因为接受一份心意,就失去自己的本心。”
嗯,不会失去本心,会失去地位,从此退隐江湖。
“少商近来的变化很大——人就像这院子里的花,得慢慢晒晒太阳,才能开得好看。” 宣神谙指了指身边盛放的菊花,“你要是总把心门关着,再暖的阳光也照不进来啊。”
曦滢笑着转开话题:“您近来的变化也很大。”比起在宫里的时候舒展多了。
天边的厚云忽然被风吹散了些,一缕清辉漏下来,刚好落在廊边的菊花上,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银边。
宣神谙笑了:“你看,月亮这不就出来了?有些事不用急着拒之于千里之外,先试着把心门开条缝,透点光进来,也没什么不好的。”
曦滢嘴巴没反驳,仰头饮尽了杯中酒
谁知道开个缝,透进来的是光还是刀呢。
-------------------------------------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文帝自打在京郊田垄见识了土豆的高产,又亲自尝试后,便铁了心要将这 “救命粮” 推遍天下,干脆亲自做起了代言人,于是他把每天的主食都从他最爱的面饼改成了土豆。
不仅他自己吃,赏饭的时候还拉着大臣们一起吃。
见谁面露犹豫,就笑着劝:“尝尝!这东西顶饱还养人,将来百姓地里都种上,咱就不怕荒年了!”
非得等人家点头说 “好吃”,他才笑得满脸欣慰,仿佛得了什么稀世珍宝。
满朝文武哪能看不出陛下的心思,私下里都悄悄打听这土豆的来历,知道是曦滢从海外引入,又接连在宿川和京郊试种成功,不少人还托关系想从大司农署讨些薯种,打算开春了小规模的在庄子里试试。
可曦滢作为土豆推广的 “始作俑者”,反倒先扛不住了 —— 连着半个月,不管是御膳房的赏赐,还是文帝留饭,顿顿都是土豆,饶是厨子的厨艺再好,也架不住这般 “沉浸式体验”。
想吃大米饭,或者吃面也不是不行。
想来想去她倒反天罡的把陪文帝打广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文子端和凌不疑两兄弟。
文子端本来就一心想推广高产作物,他们算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至于凌不疑,这种事情也是不会拒绝曦滢的。
不仅自己吃,还悄悄吩咐自己的部曲来年带头种上新作物。
文帝看凌不疑那积极劲儿,替他觉得可惜,好好个儿郎,为何曦滢就是没看上呢?
但转念想想同样没什么进展的文子端,只觉得这个儿子不争气——然后开始好奇,全天下最好的两个儿郎,她都不为所动,曦滢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呢?
可清净日子没过上几天,寿春急报就送进了宫 —— 守将彭坤知道文帝在查孤城旧案,拥兵反叛了。
消息传开,朝堂上下虽有震动,却也没乱了阵脚。
文帝和当朝的几个将军聚在一起说寿春的军务,顺理成章的留了饭,主食又是逃不掉的土豆饼子。
在场的人都不算外人,曦滢吃得灵魂出窍,凌不疑也已经神游寿春了。
就剩下老万和崔佑在例行夸夸。
本朝的官二代们虽然说不晓事,但他们的爹可都是跟着文帝打着天下过来的,对局势倒是看的明白。
寿春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反叛就是在找死,那就是个跟在将军后头捡军功的好时机。
于是短短几日,不少勋贵都递了折子,恳请文帝让自家子弟随军出征,哪怕只是当个小兵,也想沾沾战功。
对此,文帝也只能表示笑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