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自“旅者”停泊于太阳系边缘,星澜与地球正式建交,已然过去了十个地球年。
这十年,并非平静的十年,而是人类文明(乃至融合了星澜影响的新文明形态)以燃烧般的速度狂奔、蜕变、重塑的十年。
一个崭新的纪元,在旧世界的基座上,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傲然挺立。
社会的蜕变:贡献纪元与“根”的繁荣
“贡献点”体系早已深入人心,并进化得更加精细和智能化。
它不再仅仅是分配资源和“火种”名额的冰冷指标,更演变为一种社会认同和价值实现的综合体现。
个人的贡献通过全球神经网络实时评估,与学习、创造、协作、甚至对社区和环境的正向影响挂钩。
货币并未完全消失,但其重要性大大降低,主要用于非核心的个性化消费和艺术创作领域。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为文明攀升贡献力量”。
这种氛围下,曾经困扰人类的许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资源浪费、内耗——得到了极大缓解。
不是因为问题被完美解决,而是在一个拥有共同、宏大且紧迫目标的社会里,许多旧的矛盾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耸入云的建筑表面覆盖着光合作用涂层或能量收集膜,空中是井然有序、几乎无声的“巡天”飞行器流,地面则大部分归还给了绿植、公园和步行区。
污染成了历史课本里的词汇,能源近乎无限清洁。
教育体系被彻底重构。
基础科学、工程学、宇宙社会学、以及基于“避难所”知识提炼出的新学科成为核心。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使得学习成为一种沉浸式的、探索宇宙奥秘的体验。
孩子们在模拟环境中亲手组装星舰引擎,或与AI导师辩论高维空间几何。
艺术创作空前繁荣,但主题大多围绕着星辰、文明、未知与希望。
一种混合了人类情感张力与星澜能量美学的“星际主义”艺术流派成为主流。
这就是“根文明”的繁荣景象——一个高度协同、充满活力、专注于自身发展和防御的、扎根于太阳系的强大实体。
科技的飞跃:从应用到理解
对“避难所”知识的消化,从最初的应用层面,逐渐深入到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再创造。
空间技术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在月球轨道建造的“跳跃之门”实验站,成功实现了物质在太阳系内两个固定坐标之间的、近乎瞬时传送。
虽然能耗巨大且距离有限,但这标志着人类-星澜联合体真正掌握了成熟的空间跳跃技术,为未来的深空航行和防御机动奠定了基础。
基于“时空迷宫”理论,地球和火星的防御系统完成了全面升级。
“轩辕剑”星环和“沉默堡垒”不再是单纯的硬防御,其周围空间被赋予了复杂的拓扑结构,任何未经授权的闯入者都可能陷入时空循环或被抛向随机方向。
太阳系,真正变成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刺猬迷宫”。
能源方面,“幽能井”原型机实现了持续负72小时的稳定能量输出,证明了真空零点能利用的可行性。
虽然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距离,但能源革命的曙光已然显现。
生命科学的进步更为惊人。
基于对星澜能量生命形态和瓦塔兰雅基因技术的融合理解,人类的平均寿命预期被提升至200岁,并且大幅增强了对抗疾病和辐射的能力。
意识上传和数字化生存的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虽然伦理争议巨大,但至少为“火种”计划提供了更可靠的长期保存方案。
更重要的是,科技的发展不再是无根之木。
科学家们开始真正理解许多技术背后的深层物理规律,而不仅仅是知其然。
这代表着文明整体科技树的夯实与攀升。
“播种”的回音与“织网”的延伸
“深空播种计划”持续进行。
十年间,又有数批方舟启航,带着更新的技术和更明确的目标。
而那些早已出发的“种子”,也开始陆续传回零星的信号。
大部分是定期的状态报告和沿途的宇宙环境数据,证明它们仍在正常航行。
但偶尔,也会有一些令人振奋的发现:
· 一艘“信风级”侦察舰报告,在距离太阳系120光年外的一个星云中,探测到异常的规则对称性结构,疑似非自然形成,已标记并持续观测。
· 几艘“蒲公英级”方舟成功在偏远星系的冰卫星上建立了自动化前哨站,开始了资源采集和基础工业建设,如同在黑暗中点燃的微弱篝火。
这些回音,让“根文明”的人们感到欣慰,他们播撒的种子正在宇宙中顽强地存活和探索。
而绝密的“织网”计划,也在不断延伸。
“模糊面纱”项目已初步部署,太阳系在外界观测中正变得越来越“平淡”和“不起眼”。
同时,林哲主导的、利用“起源碎片”进行更深层次因果干预的研究,也在谨慎地推进,虽然进展缓慢,但每一次微小的突破,都可能在未来起到关键作用。
林哲与家庭
十年,对于林哲而言,是高度浓缩的、肩负着巨大责任的十年。
他依然是整个联合体的技术核心和精神领袖之一,但他也努力平衡着工作与家庭。
林揽星已经成长为一名十三岁的少年。
他没有选择进入普通的学校,而是在林哲和星澜学者的共同指导下,接受着最顶尖的、融合了两个文明精华的教育。
他展现出惊人的科学天赋和对能量感知的特殊亲和力,常常能提出一些连成年科学家都为之侧目的独特见解。
他既是地球的孩子,也流淌着瓦塔兰雅“系统”的传承,是名副其实的“星际之子”。
汪清媃则成为了连接两个文明的文化大使之一,她温婉而坚定的气质,在民间交流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他们的家,也成了一个小型的、非正式的跨文明沙龙,时常有星澜朋友和人类学者前来做客。
星澜的融入与新的挑战
星澜人在地球和火星建立了数个常驻的科研与文化中心。
它们并未试图大规模改变人类社会,而是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带来了更深的思辨和不同的视角。
一些星澜个体甚至开始尝试模仿人类的社交方式和情感表达,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诚意十足。
然而,平静之下,挑战依然存在。
“避难所”的知识并非无穷无尽,联合体的科技发展终将再次面临瓶颈。
“收割者”的威胁如同永恒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谁也不知道“模糊面纱”能遮蔽多久。
对“起源碎片”的研究越深,越能感受到其蕴含的力量与危险,如同在深渊边缘行走。
“深空播种”的方舟,在广袤宇宙中依旧渺小脆弱,能否找到其他碎片或盟友,仍是未知数。
十年,只是一个开始。
新纪元的辉煌之下,是更加任重道远的未来。
站在“沉默堡垒”的观测台,林哲看着窗外——火星的城市灯火通明,远处是正在建设的巨大船坞,更深的星空中,那些遥远的“种子”仍在默默前行。
他知道,文明的攀登永无止境。
他们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次惊人的跃升,但前方的山峰,依旧高耸入云,且笼罩着更浓的迷雾。
下一个十年,他们需要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在那未知的命运洪流中,为人类、为星澜、也为那在时空中坚持的瓦塔兰雅,找到一条真正的生路。
新纪元,是荣耀,更是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