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一行人终于抵达古井村。
姒启给所有人,包括俘虏,都发放了棉质口罩,随后开始进行分工,着手组装抽油机。
这种抽油机,俗称“磕头机”,在姒启前世的20世纪,磕头机常用于抽取地下石油。抽油机的主要零件包括驴头、游梁、连杆、曲柄、曲柄平衡块和游梁平衡板等。
而姒启此次设计的磕头机,是由蒸汽机驱动的。蒸汽推动活塞运动,再通过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给磕头机的曲柄连杆机构,从而使驴头能够做上下往复运动,实现抽油作业。姒启设立的这种磕头机的原理如同针筒一样,当驴头向上运动时,带动抽油泵柱塞向上移动。此时,泵筒内的容积增大,压力降低,在井口处的出油阀在油管内液柱压力作用下关闭,而在井下的进油阀在油套环形空间内的原油压力作用下打开,原油被吸入泵筒内。当驴头向下运动时,柱塞向下移动,泵筒内的容积减小,压力升高,进油阀关闭,出油阀打开,柱塞将泵筒内的原油向上挤出,通过油管输送到地面。
如此周而复始,磕头机就不断地将井下的原油抽到地面上来。
如今两万多人在这座村子中劳作生活,需要长期的物资和生活娱乐作为供应,因此不仅要在古井村需要修建一座规模庞大的工厂,还需要在这里修建一座小规模的城镇。
这些房屋厂房的修建工作需要大量人力,而且这里的水和食物都无法直接食用,必须安排专人负责运输。姒启决定安排两万俘虏承担这些苦力工作,俘虏们在古井村外干净的水源附近搭建房屋,以供居住。同时,在附近未受污染的区域开垦农田,争取实现部分粮食的自给自足。此外,为了安抚俘虏,还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在待遇上尽量与普通的工人一致,避免引起哗变。
当然,仓库管理员必须由青龙国的人担任。并且为了防止俘虏逃跑,每次只会给他们分配一顿的口粮。
姒启安排居里带来的工人负责组装抽油机以及核心生产工作,避免相关的技术泄露。
此次一共要组装十台抽油机,组装工作颇为复杂。
三天后,所有抽油机基本清点完毕,接下来便是安装环节。
因为是地表石油,所以这次安装抽油机,不需要打孔。但需要挖一个深度为1米的坑,用来放置抽油机的底座。在放置底座之前,需先用水泥进行固定,然后放置底座,并进行二次灌浆,确保抽油机底座与井口齐平。在安装过程中,还需要使用水平尺检测抽油机的水平度,保证其安装牢固、平稳。
十天后,几乎所有的磕头机全部安装完毕。在蒸汽机的驱动下,磕头机开始正常工作,黝黑的石油不断从管道中喷涌而出。看到源源不断的‘黑色黄金’流出,并装入密封的石油铁桶中。姒启终于露出难得的笑容,心中满是对内燃机时代的期待。
这些石油不仅可以用来制作燃料,还可以制作塑料,纺织等工业品,这些工业品足以彻底改变当前的工业模式。
随着磕头机安装完毕,也算是堵住了石油泄漏的出口,空气中的污染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缓解,没过几天,原本刺鼻难闻的村子空气,基本上已经恢复了大半。
姒启坚信,不久之后,这里将以古井村为中心,迅速繁荣发展起来。
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大量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商机。
接下来,很大一部分工作是运输。
姒启需要通过骡子车队,将这些石油一车一车地运回帝都。至于为何不在此地直接建设化工厂,主要是因为火车尚未通车,钢材无法运抵此处。另一个方面是扬洲还属于敌占区,靠近前线,十分不安全。
不过,一旦火车修到这里,交通发达了,那么效率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姒启在古井村一直待到第一个车队满载石油,顺利运往帝都后,才放心地离开。
在青龙国,钱塘地区犹如一颗璀璨却又至关重要的明珠,牢牢掌控着帝都百分之四十的粮食供应,宛如国家的粮食命脉,其战略意义举足轻重,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姒启率领大军毅然踏上征程,时光悄然流逝,转眼间已过去半个多月。
扬州,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水之王国,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纵横交错,如同一幅巨大而复杂的水网。行军之路变得异常艰难险阻,即便骑着矫健的马匹,也大多只能在蜿蜒曲折、狭窄逼仄的丛林小径中小心翼翼地穿行。道路崎岖泥泞,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稍不留神,马蹄就可能陷入深深的泥沼,或是被隐藏在草丛中的树根绊倒。
连日如棉一般的冬雨让整个行程变得漫长而又艰辛,姒启因为只有一只手臂把持缰绳,所以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为了在颠簸的马背上保持平衡,他需要紧紧握住缰绳,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浸湿了他的鬓角。
每一次休息时,他都像刚从水中捞出来一般,全身的衣衫被汗水湿透,疲惫地瘫倒在地,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终于,连日来的过度劳累与一路的颠簸,如同无情的重锤,彻底击垮了姒启的身体,时不时剧烈咳嗽,姒启断定自己可能因为风寒体弱导致感染了肺炎,他给自己挖掘了很多折耳根泡水,但是还是无济于事,终于在毫无征兆地轰然倒下。
花汐见状,心急如焚,她急忙冲上前去,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大声喊道:“快,把姒启哥哥抬到马车上!”
