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雨夜惊鸿:博物馆的不速之客
九月的坊城,夜晚已带上几分凉意。连绵的秋雨从午后便开始下,到了晚上八九点钟,非但没有停歇,反而越发绵密起来。雨丝在路灯照射下泛着银光,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这座以风筝闻名的城市。街道上的行人稀少,偶有车辆驶过,轮胎碾过湿漉漉的沥青路面,发出嘶嘶的声响。
市博物馆坐落在文化广场东侧,是一座仿古建筑,飞檐翘角,在雨夜中显得格外肃穆。晚上九点整,保安队长老赵带着两名队员照例进行闭馆后的最后一次巡逻。
“这雨下个没完没了,真是烦人。”年轻保安小张一边抖落雨衣上的水珠,一边抱怨道。
老赵瞥了他一眼,“下雨天才是最好睡觉的时候,你抱怨什么?再过两小时就能交班了。”
三人打着手电,逐一检查每个展厅的门窗。手电光柱划过玻璃展柜,偶尔在珍贵的青铜器和瓷器上停留片刻。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在黑暗中静默着,仿佛沉睡的历史。
“听说最近省里要求加强安保,是真的吗?”另一个保安小王问道。
老赵点点头,脸上的表情严肃起来,“没错。上周公安局还专门来了人,检查了我们的安防系统。尤其是那个新安装的红外报警器,据说灵敏度很高。”
他们走到明清文物展厅时,老赵特意用手电照了照安装在墙角高处的红外报警器。一个小小的红点正在黑暗中规律地闪烁着,表明设备运行正常。
“这东西真能防住贼吗?”小张好奇地问。
“这是目前最先进的设备了,只要有人经过它的监测范围,立刻就会报警。”老赵语气中带着自信,“再加上我们每两小时巡逻一次,可以说是双保险。”
完成巡逻后,三人回到一楼的保安室。墙上的时钟指向九点三十五分。老赵拿起保温杯喝了口热茶,感觉浑身暖和了许多。
“你们俩先去休息吧,十二点再起来换班。”老赵对两个年轻人说。
小张和小王如蒙大赦,赶紧走向旁边的休息室。连续几天的夜班让他们疲惫不堪,几乎头一沾枕头就能睡着。
老赵独自坐在监控台前,屏幕上分割出博物馆各个区域的画面。雨滴偶尔划过室外摄像头的镜头,留下蜿蜒的水痕。一切都显得平静而正常。
但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博物馆北墙外的绿化带中,几个黑影已经蛰伏多时。
...
“动作快一点,巡逻刚结束,我们有两个小时的时间。”
刘小军压低声音说道,雨水顺着他黑色的雨衣帽檐滴落。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眼神锐利而冷静。
刘大进从背包里拿出工具包,嘿嘿一笑:“军哥,放心吧,文南山已经摸清了他们的巡逻规律,错不了。”
文南山是个瘦高个,话不多,只是默默点了点头。他正在检查一套复杂的开锁工具,手指灵活而稳定。
李多军则显得有些紧张,不停地四处张望,“军哥,我还是觉得太冒险了。这可是博物馆啊,被抓到可是重罪。”
刘小军转过头,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不悦:“多军,要是怕了现在就可以走。但别忘了,干成这一票,够你下半辈子衣食无忧。那些瓶瓶罐罐,随便一件就值几十万。”
李多军咽了口唾沫,不再说话。雨下得更大了,哗哗的雨声完美掩盖了他们的交谈。
这个四人团伙已经策划这次行动长达半年之久。主脑刘小军原本是一家拍卖行的鉴定师,对文物价值了如指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坊城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极为珍贵的明清官窑瓷器,虽然数量不多,但件件都是精品,市场价值惊人。
更重要的是,由于博物馆即将进行扩建改造,部分安防系统尚未完全升级,这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刘大进是刘小军的远房表弟,曾经当过兵,身手敏捷,胆大妄为。文南山则是个开锁专家,据说没有他打不开的锁。李多军是本地人,熟悉坊城的地理环境,负责开车和放风。
“南山,你确定那个红外报警器能用红布挡住吗?”刘小军最后一次确认道。
文南山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块特殊的红色平绒布:“试验过三次了。这种布料能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线,只要完全覆盖在探测器上,就不会触发报警。”
刘小军满意地点头,看了眼腕表:“现在是九点四十五分,按照计划,十点整行动。多军,你去把车开到预定位置,保持电台畅通。”
李多军应声而去,身影很快消失在雨幕中。
剩下的三人默默等待着最后的时刻。刘小军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再次过了一遍整个计划。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应对方案。他自信已经考虑到了所有细节。
这半年里,他们以游客身份多次进入博物馆参观,用隐藏的摄像机拍下了展厅布局和安保设施。文南山甚至故意在保安面前掉落物品,以测试他们的反应速度。刘小军则利用专业知识,精准评估了每件文物的价值和重量,确定了最终要下手的目枋。
他们知道博物馆最薄弱的地方是北墙的一扇老式窗户。由于建筑结构特殊,那里是监控的死角,而且那扇窗户的锁具较为陈旧,容易破解。
雨依然下个不停。刘小军喜欢这样的天气,雨声可以掩盖许多声音,雨水可以冲刷掉许多痕迹。
...
