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赌这未定之数,不如由朕先行主持编纂,再传于后世,岂不美哉?
太子朱标适时轻咳:父皇,如今国力未丰,这般鸿篇巨制还是留待儿臣日后主持为好。虽年号未定,不妨暂称《明标大典》。
秦王朱樉紧接着附和:大哥所言极是,待儿臣继位后定当编纂更宏大的典籍,就叫《明樉大典》罢。
晋王朱棡悠然插话:依儿臣看,《明棡大典》更为雅致。
楚王朱桢与齐王朱榑争先恐后道:
《明桢大典》!
《明榑大典》亦佳!
面对父兄们的虎视眈眈,朱棣悲愤望天:那是我的《永乐大典》!是我的文治功业!你们怎能如此!
舞台上的历史画卷继续展开,在《永乐大典》的文治篇章之后,赫然呈现朱棣的赫赫武功。
郑和六度扬帆远航,自永乐三年至十九年间,大明宝船舰队驰骋西洋,威德远播四海,引得万邦来朝!
永乐四年盛夏,朱棣钦点成国公朱能挂征夷将军印,偕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张辅挥师南征。明军势如破竹,历数胡氏父子二十条罪状,宣告将扶立陈氏后裔。胡氏焚宫潜逃,终被明军擒获。朱棣颁诏改安南为交趾,设立三司统辖十五府三十六州,要冲之地皆驻军镇守。
永乐七年早春,朱棣遣使鞑靼提议南北分治,永享太平,不料使臣遇害。龙颜震怒之下,先遣丘福率十万大军征讨却遭覆没,遂决定御驾亲征。自永乐八年始,朱棣五度挥师北伐:
首征大破本雅失里,册封阿鲁台为和宁王;
再征重创瓦剌,威震漠北;
三征降服兀良哈部;
四征接纳也先土干归顺,赐封忠勇王;
末征时鞑靼闻风远遁,明军搜索三百里不见敌踪。
观礼台上,朱元璋与诸皇子皆瞠目结舌。虽知燕王自幼习得兵法韬略,却未料其武略如此惊人——四次亲征皆凯旋而归,末战更令敌人望风溃逃,这等威慑力,堪称给漠北诸部烙下了永恒的恐惧印记!
这简直不能只用“不错”来形容,简直是强到离谱!!!
“我朝国势之盛,远超历代,驾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既无汉之和亲,亦无唐之结盟,更无宋之纳贡求和,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秦王朱樉低声重复着未来推演中“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横扫瓦剌、凯旋回朝时所说的这番话。
他忍不住想象,未来的“朱棣”究竟要有何等的气魄,才能如此自信地说出这样的话!
汉朝强不强?!
汉为天下宗主,执掌生杀大权,统御四海,危者求安,乱者盼治!
汉以威德服人,统领万邦,日月所照,皆为臣属!
唯有汉朝,至强而亡!
这些足以证明大汉的强横!
唐朝强不强?!
日月昭昭,天佑华夏;泱泱大唐,万国来朝!
九天宫门开,万国使臣拜冕旒!
大唐前后灭国三十余个!
鼎盛之时,疆域南抵罗伏州、北至玄阙州、西达安息州、东临哥勿州,面积超过十亿公顷!
这些更足以彰显大唐的恐怖!
宋朝强不强?!
宋朝不强,但他阿姆的有钱啊!
巅峰时期,一年岁入高达一亿一千六百余万缗!
这些也足以说明大宋的财力有多惊人!
然而,如此强横的汉、如此恐怖的唐、如此富庶的宋——
未来推演中的“朱棣”,竟敢公然讥讽汉的和亲、唐的结盟、宋的岁币!
在朱樉看来,这句话就是在嘲笑汉、唐、宋!
敢这样嘲笑汉、唐、宋的,只有两种人——
要么是狂妄自大的蠢货,要么是真正有底气、功绩不输汉唐宋的绝世雄主!
未来的“朱棣”,究竟是哪一种?
想到这里,朱樉目 杂地看向身旁的朱棣。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理所应当。后世子孙,即便不齿于我,至少也该留三分敬意。”
晋王朱棡也低声念着未来推演中“朱棣”的话,随后侧目瞥了一眼仍在出神的朱棣。
最终,他的目光落向舞台虚空,幽幽叹道:
“若你真能做到这般地步,后世子孙,谁不得敬你九分……”
燕王朱棣怔怔出神,脑海中不断回放着未来推演中那个面对马哈木来袭时神色淡然的自己说出的那句话:
我避他锋芒?!!取刀!!!
短短几个字,却让他真切感受到了那份睥睨天下的霸气。这种难以言喻的王者气概,令他深深沉醉。
他向来渴望征战沙场,更向往君临天下。但究竟要打怎样的仗,做怎样的天子,其实他并不清楚。在他心中,只模糊地以秦皇、汉武、唐宗为楷模。
直到目睹未来推演中的功业,朱棣才豁然开朗——他要做的,就是横扫蒙元、踏平鞑靼、击溃瓦剌、征服阿鲁台!只要将这些强敌尽数降服,他就能跻身千古一帝之列。
此刻他胸中战意沸腾,恨不得即刻提兵北上。哪怕只给他八百精兵,他也敢挥师北伐!
