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沉吟片刻,目光转向殿下的宋濂:景濂先生以为另立孔思公之议如何?
皇帝只问第二策,因首尾二策无论众议如何,他早已决意推行。
宋濂整袖肃立:此议倡天下人践行孔孟之道,乃教化苍生之善政,臣附议。
朱元璋颔首,环视群臣:诸倾可有异议?
文武百官齐声应和:臣等附议!
这话倒非虚言。此议既开圣裔之途,保不齐他日自己也能挣个孔思公的尊号。
唯那不论出身的竞选条件,着实令他们暗自皱眉——
若与六千万黔首同争那五年五席,未免太失体统。
不过无妨,这门槛......来日方长,总有法子抬高的。
朱元璋此刻有意采纳这个提议,机不可失,必须立即敲定落实。
武将勋贵们对此也有自己的盘算。废除衍圣公后改立孔思公,在他们看来文臣集团并未受损。他们更希望彻底废除衍圣公后不再设立新爵位。但这些武将都是明白人,看出朱元璋只是走个过场询问意见,并非真要听取不同声音,于是纷纷表态支持。
朱元璋目光扫过高台四周的儒家学子、文人书生以及十余万应天府百姓,语气温和地问道:诸位对燕先生方才的提议可有异议?
回应他的是震耳欲聋的声浪:
赞同!
陛下英明!
陛下 !
欢呼声如潮水般经久不息。这些读书人和百姓都心知肚明,原先衍圣公爵位由孔家世袭,外人毫无机会。如今虽获取孔思公称号依旧困难,但总算有了一线希望,这已让他们心满意足。
看着群情激昂的场面,朱元璋面露欣慰之色,朗声道:此事就此定夺,待朕拟定具体章程后昭告天下!燕长倾的三项建议就此尘埃落定。
高台上的孔克表浑身颤抖,指着燕长倾咬牙切齿道:你好生歹毒!
燕长倾淡然回应:比起孔家对曲阜百姓的所作所为,这又算得了什么?你们欠下的血债尚未偿还!
他转向四周众人,声音洪亮:古语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即便陛下天恩,按《大明皇室宗亲制度》规定,无功于朝的宗室五代之后也要沦为平民。天子恩泽尚且如此,圣人遗泽岂能例外?孔圣恩泽传承五十五代,早该尽了!
纵使圣人恩泽犹存,但孔氏族人触犯国法,欠下曲阜黎民的血债,亦当伏诛!!!
燕长倾神色凛然,向朱元璋抱拳行礼,字字铿锵:
圣贤遗德再深,也深不过大明律法,更遮不住曲阜百姓在圣荫下淌过的血泪!!
恳请陛下执《论语》之剑——
斩山东孔氏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圣裔虚名!!!
依律严惩欺压乡里、祸害百姓的孔氏罪徒!!!
还曲阜苍生青天!!!还天下万民公道!!!
声浪自十万应天百姓中轰然炸响:
请陛下斩圣裔虚名!!!
惩孔氏罪徒!!!
还曲阜青天!!!
声潮汹涌间,朱元璋目光如电扫向毛骧:取《论语》与剑来!
寒光闪过崭朕以大明开国君主之名——
斩曲阜孔氏圣裔光环!永废衍圣公爵位!
凡孔氏子孙,永不得享特权!禁称圣人血脉!
着晋王朱棡持《论语剑》督三法司赴曲阜彻查!
作恶者从严诛戮!良善者贬为庶民!
高台上孔希学喷血暴毙,孔克表瘫倒尸身目光涣散。十名孔氏囚徒癫狂挣扎时,曲阜苦主们终于撕心裂肺地恸哭起来——
千百年来,他们头顶这片的天,终于碎了。
曲阜的百姓千百年来都被孔氏一族压得喘不过气,仿佛乌云蔽日。
如今这片阴霾终于被驱散,大明王朝的光辉重新照耀在这片土地上。
谢陛下隆恩!谢燕先生大义!
谢陛下隆恩!谢燕先生大义!
