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山最近忙得团团转,直接影响了拔枪的速度。
玉环,良娣都在等着和他在攻防战中一较高下呢。
在纺织厂问题刚解决的差不多时,长安兵工厂的炼铁车间里,往日里熊熊燃烧的高炉此刻只剩下零星的火星。
几名工匠围在炉边,眉头紧锁地看着炉内尚未完全冷却的铁渣,脸上满是焦虑。
“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次停炉了,再没有石炭,咱们这炼铁车间就得彻底歇工!”
一名负责烧炉的老工匠重重地将火钳摔在地上,声音里满是无奈。
旁边的年轻工匠也叹了口气:“是啊,兵工厂那边还等着精钢造燧发枪呢,咱们这一停,燧发枪的批量生产肯定要延误,到时候摄政王怪罪下来,咱们可担待不起。”
随着兵工厂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燧发枪日产已达三十支。
霹雳弹的产量更是翻了三倍。
石炭的消耗量也随之剧增,从最初的每日五十担,飙升到如今的两百担。
原本依靠山西供应的石炭,渐渐变得供不应求。
炼铁车间的工匠们经常因为石炭短缺,不得不暂停生产,导致精钢产量骤降。
工部侍郎得知消息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匆匆整理了一下官袍,便直奔皇宫,连脸上的炉灰都来不及擦拭。
“摄政王!大事不好了!”(此口头语+1)
工部侍郎冲进安倍山的书房,气喘吁吁地说道,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胸前的衣襟。
“石炭不够用了!山西的石炭矿已经开足了马力开采,矿工们三班倒,连吃饭都在矿洞里,可还是跟不上兵工厂和炼铁车间的消耗。再这样下去,燧发枪的批量生产就要延误,咱们之前制定的军工计划,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安倍山正坐在案前查看兵工厂的生产报表,闻言抬起头,脸色瞬间变得凝重。
他放下手中的报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沉声道:“我知道了。你先坐下,慢慢说。”
工部侍郎这才意识到自己过于急躁,连忙躬身行礼,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
缓了缓气息后,继续说道:“山西的石炭矿,最大的日产也就一百五十担,可咱们现在每天需要两百担石炭,缺口足足有五十担。炼铁车间因为缺煤,每天只能开工四个时辰,精钢产量比预期少了三成,兵工厂的燧发枪生产线,已经开始限量供应钢材了。”
安倍山听完,眉头紧锁。
他深知石炭的重要性。
没有石炭,炼铁车间无法炼出精钢。
没有精钢,兵工厂无法制造燧发枪和霹雳弹。
没有足够的兵器,他的 “大唐复兴计划” ,“海外殖民”就是空谈。
甚至连现有的统治都难以稳固。
“可以开采石炭的地区还有很多。不要过担心。“
“立刻召集将领和相关官员,到议事殿商议对策!”
安倍山站起身,玄色蟒袍扫过地面,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半个时辰后,议事殿内,将领和官员们齐聚一堂。
安倍山指着墙上悬挂的大唐舆图。
沉声道:“如今石炭短缺,已严重影响军工生产。咱们现在掌控的地区里,除了山西,还有河北、辽东等地有石炭矿。“
“这些地方的石炭储量同样非常丰富,尤其是辽东的范阳、平卢一带,还有几处露天煤矿,开采起来更加方便,成本也更低。”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众人。
继续说道:“为了尽快解决石炭短缺的问题,我决定任命三位特使,分别管辖三地的石炭产业。安守忠熟悉山西的情况,且治军严谨,马上下诏令快马送到太原,任命安守忠为山西石炭特使,全面负责山西地区的石炭开采、运输和调配,务必保证每日向长安供应不少于一百担石炭。”
诏令官得令后连忙下去准备。
“田承嗣,你在河北有一定的人脉和威望,任命你为河北石炭特使,管辖河北的石炭产业,既要开辟新的石炭矿,也要保障石炭的运输安全,每日需向长安供应八十担石炭。”
田承嗣也起身领命:“末将定不负摄政王所托!”
