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的浪涛渐趋平缓,却洗不去战争留下的伤痕。大胤水师击溃东瀛主力舰队后,被俘的东瀛舰队统领仍桀骜不驯,拒不接受投降条件,而远在东瀛本土的王室更是态度强硬,扬言要集结残余兵力,与大胤决一死战。与此同时,南洋六国虽已断绝与东瀛的同盟关系,却始终摇摆不定,既担心大胤秋后算账,又不舍与东瀛的私下贸易利益,仍在暗中与东瀛保持联系。
太和殿内,朝会的气氛凝重如铁。“陛下,东瀛蛮夷冥顽不灵,当即刻出兵,踏平其本土,以绝后患!”主战派将领再次请战,铠甲碰撞声铿锵有力,“南洋诸国首鼠两端,暗中通敌,也应一并惩戒,让他们知道背叛大胤的下场!”
主和派官员则忧心忡忡:“陛下,水师虽胜,但将士们已疲惫不堪,粮草补给也需时间筹备。东瀛本土远在海外,贸然远征,胜负难料。南洋诸国地处偏远,物产丰富,若与他们交恶,将损失重要的通商伙伴,得不偿失。”
萧承佑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东瀛的顽固与南洋的摇摆,让他陷入两难。他看向身侧的云暮,眼中满是询问。
云暮身着太后朝服,神色平静无波,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诸位卿家所言,皆有道理,但均有偏颇。东瀛虽败,却仍有一定实力,远征海外耗时耗力,且水土不服,易生变故;南洋诸国虽有通敌之嫌,却并非真心与大胤为敌,不过是趋利避害之举。”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群臣,一字一句道:“本宫以为,当以‘宽严并济’之策应对。对东瀛,当以强硬姿态施压,逼其屈服;对南洋诸国,当以怀柔政策安抚,促其归心。”
“太后所言‘宽严并济’,具体当如何实施?”户部尚书出列问道。
“对东瀛,”云暮沉声道,“其一,命人将被俘的舰队统领押往东瀛边境,让其王室亲眼目睹我朝军威;其二,提出三项条件:割让此次作乱的三座沿海岛屿、赔偿战争损失白银千万两、遣返所有被俘百姓与士兵,否则,断绝一切通商,焚毁东瀛在我朝境内的所有商栈,且水师将封锁其所有出海通道,让其寸步难行;其三,若东瀛仍拒不投降,再议远征之事,届时南洋诸国已归心,我朝无后顾之忧,胜算更大。”
“对南洋诸国,”她继续说道,“其一,既往不咎,明确告知他们,只要断绝与东瀛的一切联系,遵守与我朝的通商盟约,过往通敌之事不再追究;其二,开放广州、泉州、明州三座新的通商口岸,减免其关税一成,允许其商人在我朝境内自由贸易;其三,签订互不侵犯盟约,承诺若南洋诸国遭遇外敌入侵,我朝将出兵相助,保障其国家安全。”
萧承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立刻颔首道:“太后所言极是!便按此策略执行!传朕旨意,派使者携国书前往东瀛与南洋诸国,明确告知我朝条件;同时,命靖安王率军巡视南洋,展示军威,震慑有异心者。”
“臣遵旨!”群臣齐声领命。
退朝后,萧承佑跟着云暮回到长乐宫。少年帝王看着母亲,心中满是敬佩:“母后,您总能在关键时刻想出万全之策,儿臣实在佩服。”
“承佑,治理天下,并非一味好勇斗狠,也非一味妥协退让。”云暮温柔地看着他,“对敌人,要恩威并施,让其明白反抗的代价与臣服的好处;对盟友,要坦诚相待,给予足够的利益与保障,才能让其真心归心。东瀛与南洋诸国的情况不同,应对之策也需因人而异,这便是治国的智慧。”
萧承佑点点头,将母亲的话牢记在心:“儿臣明白。此次前往沿海安抚百姓,儿臣定当亲自践行仁政,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也让南洋诸国看到我朝的气度。”
三日后,萧承佑率领官员与赈灾物资,启程前往沿海。抵达青溪镇时,昔日繁华的小镇仍一片狼藉,断壁残垣之间,百姓们流离失所,眼神中满是恐惧与绝望。
萧承佑心中一痛,立刻下令:“传朕旨意,即刻发放赈灾物资,每户发放米粮三石、布匹两匹;招募工匠,拨款重建受损房屋与商铺,所有费用由朝廷承担;青溪镇及周边受灾州县,减免赋税三年,让百姓休养生息。”
他走下马车,亲自为百姓发放米粮,安抚道:“乡亲们,让你们受苦了。朝廷已经击溃东瀛舰队,不会再让蛮夷侵犯你们的家园。从今往后,朝廷会加强海防,守护你们的安宁,你们只管安心重建家园,好好生活。”
百姓们看着年轻的帝王亲自为他们发放物资,听着他温暖而坚定的话语,眼中的恐惧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感激与希望。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跪倒在地,哽咽道:“陛下英明!皇后娘娘仁心!我等百姓,定当感恩戴德,为陛下与太后祈福!”
