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言深那份慷慨得近乎烫手的投资意向书(tS),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moonlight”工作室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李哲和杨薇难掩兴奋,连夜组织团队对tS条款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越分析越是惊叹于星曜传媒的诚意和优厚条件。估值、自主权、资源赋能……每一项都几乎击中了创业公司对理想投资方的所有幻想。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局已定”的乐观情绪,仿佛只要沈清月点头,一条铺满鲜花和资源的康庄大道就在眼前。
然而,身处风暴眼的沈清月,却异常冷静。顾言深的热情和高效,反而让她心底那根因陆廷渊警告而绷紧的弦,颤动得更加厉害。她反复审阅着那份tS,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出任何可能隐藏的陷阱或模糊地带,但星曜的法务团队显然经验老到,条款清晰得近乎完美,甚至在某些细节上表现出对创始团队超乎寻常的宽容。
越是完美,越是让她不安。这不像是一场纯粹的商业谈判,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志在必得的“围猎”。顾言深似乎算准了“moonlight”现阶段的所有需求,并给出了远超预期的满足。这种被完全“看透”和“拿捏”的感觉,让她本能地警惕。
而更让她在意的是,与星曜这边的高调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渊渟资本那边死水般的沉寂。
自那天周铭程序化地确认收到bp并约定初步尽调安排后,渊渟资本那边便再无任何主动消息。没有询问,没有反馈,更没有像顾言深那样迫不及待地抛出橄榄枝。仿佛那份凝聚了沈清月心血、在创投圈掀起波澜的商业计划书,投入渊渟资本这口深井,连个回声都没有。
这种沉默,在周围一片喧嚣的追捧声中,显得格外突兀和意味深长。
沈清月按捺住内心想要主动询问的冲动,她知道,在陆廷渊面前,任何一丝急切都可能被视为弱势和筹码的流失。她必须保持绝对的耐心和专业。
几天后,就在李哲团队完成了对星曜tS的初步分析报告,准备向沈清月汇报并建议推进下一轮谈判时,工作室的商务邮箱终于收到了一封来自渊渟资本投资部的邮件。
邮件措辞极其简洁、冰冷,公事公办到没有任何寒暄和客套:
“致:moonlight 团队,
关于贵司A轮融资事宜,请提供以下补充材料:
1.
过去36个月分季度详细财务报表(含附注及审计师意见,如适用);
2.
未来5年分年度财务预测模型(需详细列明收入驱动因素、成本结构假设、关键绩效指标KpI);
3.
‘溯光’高定系列详细的技术可行性报告、物料成本清单及量产爬坡计划;
4.
核心客户清单及近12个月复购率、客单价变化分析;
5.
所有主要供应商的合同复印件及合作稳定性评估。
请于5个工作日内提供。如有疑问,请通过本邮箱联系。
渊渟资本投资部”
邮件后面附着一长串极其详尽、近乎苛刻的资料清单,其深度和广度远超常规的初步尽调(due diligence)要求,更像是对一家成熟企业进行并购前的全面摸底。
李哲看着这份清单,倒吸了一口凉气:“沈姐,这……这要求也太细致了!很多数据涉及核心商业机密,而且5天时间太紧张了!”
