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夜晚,星光带来的短暂慰藉与激昂,如同投入冰湖的石子,涟漪散去后,面临的依然是坚硬而冰冷的现实——低温电容的短缺,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牢牢锁住了项目前进的脚步。
等待内地消息的日子,每一天都显得格外漫长。掩体里的气氛,从星空下的热血沸腾,逐渐沉淀为一种焦灼的沉默。大家依旧做着力所能及的准备工作,检查线路,复核图纸,但核心的低温测试无法继续推进,就像一台失去了动力的机器,空转着,消耗着本就所剩不多的士气和时间。
王铁柱围着那台在低温实验室里“趴窝”的箭载计算机转悠,时不时用手敲敲冰冷的机箱外壳,唉声叹气:“这玩意儿,就跟那冻僵了的熊瞎子似的,光有个架子,动不了啊!”
刘思敏整理文档的速度也慢了下来,常常对着一页数据发呆,眉宇间笼罩着一层化不开的愁云。
林云深则再次拿出了他那堆关于电源架构的草稿,试图寻找绕过低温电容的替代方案,比如采用更复杂的Lc滤波网络,或者尝试对现有的普通电容进行某种形式的“保温”……但每一个想法,在严酷的零下四十度面前,都显得那么脆弱和不切实际。
希望,似乎正随着日渐寒冷的天气,一点点冻结。
就在这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转机,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了。
这天下午,基地通信站的小战士冒着风雪,送来了一封加急电报,是发给陆知行的。
陆知行接过那张薄薄的纸,指尖因为寒冷和紧张而有些僵硬。他迅速展开,目光扫过上面的字句,紧锁的眉头先是微微一怔,随即,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神色,如同破开乌云的阳光,骤然照亮了他疲惫的脸庞。
“有办法了!”他猛地抬起头,声音因为激动而略带沙哑,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陆工,啥办法?”王铁柱第一个冲过来,急切地问。
陆知行扬了扬手中的电报,语速飞快地解释道:“部里协调了!上海电子元件厂,他们有一批早期为极地科考项目试制的聚苯乙烯薄膜电容,耐低温性能据说能达到零下五十度!虽然数量不多,性能参数也可能需要重新筛选,但足够我们应急了!另外,沈阳那边一个保密仓库里,也找到了一批当年从苏联引进设备上拆下来的、同类型的旧电容,可以一并调给我们试试!”
峰回路转!
这个消息,如同给即将熄灭的火堆浇上了一瓢热油,瞬间重新点燃了掩体里的希望!
“太好了!”
“有救了!”
“还是部里有办法!”
欢呼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带着绝处逢生的狂喜。
“但是!”陆知行提高了声音,压下现场的沸腾,脸色重新变得严肃,“这批电容运过来需要时间,而且,就算到了,我们也需要立刻进行严格的测试和筛选,确保其可靠性。我们的时间,依然非常紧张!”