“乡亲们请起!”萧承佑连忙扶起老者,“江山社稷,以民为本。你们安居乐业,便是朕最大的心愿。”
在萧承佑的亲自指挥下,沿海州县的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百姓们齐心协力,重建家园,昔日的废墟上渐渐竖起了新的房屋,商铺重新开张,街道上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萧承佑的仁政,赢得了沿海百姓的衷心爱戴,民间传唱着“新帝贤明,太后仁心,海疆安宁,百姓归心”的歌谣。
与此同时,楚怀瑾率领水师舰队,启程前往南洋。舰队航行在茫茫大海上,楼船巍峨,军旗猎猎,军威赫赫。所到之处,南洋诸国纷纷派遣使节前往港口迎接,态度恭敬。
楚怀瑾并未摆架子,而是亲自接见南洋诸国的使节,向他们传达大胤的“宽严并济”策略,承诺只要遵守盟约,大胤将给予丰厚的通商利益与安全保障。同时,他下令水师在南洋海域进行军事演习,展示改良后的楼船与武器的威力,让南洋诸国见识到大胤的军事实力。
在巡视爪哇国时,楚怀瑾得知该国遭遇旱灾,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他当即下令,从水师的粮草中调拨十万石米粮,赠予爪哇国国王,并派军医为受灾百姓诊治疾病,赠送粮种与农具,指导他们改良耕作技术。
爪哇国国王深受感动,亲自前往水师旗舰拜见楚怀瑾,躬身道:“靖安王殿下,大胤皇帝与太后仁厚,靖安王殿下体恤百姓,我爪哇国愿与大胤永结同好,遵守通商盟约,绝不再与东瀛有任何往来!”
其他南洋诸国见爪哇国得到大胤的厚待,又见识到大胤的军威,纷纷打消了疑虑,主动与大胤签订互不侵犯盟约,断绝了与东瀛的一切联系。楚怀瑾趁机命人在南洋诸国设立通商驿站,规范贸易秩序,促进双方经济交流。
东瀛王室得知南洋诸国全部倒向大胤,大胤水师又在南洋展示军威,心中顿时慌了神。他们深知,若失去南洋的贸易通道,又被大胤封锁出海通道,东瀛将陷入绝境。加上被俘的舰队统领被押至边境,亲眼目睹大胤水师的强大,东瀛王室终于认清了现实。
一月后,东瀛使者抵达京城,向萧衍与云暮递交了降书,同意割让三座沿海岛屿、赔偿白银千万两、遣返所有被俘百姓与士兵,并承诺永不再侵犯大胤海疆。
萧承佑看着东瀛的降书,心中满是成就感。他知道,这场海外危机的化解,离不开母亲的运筹帷幄,离不开靖安王的浴血奋战,更离不开朝廷的仁政与军威。
“传朕旨意,接受东瀛的投降条件。”萧承佑沉声道,“命水师前往东瀛接收岛屿与赔偿,遣返被俘百姓与士兵;同时,与东瀛签订通商盟约,规范双方贸易往来,若其再敢违约,定不轻饶!”
消息传回沿海,百姓们欢呼雀跃,沿街跪拜,庆祝海疆的彻底安宁。南洋诸国也纷纷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前来朝贡,祝贺大胤平定海疆,愿与大胤世代友好,通商往来。
此时,楚怀瑾率领水师舰队从南洋返回沿海。萧承佑亲自前往港口迎接,看着舰队缓缓驶入港口,将士们英姿飒爽,他心中满是激动。
“靖安王,辛苦你了!”萧承佑走上前,握住楚怀瑾的手,“南洋诸国归心,东瀛投降,海疆安宁,这一切都离不开你的功劳!”
楚怀瑾躬身道:“陛下谬赞!这都是陛下与太后英明决策的结果,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如今海疆平定,南洋归心,大胤的海外贸易必将日益繁荣,江山社稷也将更加稳固。”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萧承佑与楚怀瑾并肩站在港口,望着往来的商船与归航的水师舰队,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海外的波澜已经平息,但治理天下的道路仍漫长而艰巨。萧承佑知道,他必须继续努力,在母亲与靖安王的辅佐下,践行仁政,巩固边防,让大胤的江山长治久安,让百姓永享太平。
而京城的长乐宫,云暮收到了海疆平定、南洋归心的捷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心中默默念道:“衍哥,你看到了吗?承佑已经长大了,他能够独当一面,守护好这大好河山了。我们当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月光洒在长乐宫的琉璃瓦上,反射出温柔的光芒。海疆安宁,南洋归心,大胤的盛世之路,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云暮深知,这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等待着他们。她将继续辅佐儿子,与靖安王携手,共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向着“海晏河清、万邦来朝”的终极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