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士族是西晋统治的根基。”
“因此,西晋建国后推行的政策皆以维护士族利益、巩固皇权为核心。”
“九品中正制确保士族世代为官,荫亲属制保障其经济利益,这些措施皆是为了换取士族对司马氏政权的拥护。”
“然而晋武帝司马炎也清楚,士族势力若过度膨胀,反而会威胁皇权。”
“毕竟他自己便是通过‘禅让’夺位,深知权臣坐大的隐患,唯恐历史重演。”
“加之他认为曹魏短命的重要原因便是缺乏宗室拱卫。”
“基于此,晋武帝推行分封制,大封同姓宗亲为王。”
“西晋立国时,他分封二十七位同姓王,以郡为国。”
“后又不断扩大诸王权力,允许其自选官员、征收封国赋税。”
说到此处,燕长倾停顿片刻,望向台下的朱元璋及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笑道:
“诸位听着,是否觉得似曾相识?”
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不约而同点头。
这怎能不熟悉?
这不就是方才所讲的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的翻版吗?
燕长倾轻叹一声。
晋武帝司马炎分封同姓诸侯王的根本意图,与当年汉高祖刘邦分封刘氏宗亲如出一辙,都是试图通过家天下的政治架构来强化皇权根基。
然而历史早已给出答案——刘邦期盼的刘氏江山永固,最终演变成了何等局面?
七国叛乱,诸侯废黜,封土归朝!
所幸西汉气运昌隆,接连涌现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雄主。
特别是汉武帝刘彻,这位与秦始皇嬴政齐名的千古一帝,以雷霆手段平定藩乱,虽经波折却终成 集权伟业,未使社稷遭受致命创伤。
反观晋武帝司马炎,其才能或可比肩汉文帝,但子嗣辈却远逊汉室——汉文帝有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更孕育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而晋武帝的继承人晋惠帝司马衷资质愚钝,加之贾后乱政......
由此引爆席卷十六载的西晋八王之乱!
这场浩劫招致五胡肆虐,十六国割据的旷世灾厄,给华夏苍生带来难以估量的深重苦难!
燕长倾说到此处,不禁扼腕叹息。
分封制犹如 剑——
若运筹得当,可铸就 集权盛世,成就 不朽功业;
若掌控失度,非但身死国灭,更将累及民族存亡!
......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西汉七国之乱与西晋八王之乱,皆因藩封而起。】
【然西汉三代明君相继,终平叛乱强化集权;晋室却后继乏人,致使神州陆沉三百载,十六政权裂土称雄!】
【莫非诸侯分封必生祸乱?】
【区别仅在于中枢能否弭平藩祸?】
【是否自诸侯王受封之日起,便已埋下叛乱的祸根?】
大殿之上,空气仿佛凝固。
朱元璋端坐龙椅,目光深沉地扫过殿中诸子。朱标立于阶下,眉宇间透着忧虑;朱樉握紧拳头,青筋暴起;朱棡抿着嘴唇,眼神闪烁;朱棣则负手而立,面色阴晴不定。
藩王制度就像一柄 剑,悬在大明王朝的头顶。汉文帝、景帝、武帝这般雄主尚能驾驭,若是遇上晋惠帝之流,只怕神州大地又要重演春秋战国的乱局。
想到这里,朱棣的指尖微微发颤。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这个燕王的身份,或许正是未来 的祸根。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祸,历历在目。那些藩王,哪个不是开国时被寄予厚望?
殿中烛火摇曳,将皇子们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朱樉突然觉得,自己腰间的亲王玉带竟有些烫手。若真要为江山社稷计,这藩王之位......
朱标轻咳一声,打破了沉默。自从他让诸弟参与朝政,这些藩王的心思就愈发复杂了。他们既是镇守一方的亲王,又似储君的影子,在权力与责任间摇摆不定。
朱棡偷眼望向父皇,又迅速低下头。他知道,此刻每个人都在心里盘算:这藩王制度,到底是社稷之福,还是祸乱之源?
然而拥有这一身份后,便意味着他们多了一重思考维度。
当面对藩王事务时,他们不再仅以藩王视角审视问题,同时也会以监国辅政的储君身份来权衡考量。倘若将来真有机会取代长兄朱标成为太子,进而继承大统,那么眼下父王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正在处理的藩王制度难题,终将成为他们必须直面的课题。
为防患于未然,提前思量未来可能遭遇的藩王体制及其潜在叛乱风险,实属必要且明智之举。诸如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这般转变,往严重说可称立场偏移,往积极说则是集体脱离了藩王阶层的局限。
这种转变源于他们同时立足两个阶层:既保留着藩王身份,又获得了储君乃至未来天子的权柄。当皇权阶层带来的利益远超藩王阶层时,他们选择背离原有立场便不足为奇。
太子朱标此番让诸皇子共掌监国大权、暂享储君威仪之举,虽使自身储位有所动摇,甚至为大明继承制度埋下变数,却换来处理藩王事务时再无人激烈反对的便利。这些藩王反而会站在他的立场,支持其对藩王利益相关问题的决断。
毕竟纯粹的、绝不背叛藩王阶层利益的藩王已不复存在,自然无人会誓死扞卫藩王制度的特权。
......