“孙孝哲,你熟悉辽东的地形,且擅长海运,任命你为辽东石炭特使,负责辽东包括范阳、平卢在内的石炭开采与运输,利用露天煤矿的优势,尽快提高产量,每日向长安供应八十担石炭。”
孙孝哲同样躬身领命:“末将遵命!”
安倍山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你们都是本王的亲信,忠诚度高,又有能力,让他们负责石炭事务,我放心。“
“另外,你二人到任后,要在各地修建大型石炭仓库,储存足够的石炭,以防突发情况。同时,要加强对石炭矿工人的管理,提高开采技术,比如改进开采工具、优化开采流程,尽可能地增加石炭产量。”
史向明站出来,笑着说道:“老安,你这个安排太周全了!安守忠他们三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让他们管理石炭矿,不仅能保障开采效率,还能防止土匪和敌对势力在石炭运输途中动手脚,确保石炭能安全、及时地运到长安。”
其他将领和官员也纷纷点头附和,对安倍山的安排表示赞同。
会议结束后,田承嗣、孙孝哲立刻启程,分别前往河北、辽东。
安守忠一直在太原驻守。
过了几个时日,得到长安来的诏令后,立刻召集当地的矿工和官员,召开紧急会议。
他先是安抚矿工们的情绪,承诺提高矿工的月钱,改善他们的伙食和住宿条件。
随后又让人改进开采工具,将原来的木镐换成铁镐,还制作了简易的矿车,提高运输效率。
同时,他继续执行三班倒的开采班次,人歇矿不歇。
并在石炭矿周围修建了防御工事,派遣士兵日夜巡逻,防止土匪和敌人破坏。
在安守忠的治理下,山西石炭矿的日产量很快就从一百五十担提高到了一百八十担,不仅满足了向长安的供应,还能有少量库存。
田承嗣到了河北后,并没有急于开采现有的石炭矿,而是先派人勘察地形,寻找新的矿脉。
而且着手于整合当地大大小小的私人煤矿,根据朝廷的诏令,将其收归朝廷所有。
很快,他们又在河北中部发现了一处储量丰富的石炭矿。
田承嗣立刻组织人手,开辟新矿,并雇佣了大量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流民。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石炭短缺的问题,又缓解了流民带来的社会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短短一个月,河北石炭矿的日产量就达到了一百担,超额完成了任务。
孙孝哲到了辽东后,充分发挥自己擅长海运的优势。
他先是组织人手,对范阳、平卢的露天煤矿进行大规模开采,由于露天煤矿无需深挖,开采速度极快,日产量很快就达到了一百多担。
随后,他利用辽东便利的海运条件,雇佣大量商船,将石炭通过海路运往长安。
海运不仅速度快,成本也比陆路运输低很多,大大提高了石炭运输的效率。
随着各地石炭矿的不断产出,长安的石炭供应渐渐充足起来。
兵工厂的燧发枪生产恢复了正常,日产达到了四五十支。
炼铁车间也能日夜不停地炼出精钢,不仅能满足兵工厂的需求,还有少量剩余,可以用于制造农具和其他器械。
可安倍山并未满足于此。
他知道,石炭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仅关系到军工生产,还关系到民生和经济发展。
若是让石炭落入他人之手,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
于是,在石炭供应稳定后的一个月,作为军政一把抓的皇父摄政王,安倍山以朝廷的名义,发布了一道诏令:“天下石炭开采、运输、售卖,皆归朝廷兵部管辖。任何个人或势力,未经兵部允许,不得私自开采、买卖石炭;违者,以谋逆论处,抄家灭族!”
这道诏令一出,天下震动。
各地的世家大族、地方豪强都明白,安倍山这是要将石炭这一重要资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进一步巩固他的统治。
虽然有人心中不满,却也不敢公开反对。
毕竟安倍山手握重兵,又有燧发枪这种先进兵器,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而安倍山站在长安的城楼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脉,心中充满了底气。
他知道,掌控了石炭,就掌控了大唐的军工生产。
掌控了军工生产,就掌控了大唐的军队。
老领导说得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掌控了军队,就掌控了大唐的未来。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长安城的城墙上,将安倍山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