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山侨胞服务点的物资刚分发完毕,林墨就婉拒了陈阿福安排的返程机票。“只送物资是治标,得找到让大家安稳生活的根本办法。”她把这个决定通过卫星电话同步给国内团队,苏哲立刻协调海外侨胞商会,联系到一位熟悉当地矿业政策的华侨律师,远程为考察提供支持;赵天磊则主动留下协助,其余队员带着侨胞的家书和需求清单先回国内筹备后续物资。
第二天清晨,林墨换上陈阿福找来的耐磨工装,戴上安全帽,跟着几位老矿工走进了矿区。刚靠近矿洞,刺鼻的粉尘就扑面而来,脚下的路坑洼不平,头顶的矿灯在黑暗中划出微弱的光。“这里的矿是露天和地下混采,没有安全设备,全靠经验硬拼。”老矿工王大叔指着岩壁上松动的石块,“上个月就有个老乡被砸伤,矿老板给了点钱就不管了。”
在矿区的临时调度室,林墨看到了一本破旧的开采记录,上面的数字混乱不堪。“矿老板是本地人,只想着快速挖完卖钱,根本不做规划。”陈阿福递过来一份矿石样本,深褐色的石块上带着金属光泽,“这是锡矿,成色不错,但我们只能按最低价格卖给中间商,赚的钱连糊口都难。”林墨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仔细观察,又拿出苏哲提前发的矿石鉴别手册比对,发现这些矿石的品位远高于她的预期。
为了摸清整个产业链的情况,林墨和赵天磊跟着送矿的卡车跑了整整一天,颠簸三个小时后才抵达山下的矿石收购点。这里的中间商态度蛮横,看到跟着矿工来的林墨,立刻挥手驱赶:“这里不是你们该来的地方,赶紧走!”赵天磊挡在林墨身前,亮出振山的标识:“我们是来帮侨胞解决问题的,想了解矿石的收购价格和销路。”双方僵持之际,华侨律师通过视频连线出示了当地的相关文件,中间商才不情不愿地拿出收购价目表——上面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价低了近一半。
回到矿区后,林墨召集侨胞代表开了一场座谈会。“问题主要出在三个地方:安全没保障、定价没话语权、销路没渠道。”她在临时黑板上写下这三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帮大家规范开采流程,争取安全保障;二是对接国内的冶炼企业,绕开中间商直接交易,提高收益。”但话音刚落,就有侨胞摇起头:“矿老板不会同意我们自己找销路的,之前有人试过,被他找借口赶跑了。”
林墨没有气馁,她让苏哲在国内联系了三家有资质的锡矿冶炼企业,把矿石样本的照片和初步检测数据发过去。很快就收到回复,其中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正是老城区出去的侨胞后代,得知矿区侨胞的困境后,立刻表示愿意以合理价格收购,还能派技术人员来指导规范开采。这个消息让座谈会的气氛瞬间热烈起来,陈阿福激动地说:“要是能直接对接国内企业,我们的收入至少能翻一倍!”
为了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林墨带着华侨律师整理的材料,往返奔波于矿区和附近的县城之间。她用详实的数据说明规范开采的好处——既能提高税收,又能减少安全事故,还能带动周边服务业发展。当地政府原本就对矿老板的无序开采颇有不满,看到振山能对接国内资源,立刻表示愿意出面协调,要求矿老板改善开采条件,允许侨胞成立合作组对接销路。
考察的第七天,林墨和侨胞代表、矿老板、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坐在了一起。在政府的协调和国内企业的合作承诺下,矿老板终于同意签订新的协议:改善矿洞安全设施,为矿工购买保险;侨胞成立“振山侨胞矿业合作组”,负责矿石的筛选和对接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当协议签字的那一刻,矿洞里的侨胞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不少老矿工红了眼眶:“没想到在国外,还能靠家乡的人挺直腰杆。”
离开矿区前,林墨把外公的铜令牌复印件交给陈阿福:“这是振山的念想,以后合作组遇到问题,就拿着它联系我们。国内的技术人员和第一批安全设备,下周就到。”她看着合作组的成员们在“振山侨胞矿业合作组”的牌子前合影,又看了看矿洞口新栽下的槐树苗,心里格外踏实。这次实地考察,不仅为侨胞找到了产业帮扶的方向,更让振山的守护从生活物资延伸到了生计保障。
返程的飞机上,林墨翻开考察笔记,上面记满了矿石数据、合作方案和侨胞的需求。她知道,矿产考察的结束,是振山跨境产业帮扶的开始。未来,振山不仅是社区超市,是侨胞服务点,更会成为连接海内外资源的纽带,让每一位在外的侨胞都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都能拥有安稳生活的底气。而这,正是外公“守心”理念最深远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