百姓们纷纷跪地叩首,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感激。
传承两千年的孔圣世家就此倾覆,衍圣公的封号被废除,孔氏后裔不再享有特权,更不得以圣人后裔自居。
晋王朱棡奉旨携《论语剑》亲临曲阜,会同三法司严查孔氏罪行。经此一劫,能保全性命的孔氏族人恐怕十不存一。即便侥幸存活者,也将被分散各地,从此成为普通百姓。
朱元璋的旨意当众宣读,还将昭告天下。这道圣谕虽非祖训,却胜似祖训。后世朱家天子即便有意为孔氏 ,也必将受到重重阻碍。
燕长倾暗忖,经他参与变革的大明国祚当能延续三百余载。待明朝终结之时,孔氏血脉或许尚存,但恐怕连他们自己都记不清先祖是谁了。
在他看来,让圣人后裔重归平凡未必不是好事。毕竟诸子百家的后人,历经两千年沧桑,如今不也都成了寻常百姓。
如今多一个孔子后人也不算什么,反倒能让孔家血脉融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提升平民的血脉多样性。
或许有朝一日,在平民之中,还能再诞生一位堪比诸子百家的杰出人物。
因此,燕长倾对这个结果颇为满意。
至于那些文臣、儒生和读书人,对这个结局也基本能够接受。
虽然没了孔家衍圣公,儒家的地位或许会稍受影响,但取而代之的是人人皆有机会争取的“孔思公”之位。
这样算来,孔家虽是吃亏,但每个儒生和读书人反而因此受益。
对于传承近两千年的孔家衰落,他们虽有些惋惜,但若孔家想重拾昔日荣光,他们第一个不答应。
毕竟,若衍圣公之位恢复,他们的“孔思公”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为了自身利益,这些曾经极力推崇孔家的人,如今踩得比谁都狠。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脱粉回踩”吧。
燕长倾之所以设立“孔思公”之位,并推举宋濂担任,正是出于这一考量。
如今仍是儒家势大的时代,面对数十万乃至百万儒生和读书人,无论是他还是朱元璋,都不能一味打压。
拉拢宋濂等文臣及其背后的儒生,打压孔家等不忠不孝之辈,分化这庞大的儒家群体,才是燕长倾的目的,也是朱元璋的打算。
目前看来,一切顺利。毕竟这是洪武年间,朱元璋权势最盛之时。
无论是文武勋贵、儒家势力,还是世家大族、地方豪商,面对从元末乱世中崛起的朱元璋,都只能俯首听命。
不必像明朝中后期的皇帝那样,稍有不慎便遭各方势力掣肘。
只要朱元璋坚定不移地支持他,燕长倾就有信心从思想上彻底压制孔家和儒家,让科学之道兼容百家,重新发扬光大。
【若后世孔家族谱仍记载往事,不知我会被写成何等模样?】
【孔家世代死敌?!!】
燕长倾嘴角微扬,心想这些咒骂声有多恶毒,孔家对他的恨意就有多深。今日将孔家从云端拽落,怕是要被孔氏子孙记恨两千年不止。
不过何须等到两千年后?眼前这十个被捆缚的孔家子弟早已骂得声嘶力竭:
天杀的畜生!你 !
断子绝孙的祸害!
孔圣在天之灵必不饶你!
孔氏子孙与你不死不休!
咒骂声如潮水般涌来,燕长倾却神色淡然。
[无后之人,倒也无妨。]
[后世祭祀的是神农圣贤,谁还记得燕长倾?]
[有孔家世代记恨,反倒成了另类香火。]
[若他们知晓我这般想法,怕是要气得呕血三升?]
想到这里,他唇边竟浮起一丝浅笑。
这笑意 得孔家子弟愈发癫狂,挣扎间绳索深深勒进皮肉。锦衣卫当即抄起破布塞住他们的嘴,绣春刀鞘狠狠抽在关节处,顿时哀嚎四起。
......
待百姓被妥善安置后,燕长倾示意留下那十个孔家子弟。至于孔希学的尸首与痴傻的孔克表,无人敢动分毫。
他转向刘三吾等人,笑意温润如初:诸位,我们继续论《天人感应》可好?
朱善等人闻言,青白交加的面皮微微抽搐。
桂彦良与吴沉两位国子监博士不约而同后退两步,满脸骇然地望向燕长倾。
【这恶鬼竟在摧毁孔圣世家后,还要继续论战《天人感应之说》?!简直丧尽天良!】
【不过是一场学术辩论,怎会演变成输家赔上性命、祸及全族的局面?!】
【若继续争辩,他会不会像毁掉孔家那样,用苏轼先祖的诗文斩断我苏氏根基?】
【衍圣公已然气绝,祭酒大人选择躺平,我等还有胜算可言?!】
【此人怎能用这般云淡风轻的口吻,说出如此骇人听闻的话语?!】
......
非是刘三吾、朱善、苏伯衡等人胆怯,实在是孔希学与孔克表的下场令人毛骨悚然。
他们原以为这场辩论本该围绕天人之道、浩然正气等玄理展开,双方引经据典,以圣贤之言与历史典故相互攻讦,最终以学识见高低。
正如燕长倾前世所言:将对手拉至相同层次,再以丰富经验取胜。
岂料辩论尚未开始,在相互挑衅阶段,燕长倾便祭出杀招。
他直斥孔希学为逆贼,更以外孔刘,内孔张直戳孔家痛处。随后步步紧逼,将孔家两千年荣光尽数碾作尘埃,历代先贤皆被贬为乱臣贼子。
最终借曲阜灾民之口,令孔氏一族永堕无间地狱。这般环环相扣的杀局,显是经过精心筹谋。
若无周密准备,数十曲阜百姓岂会恰在此时现身,给予孔家致命一击?念及此处,众人不得不为家族与先祖忧虑。
燕长倾既能针对孔家布下天罗地网,自然也可能对他们如法炮制。毕竟在场儒林名宿皆系出名门,祖上事迹并非秘辛。
在他们历代先祖中,没人敢保证自己的祖先绝对清白,从未做过违背大义之事。
若燕长倾也用同样的方式,拿他们的祖辈说事,将他们先贤贬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那他们死后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更关键的是,眼下只有燕长倾能针对他们,他们却无法以同样的方式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