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东方的窥视
高句丽。
这个名字如同一声沉闷的鼓响,敲在长安宫阙的梁柱上,余音带着前隋远征军折戟沉沙的惨痛回忆,以及辽东那片苦寒之地上始终未曾真正驯服的桀骜。当“拂晓”截获的证据,将草原火药危机的幕后黑手隐隐指向平壤时,紫宸殿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李瑾负手立于巨幅舆图前,目光久久凝视着辽东那片区域。他的指尖划过辽水,划过辽东城,划过乌骨城,最终停留在鸭绿江畔的平壤城。那里,曾是他祖父心中未能拔除的刺,也是他父亲在位时选择暂时隐忍的边患。
“好一个‘事大至诚’的高句丽!”李瑾的声音冰冷,听不出喜怒,但熟悉他的林薇知道,这平静之下蕴藏着何等汹涌的怒涛。高句丽一直对大唐称臣纳贡,表面恭顺,没想到暗地里竟行此釜底抽薪之计。
“他们这是看准了我们西顾吐蕃,北防突厥,内部又正值革新之际,想趁机在背后捅上一刀,既削弱我军,又拖延甚至破坏我们与吐蕃、西域的技术联盟。”林薇走到他身边,语气沉凝。高句丽的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超出了他们之前的预估。
“阿史那贺鲁,不过是一把被利用的刀。真正的执刀人,藏在辽东。”李瑾转过身,眼中锐光乍现,“他们想要火中取栗,也要看看有没有那么好的牙口!”
“陛下意欲如何?此时对高句丽用兵,恐非良机。”兵部尚书谨慎地提醒。国内革新未稳,西北边患未除,若再开启东线战事,四面树敌,绝非明智之举。
李瑾抬手,止住了他的话头:“朕知道。高句丽不是突厥,城坚墙厚,气候苦寒,贸然兴兵,乃取败之道。他们既然选择躲在暗处,那我们……就先斩断他伸出来的爪子,让他知道疼,更让他明白,大唐的便宜,不是那么好占的!”
一场针对高句丽的反制行动,在李瑾与林薇的谋划下,迅速展开。这一次,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威慑,而是包含了外交、经济、技术封锁在内的组合拳。
首先,鸿胪寺卿奉命“召见”高句丽驻长安的使臣。没有厉声斥责,没有出示确凿证据(有些底牌不能轻易亮出),只是语气平淡地询问其国中近来可好,商路是否通畅,并“不经意”地提及,近来有不明势力在草原贩卖劣质铁器,甚至试图窃取大唐军械,已引起朝廷高度重视,必将严查到底,望高句丽作为友好邻邦,也能多加留意。一番话绵里藏针,让高句丽使臣冷汗涔涔,唯诺而退。
紧接着,一道密旨发往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府。命其即刻加强辽东边境巡防,严格盘查所有前往高句丽的商队,凡是涉及铁器、煤炭、硫磺、硝石等战略物资,一律禁止出境。同时,暗中支持与高句丽有世仇的新罗、契丹部落,向其提供一些淘汰下来但依旧精良的旧式军械,并允许其用皮毛、药材等,有限度地交换一些非核心的农业技术,以此在辽东制造牵制,让高句丽无法全力西顾。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林薇推动的《大唐技术出口管制律令》草案,在加快了审议流程后,由李瑾正式下旨颁布。律令明确规定,将涉及军工、大型水利、精良冶炼、火药及其相关原料等数十项技术,列为“甲等禁术”,严禁以任何形式流出。同时,对农具、织机等“乙等限制技术”的出口,也需经过工部与鸿胪寺的严格审核。违令者,以叛国罪论处,诛连家族。
这道律令,如同给沸腾的技术外流热潮,浇下了一盆冰水,也为大唐的核心技术安全,筑起了一道初步的篱笆。
**\\* \\* \\***
边境的局势,因大唐强硬的应对和高句丽的暂时退缩而稍显缓和,但帝国内部关于“标准”的推行,却进入了深水区。
“大唐匠作标准”的认证工作在“大唐盛世基金会”和匠作学堂的全力推动下,开始显现威力。第一批通过认证的工坊,其产品因质量稳定、规格统一,迅速获得了市场的青睐,尤其是获得了“皇商”采购的资格后,更是赚得盆满钵满。这刺激了越来越多的工坊主动寻求认证,甚至开始倒逼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也必须符合标准。
然而,阻力也随之而来,并且更加隐蔽。
这日,林薇正在审阅各地上报的标准推行情况,一份来自洛阳的急报让她皱起了眉头。洛阳最大的三家私人铜矿和铁冶坊,竟联合起来,以“矿山地质特殊,现有标准不合用,强行推行恐致矿难”为由,拒绝接受匠作学堂派出的认证核查,甚至鼓动矿工聚集,隐隐有酿成骚乱之势。
“地质特殊?”林薇冷笑。她立刻调阅了这三家矿场的背景资料,果然,其背后都有洛阳本地豪强的影子,甚至与朝中某些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并非无力达到标准,而是不愿放弃依靠信息不透明和粗放经营获得的暴利,更不愿让朝廷的力量借此深入他们的产业。
这是地方豪强对中央权威和新技术秩序的一次公然挑衅。
林薇没有立即采取强硬手段。她深知,对付这种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单纯的压制可能适得其反。她下令,由基金会和匠作学堂联合组成一个技术小组,携带最新的勘探和测量工具,前往洛阳,“协助”这三家矿场进行地质评估,并“帮助”他们制定符合标准的、更安全高效的开采方案。
同时,她密令御史台,暗中调查这三家矿场过往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偷漏税款以及不法情事。她要的,不是一时的压服,而是彻底的整顿,要借此机会,将“标准”的权威,以及朝廷的律令,真正楔入这些地方利益的堡垒之中。
**\\* \\* \\***
就在林薇全力应对内部阻力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她和李瑾都暂时抛开了所有政务,陷入了巨大的惊喜与忧虑交织的复杂情绪中。
太医署令亲自诊脉后,恭敬而带着喜悦地禀报:“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皇后殿下……这是喜脉!依脉象看,已近两月。”
皇后有孕了!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宫廷,也必将很快传遍整个长安,乃至天下。
李瑾先是一愣,随即巨大的喜悦涌上心头,他紧紧握住林薇的手,眼中是难以掩饰的激动。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大唐未来的继承人,是连接他们二人与这个帝国最坚实的纽带。
林薇抚摸着尚且平坦的小腹,心中亦是百感交集。这个意外降临的生命,让她对这片土地,这个时代,有了更深沉的羁绊。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沉重的责任和隐隐的担忧。在这个技术变革引发阵阵波澜、内外挑战接踵而至的关键时期,她的身体和精神,能否承受住未来的风浪?这个孩子,又将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扮演怎样的角色?
喜悦之余,一层无形的压力,也悄然笼罩下来。所有人都明白,皇后此孕,关乎国本。帝国的未来,似乎在这一刻,与那个尚未出世的小生命,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李瑾当即下令,加派宫人护卫,太医署需每日请脉,一切以皇后凤体安康为要。
然而,无论是帝后二人,还是朝堂上下都心知肚明,暗处的敌人,绝不会因为一个即将诞生的皇嗣而停下脚步。相反,这个孩子的到来,可能会让某些潜伏的危机,加速浮出水面。
技术的阴影依旧盘旋,内部的裂痕尚未弥合,东方的窥伺者仍在暗中等待时机,如今,又添了国本传承的变数。永徽四年的春天,似乎注定了不会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