简直胡闹!太子朱标虽震撼于未来的武功,却认为天子屡次亲征过于冒险。御驾亲征虽能提振士气,但万一有失后果不堪设想。在他看来,天子理当坐镇中枢。
周王朱橚轻叹:若非不得已,四哥也不会选择亲征。那时洪武朝的老将凋零殆尽,满朝武将中,反倒是四哥最善征战。
楚王朱桢附和道:确实,从洪武末年到永乐初年,大明将帅出现断层。永乐初期的年轻将领经验不足,才会在首次征讨鞑靼时遭遇全军覆没。
齐王朱榑直率地对朱元璋说:父皇,您可得给我们留些能征善战的将领。不然将来遇到战事,都要皇子亲自上阵,未免太不像话了。
“别操心我们,我们可不像二侄子那么蠢,对付这些武将勋贵绰绰有余!!!”
朱元璋淡淡地扫了朱榑一眼,朱榑立刻闭上了嘴。
......
五征漠北落幕,燕长倾编写的《戏说大明》舞台剧也迎来终章。
河流幕布前,年迈的“朱棣”手持马鞭,豪情万丈地指向远方:
“这就是斡难河,五百年来,能打到这里的,唯我一人!!!”
黄沙漫卷如雪,远山巍峨的背景下,“朱棣”凝望天际问道:
“你们说,那天边的山是什么地方?!”
汉王“朱高煦”答道:
“那应是狼居胥山,当地人称作海尔汗,霍去病曾在此封狼居胥!”
“朱棣”目光转向“朱高煦”,挑眉再问:
“那天边山外呢?”
“朱高煦”沉默片刻,摇头道:
“太远了,我也未曾踏足。”
“朱棣”长叹一声:
“人生苦短,如此江山,怎不叫人留恋……”
缓缓降下,旁白声响起: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病逝于北征归途的榆木川。”
就在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及众皇子以为演出结束时,幕布再度升起。
昏黄的烛光映出落日余晖,沙与水交织出马蹄踏浪的景象。
“朱棣”孤身策马,背后是燕长倾绘制的“大明永乐疆域图”。
他仿佛驰骋在自己打下的江山之上,向着台下的朱元璋、马皇后、朱标等人缓缓而来。
众人屏息凝神,目光紧锁舞台。
燕长倾负手而立,目光平静地注视着策马而来的朱棣,清冷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明太宗朱棣,开创永乐盛世!
是史上唯一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的 !
迁都北平,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誓言!
五征漠北,将统一的蒙元帝国击溃为分散部落!
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成就当世最全典籍!
遣郑和六下西洋,引得万邦来朝!
文治武功,彪炳史册!
后世尊为——千古一帝!
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毫不逊色!
话音落下,燕长倾的目光转向端坐的朱棣。朱元璋、马皇后及太子朱标等人也纷纷将视线投向这位年轻的皇子。
向来胆识过人的朱棣此刻竟感到一丝惶恐。那些辉煌的功业,当真是自己所能成就的吗?成为与秦皇汉武比肩的千古 ?这个念头让他既感压力,又心生向往。
永乐大帝朱棣千古一帝朱棣——这些称号令他热血沸腾。他要登临帝位!要成就这番伟业!
就在朱棣心潮澎湃之际,燕长倾话锋一转:方才所言皆是推演中的可能。如今时势已变,能否实现尚未可知。或许超越这些成就的,会是其他殿下也未可知。
这番话让朱元璋和朱标等人如释重负。那些预言实在令人震撼!
关于永乐大帝、千古一帝等堪比秦皇汉武的评价,确实让众人面对朱棣时倍感压力。
不过,朱棣只是有这个潜力,尚未成为定局。
何况燕长倾也提到,未来能达成甚至超越这些成就的,未必不是他们自己。
既然朱棣能成为永乐大帝,他们为何不能?
想到这里,秦王朱樉拍了拍朱棣的肩膀,笑道:
“老四,永乐大帝这名号我就不和你争了,回头我自己想个更响亮的。”
“但修《大典》、征安南、伐蒙元、下西洋这些事,我会替你办妥!”
“咱们兄弟齐心,谁当千古一帝都是老朱家的荣耀!”
“所以,你一定会为二哥我成为大明千古一帝而自豪吧?”
晋王朱棡也拍了拍朱棣另一边肩膀,朗声道:
“第一个饮马瀚海、封狼居胥的天子,我替你当!”
“天子朱棡,饮马瀚海,封狼居胥——这称号听着多威风!”
隔着朱棡的齐王朱榑也一本正经道:
“四哥放心,我会代你让大明万国来朝,诸邦来贡!”
本就斗志昂扬的朱棣一听,顿时气急败坏:
“放屁!”
“你们休想抢我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