晚上十点整。
“行动!”刘小军一声令下。
三人如同鬼魅般迅速移动到博物馆北墙下。文南山从包里掏出液压剪,悄无声息地剪断了外墙铁丝网的一处连接点——这是他前几天故意弄松的地方。
刘大进蹲下身,文南山踩着他的肩膀,轻松够到了那扇窗户。他先用玻璃刀在窗玻璃上划开一个口子,然后伸进手去拨开插销。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熟练得令人发指。
窗户被轻轻推开,三人依次钻入室内。馆内一片漆黑,只有安全出口的绿色标志发出微弱的光芒。
他们所在的位置是办公区走廊,与展厅还隔着一道防盗门。文南山再次上前,用自制的工具插入锁孔,仔细聆听着内部机簧的声音。
“这道门是双保险锁,需要点时间。”文南山低声说,手上的动作却丝毫不停。
刘小军警惕地观察着四周。尽管已经踩点多次,但真正闯入的感觉还是让他心跳加速。他能听到自己血液流动的声音,感受到一种危险的兴奋感。
五分钟后,随着一声轻微的“咔嗒”声,防盗门被打开了。
三人鱼贯而入,终于进入了明清文物展厅。即使在黑暗中,那些玻璃展柜依然反射着微弱的光泽,仿佛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按照原计划,南山负责解决报警器,大进负责撬展柜,我负责挑选和包装文物。”刘小军迅速分配任务,“我们有最多一小时时间。”
文南山从背包中取出一根特制的长杆,顶端有一个小吸盘。他准确地将那块红色平绒布贴在墙角高处的红外报警器上,完全覆盖了探测器。
“搞定。”他简短地汇报。
刘大进随即行动,他来到第一个展柜前,用玻璃刀在玻璃上划出一个整齐的圆洞,然后伸进手去,小心翼翼地将里面的文物取出。那是一件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缠枝莲纹盘,釉色莹润,绘画精美。
刘小军接过瓷器,用早已准备好的软绵和泡沫仔细包裹,然后放入特制的背包中。他的动作轻柔而熟练,仿佛在对待易碎的梦境。
“下一个,成化斗彩鸡缸杯。”刘小军指挥道。
三人配合默契,如同一条高效的生产线。展柜被一个个打开,文物被一一取出、包装、收纳。雨声掩盖了所有的细微声响,黑暗成为了他们最好的掩护。
...
保安室里,老赵打了个哈欠。他已经五十岁了,连续值夜班让他感到有些吃不消。监控画面一切正常,雨中的博物馆安静得让人昏昏欲睡。
他起身泡了第二杯浓茶,看了眼墙上的时钟:十点四十分。再坚持一个多小时就能交班了。
老赵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泡茶的那两分钟里,监控画面曾经轻微地闪烁了一下——这是文南山在配电箱做的小手脚,短暂切断了监控系统的电源。但由于时间极短,系统自动恢复了,甚至没有触发警报。
而就在那两分钟内,刘小军等人已经进入了最核心的展厅。
...