杨薇也皱起了眉头:“尤其是技术可行性报告和供应商合同,这些都是我们最核心的机密……”
沈清月盯着屏幕上的邮件,目光沉静。陆廷渊的沉默,果然不是无的放矢。他没有给出任何估值或条款的暗示,而是直接用一份超高标准的资料需求,划下了一道冰冷而强硬的门槛。这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测试和筛选:连这些基础工作都做不到位,或者没有胆量展示核心机密,就没有资格进入下一轮的谈判桌。
这是一种典型的陆廷渊式风格——不跟你谈愿景,不跟你套交情,只用最硬核的数据和事实说话。冷漠,却直指核心。
“按他们的要求准备。”沈清月几乎没有犹豫,声音清晰而果断,“李哲,你负责统筹财务和运营数据,确保准确、完整,可以适当进行脱敏处理,但关键逻辑必须清晰。杨薇,你配合周师傅,准备技术报告,重点突出我们的工艺壁垒和量产控制能力,供应商合同……选择性提供关键条款,评估报告由我们来撰写。”
她的指令迅速而明确,没有丝毫畏难情绪。既然陆廷渊要看硬实力,那就给他看。这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
“沈姐,星曜那边……”李哲有些迟疑地提醒。在他看来,星曜的条件已经足够优厚,似乎没有必要再花费巨大精力去满足渊渟资本如此苛刻的要求。
沈清月看向他,眼神锐利:“星曜的tS很好,但这不是我们停止与其他方接触的理由。记住,多一个选择,我们就多一分主动。渊渟资本的要求是苛刻,但这也是一个机会,一个向最顶级的资本证明我们经得起最严格检验的机会。就算最后不选择他们,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moonlight’内部管理的一次极佳的压力测试和提升。”
她的话点醒了李哲和杨薇。确实,能被渊渟资本如此“刁难”,本身也说明了对方案力“moonlight”的重视程度。而且,沈清月说得对,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在顾言深的热情背后可能隐藏着家族变数的情况下。
“明白了!我们立刻去办!”两人重重点头,再次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接下来的五天,工作室进入了比准备bp时更加高强度、高密度的战斗状态。所有人加班加点,核对数据、撰写报告、整理文件。沈清月亲自把关每一份材料的质量和逻辑,确保在保护核心机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展现“moonlight”的扎实内功和巨大潜力。这个过程异常辛苦,但也迫使团队将家底彻底梳理了一遍,许多平时忽略的管理细节和潜在风险被暴露出来,并得以及时修正。
第五天的深夜,所有要求的材料终于整理完毕,加密后发送到了渊渟资本指定的邮箱。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整个团队都累得几乎虚脱,但同时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自信——他们经受住了一次严酷的考验。
邮件发出后,工作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在等待着对方的反应,或者说,是等待着陆廷渊的反应。
然而,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渊渟资本那边,再次陷入了沉默。没有确认收到,没有提出新的问题,更没有关于下一步的任何指示。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这种沉默,比之前那份苛刻的清单更让人感到压抑和难以捉摸。顾言深那边几乎每天都会通过邮件或电话跟进,询问进展,表达关切,姿态主动而积极。两相对比,陆廷渊的冷漠和拖延,显得格外突兀。
李哲和杨薇开始有些焦虑和不解,私下里议论着渊渟资本是否只是在走过场,或者根本无意投资。
只有沈清月,依旧保持着惊人的耐心和镇定。她照常处理日常事务,推进“溯光”系列的最后样品定版,甚至抽空去参观了周师傅的工作室。她不再主动去想渊渟资本的反应,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业务的夯实上。
她隐隐感觉到,陆廷渊的沉默,并非忽视或拒绝,而更像是一种深沉的、极具耐心的狩猎姿态。他在等待,等待“moonlight”在与其他资本(尤其是星曜)的接触中暴露出更多的信息,等待市场热度可能出现的波动,等待一个他最有利的出手时机。或者,他是在用这种方式,冷眼旁观沈清月面对诱惑和压力时的定力与选择。
这是一种心理战,一场基于绝对实力和冷静计算的博弈。
周五晚上,沈清月独自在办公室加班,审核“星云絮语”项链最终确认样品的质检报告。手机屏幕亮起,是顾言深发来的信息,约她周末是否有空一起吃饭,聊聊tS的细节和后续签约的安排。
她看着那条信息,没有立刻回复。目光转向窗外,城市的夜景繁华而迷离。
就在这时,她的工作邮箱提示收到一封新邮件。发件人赫然是——周铭(渊渟资本)。
沈清月的心跳,不由自主地漏了一拍。她深吸一口气,点开了邮件。
邮件内容依旧简短到近乎冷酷:
“材料已收悉。我方需要与‘溯光’系列核心技术供应商(周师傅工坊及欧洲材料商)进行独立第三方尽职调查。请安排对接。”
没有评价,没有寒暄,只有新的、更深入的要求。而且,直接指向了“moonlight”最核心、最脆弱的供应链环节!
陆廷渊的出手,果然一如既往的精准、冷酷,且直指要害。
沈清月握着鼠标的手指,微微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