自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再到隋朝终结,历经二百七十七年烽火,方由隋朝实现短暂统一。然隋二世而亡,群雄再起,终由太原李氏定鼎天下,开创大唐盛世!
燕长倾在黑板的字下方重“ 集权强化,天子的权威自然随之提升;而皇权稳固后,又会进一步促进 集权的巩固!”
“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此外,之前讨论过的君权与相权之争,同样体现了皇权的强化。”
“这一点不再赘述,有兴趣可以回顾笔记。”
燕长倾说完,转身在黑板的【唐】字旁写下【节度使】,继续道:
“大唐 的原因众多,但藩镇割据无疑是关键之一。”
“在探讨藩镇割据前,先了解其根源——【节度使】。”
“唐初沿用北周及隋制,在要地设总管统兵,即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
“最初为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兼管屯田的营田使,主掌军事防御。”
“节度使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唐朝疆域辽阔。”
“疆域广阔,边疆异族侵扰时难免顾此失彼。”
“为此,唐睿宗时期开始赋予节度使临机决断之权,以应对边患。”
“起初旨在开疆拓土,稳固边防。”
“但到唐玄宗时,节度使又兼采访使,统揽军、民、财三权,权势超越魏晋持节都督,称‘节镇’。”
“此时的节度使,军政、人事、财赋皆可自主,甚至世袭。”
“这些,是否似曾相识?”
燕长倾嘴角微扬,目光扫过朱元璋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话中隐含一丝戏谑。
咕噜——
座下众人不约而同地咽了咽口水,内心掀起惊涛骇浪:
【熟悉!简直 太熟悉了!】
【这不就是西周、西汉、西晋诸侯藩国的翻版吗?!】
【手握军权、民权、财权、政权的节度使,与诸侯王何异?!】
【大唐覆灭,不过是重蹈诸侯割据的覆辙?!】
【合着历代王朝全在走同样的老路?!】
【他们就从不吸取前朝教训的吗?!】
【纵观历代王朝倾覆的教训,竟都重蹈了相同的覆辙!】
燕长倾从西周讲到盛唐的讲述,令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惊觉,那些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王朝,其败亡缘由竟如此相似。
西周亡于诸侯割据,
西汉虽历七国之乱却因三代明君而延续,
西晋覆灭于八王之乱,
大唐表面亡于藩镇割据,实则根源仍在宗室之祸。
【整整四个王朝都栽在诸侯之乱上,唯西汉得以幸免......】
朱元璋暗自思量,这诸侯分封的陷阱,不知埋葬了多少王朝!
【幸而如今知晓了历史教训,只要引以为戒,我大明定能......】
正庆幸能规避前朝覆辙的朱元璋,突然惊觉——自己早已分封诸子为王!
【岂非又让大明跳进了诸侯之祸的火坑?!】
【难道我大明也要重蹈西周、西晋、大唐的覆辙?】
【除非像西汉那般,接连出现文帝、景帝、武帝三位雄主......】
【父皇雄才大略不输汉帝,那我呢?】
【若我继承大统,能否比肩汉室明君?】
【即便我能做到,我的子嗣又当如何?】
此刻朱标与众兄弟心中,皆翻涌着纷繁复杂的思绪。
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神色渐明,燕长倾颔首续道:
诸位所料不差,后期执掌军、政、财、民四权的节度使,名义为臣,实则为王。其辖下藩镇,不过顶着虚名的 王国。
当节度使集四权于一身,割据之势便如箭在弦。此等格局,恰似西周王室与诸侯——周室强则诸侯俯首,周室弱则列国自立。大唐藩镇亦复如是:朝廷威盛时听调遣,势微时便生反心。
玄宗时边镇拥兵四十九万,而中枢禁军仅十二万。主弱臣强,安史之乱这等祸事自然难免。唐亡后,五代十国更陷百年烽烟。
粉笔簌簌划过黑板,在字下添字,侧书杯酒释兵权。燕长倾声调转昂:
宋太祖赵匡胤以史为鉴,采赵普之策行杯酒释兵权,尽收将帅兵权。更调天下精兵充禁军,以强中枢。行政遣文官治地方,设通判监察;财政留小部予地方,余皆归朝廷。终使军、政、财三权重归 ,较秦汉唐更彻底地巩固了大一统集权!
朱元璋与众皇子闻言,眉间顿展。
【终有王朝善鉴前车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