展厅内,工作仍在继续。
“军哥,这个鼎太重了,要不要?”刘大进指着一个青铜方鼎问道。
刘小军摇头:“不要青铜器,太重不好携带,而且目标太大。专注在瓷器和玉器上,体积小,价值高。”
刘大进点点头,转向另一个展柜。那里陈列着一组四件的明代黄釉瓷盘,釉色均匀纯正,是罕见的官窑精品。
文南山突然举起手,示意大家安静。他侧耳倾听,脸色微变:“楼下有声音。”
三人立刻静止不动,屏息聆听。果然,从楼下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和交谈声。
“是保安!不是刚巡逻过吗?”刘大进压低声音,手已经摸向了腰间的匕首。
刘小军冷静地按住他的手:“别慌。可能是例行检查。躲起来。”
三人迅速躲到大型展柜的阴影中。刘小军的心跳加速,但大脑却在飞速运转。如果被发现,该怎么办?硬闯肯定不行,博物馆大门早已锁闭。只能束手就擒?绝不!
脚步声越来越近,伴随着手电筒的光束在楼梯口晃动。
“老赵也真是的,非要我们再检查一遍配电室,说下雨天怕漏水。”是小张的声音。
“行了,少抱怨两句,赶紧检查完回去睡觉。这鬼天气,谁会来博物馆啊。”小王回应道。
手电光在楼梯处停留片刻,然后转向了地下室的方向。脚步声逐渐远去。
三人长舒一口气。刘大进抹了把额头的冷汗:“妈的,吓死我了。”
刘小军眼神冰冷:“加快速度,我们可能没有一小时了。”
他们重新开始工作,但节奏明显加快。刘小军不再仔细包装每件文物,而是简单包裹后就塞入包中。原本计划只取三十件精品,但现在他改变了主意,见到容易拿的就收。
“军哥,背包快满了。”文南山提醒道,他始终守在门口望风。
刘小军看了眼鼓鼓囊囊的背包,咬牙道:“再拿几件玉器就走。”
当最后一件玉如意被放入包中时,刘小军看了眼手表:十一点二十分。比原计划提前了十分钟,但也拿走了足足六十九件文物,远超预期。
“撤!”他果断下令。
三人沿着原路返回,文南山仔细地将每个被撬的展柜恢复原状,甚至擦掉了地上的脚印。这是刘小军的要求——越晚被发现,他们逃跑的时间就越充足。
从窗户钻出时,雨还在下。文南山最后离开,小心地将窗户关回原状,从外面几乎看不出被撬过的痕迹。
李多军的面包车已经在预定地点等候。三人迅速上车,换下湿衣服。
“顺利吗?”李多军紧张地问,发动了汽车。
“非常顺利。”刘小军脸上终于露出笑容,“开车,按计划路线走。”
面包车缓缓驶离博物馆区域,混入夜间的车流中。雨越下越大,冲刷着车身留下的所有痕迹。
...
凌晨零点,保安交接班时间。
小张和小王睡眼惺忪地来到保安室,替换老赵值班。
“一切正常,就是下雨有点烦人。”老赵交代着注意事项,“每隔两小时巡逻一次,别忘了检查配电室,下雨天容易漏水。”
小张点点头:“知道了赵队,您快回去休息吧。”
老赵披上雨衣,走入雨中。小张坐到监控台前,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我去泡面,你要吗?”小王问。
“来一桶吧,多加根火腿肠。”
小王走向休息室,途中无意间瞥了一眼明清展厅的监控画面。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但他困得厉害,没有多想。
直到一小时后,两人开始第一次夜间巡逻时,才终于发现了异常。
当手电光照进展厅,看到那些被撬开的展柜时,小张手中的手电“啪”地掉在地上。
“来...来人了!”他声音颤抖,几乎说不出完整的话。
小王愣在原地,目瞪口呆地看着空荡荡的展柜,仿佛见到了世界上最可怕的景象。
警报声终于响起,尖锐地划破了雨夜的宁静。
但此时,刘小军一行人的车已经驶出了坊城市区,朝着青岛方向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