希望带来了动力,但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他们必须抢在电容到达之前,做好一切接收和测试的准备。
接下来的几天,掩体里仿佛又回到了振动测试前那种紧张有序的状态,但这一次,大家的眼中多了几分笃定和急切。
雷震宇带着王铁柱和赵庆民,开始搭建专门的电容测试平台,需要能模拟低温环境,并能精确测量电容的容量、损耗角、绝缘电阻等关键参数随温度的变化。没有现成的设备,他们就继续“土法上马”,利用低温实验室的冗余空间和管道,自己改造了一个小型的、可控制温度的测试箱。
林云深则重新投入了对电源模块的改进设计。即使有了低温电容,原有的电路是否是最优解?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提高电源的效率和稳定性?他的草稿纸上,又添上了许多新的符号和曲线。
刘思敏则开始准备电容筛选的流程和记录表格,确保每一只宝贵的电容,都能得到最科学、最严格的“体检”。
等待的时间里,高原下了一场大雪。放眼望去,天地间一片苍茫,唯有他们的掩体,如同雪海中的孤岛,依旧顽强地亮着灯火,传出忙碌的声响。
十天后,在一个风雪暂歇的清晨,一辆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军用吉普,艰难地驶入了基地。车上载着的,是两个密封严实的金属箱——来自上海和沈阳的希望。
没有片刻耽搁,箱子被直接抬进了掩体。打开箱子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里面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用防静电纸包裹的电容,新的锃亮,旧的则带着岁月的痕迹。
“干活!”陆知行一声令下。
早已准备就绪的团队立刻行动起来。雷震宇和王铁柱小心翼翼地将电容编号,送入自制的低温测试箱。林云深和刘思敏守在测试仪器前,记录着每一个温度点下的数据变化。赵庆民则负责来回传递样品和记录纸。
这是一场与时间和低温赛跑的筛选。测试箱内的温度不断下降,零下十度,零下二十度,零下三十度……
大部分电容的性能开始出现劣化,容量骤减,损耗激增。但也有少部分,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展现出了优异的低温特性,在零下四十度甚至更低的温度下,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参数。
“这个!cY-107号,容量保持率95%以上!”
“还有这个,苏制的SL-42,损耗角几乎没变!”
每当筛选出一只合格的电容,掩体里就会响起一阵低低的欢呼。这些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坚挺的“幸运儿”,将被赋予重任,去点亮那通往星空的之路。
经过两天不眠不休的紧张筛选,他们终于凑齐了改进电源模块所需的最低数量的合格低温电容!
没有丝毫停歇,王铁柱和雷震宇立刻开始了电源模块的更换和改装工作。他们的动作小心翼翼,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确保每一个焊点都完美无瑕。
当最后一个低温电容被稳稳地焊接在电路板上,改进后的电源模块被重新装入箭载计算机的机箱时,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
“准备……最后一次低温测试。”陆知行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决战前的沉静。
箭载计算机再次被推入那极寒的洞穴。厚重的保温门缓缓关闭。
掩体里,所有人都围在监测屏幕前,没有人说话,只有彼此粗重的呼吸声和仪器运行的微弱蜂鸣。这一次,他们的眼神里,不再是志忑和焦虑,而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后、近乎虔诚的期待。
温度,开始缓缓下降。
零下十度,正常。
零下二十度,稳定。
零下三十度,各项参数依旧在绿色区间内!
零下三十五度……曾经导致重启的临界点,平稳度过!
零下四十度!目标温度!
“电源输出稳定!纹波电压优于指标!”
“时钟频率无漂移!”
“逻辑运算正确率百分之百!”
“存储器读写无误!”
一项项令人振奋的报告,如同最美妙的乐章,在掩体里响起。
当测试程序完整跑完,确认所有功能在零下四十度的极寒环境中完美无缺时,压抑已久的激动终于爆发了!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王铁柱第一个吼了出来,声音嘶哑,却充满了力量,他一把抱起身边的赵庆民,原地转了个圈。
刘思敏和几个女同志紧紧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林云深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闭上了眼睛,嘴角却高高扬起。
雷震宇用力拍打着冰冷的机柜,哈哈大笑:“好!好!这才是咱们的‘争气机’!够争气!”
陆知行没有加入欢呼,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屏幕上那代表着“通过”的绿色指示灯,看着身边这群历经磨难、此刻激动得如同孩子般的战友,眼眶阵阵发热。
低温的坚冰,终于被他们用顽强的意志、集体的智慧和来自全国的支持,彻底击碎了!
这一刻,箭载计算机初样机,才真正意义上经历了振动与严寒的双重淬火,如同一块百炼的精钢,褪去了所有的杂质与脆弱,显露出其内在的、无坚不摧的锋芒!
淬火成钢。这把承载着无数人心血与梦想的“国之利剑”,已然锻造成型,只待那最终的,石破天惊的出鞘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