众人手忙脚乱地将姒启安置在装粮食的马车上,花汐又赶忙拿出从姑苏城得来的羊皮,轻轻展开,温柔地为姒启盖上,嘴里喃喃自语:“姒启哥哥,你一定要撑住啊!”
然而,姒启的病情愈发严重,他的身体像是被寒热两个恶魔拉扯着,忽冷忽热。
他紧闭双眼,面色苍白如纸,嘴唇毫无血色,浑身不受控制地剧烈咳嗽,牙齿也在咯咯作响,仿佛在与死神进行着一场殊死搏斗。花汐守在他身旁,眼中满是心疼与无助,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又强忍着不让它们落下。
这一路十分艰难,他们仿佛陷入了无尽的困境,已经遭遇了十几波白虎军袭扰,花老将军断定这些必定是钱塘城派出的探子。但是这些白虎军探子像狡猾的狐狸,隐藏在暗处。
也就造成了白虎军的身影刚一出现,空气中瞬间弥漫起紧张的气息,青龙军下意识朝着敌军方向就是一袭扫射。
好在青龙军准备充分,地雷和手雷储备充足,这些探子就算先手袭扰也占不到什么好处。
花汐便让龙鳞特战队作为先锋军先行赶路,将前方白虎军进行反包围,这才一举歼灭了那些游窜袭扰的白虎斥候。
冬天的脚步刚刚离去,春天便带着它那缠绵的雨水悄然降临。南方的春雨,如细丝般密密麻麻,没完没了地下着。雨水与泥土亲密交融,形成了一片又一片的泥泞。沉重的炮车在这样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经常深陷泥坑,动弹不得。士兵们在泥水中奋力推车,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脸上满是疲惫与无奈。
花老将军看着这艰难的行军状况,想起病重的姒启,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忧虑。他深知,以这样疲惫不堪的状态赶到钱塘,无疑是去白白送死。于是,他果断下令:“原地驻扎,等待机会!”
这是出征以来,唯一一次两个月出征一洲都未能回归,而且最重要的第三座城池——钱塘城,依旧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横亘在他们面前,迟迟无法赶去。
士兵们的情绪逐渐变得低落,士气也仿佛被这连绵的阴雨浇灭了几分。他们看着远方,眼神中透露出迷茫与焦虑,不知道这场艰难的征程何时才能结束。
终于等了三日,雨渐渐停了,花老将军重新下令重新行军,不过由于时不时下雨,再加上姒启病重,也就导致他们的进行速度变得异常缓慢,终于在经过一个月走走停停的艰难行军后,青龙军终于看到了远方那雄伟壮观的钱塘城。
它如同一位巨人,傲然屹立在钱塘江畔,散发着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周围是被江河环绕的肥沃农田,此时江潮已经退去,留下一片寂静与沧桑。不少农田里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淤泥,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湿润的光泽。再过七八天,农民们就要在这些淤泥田里开始忙碌的插秧耕种,这片土地又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而此时的姒启脸色苍白,依旧虚弱地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
军医们焦急地围在他身边,脸上满是无奈与担忧。他们仔细地为姒启检查身体,却苦于辎重里大多是治疗外伤的药物,根本没有能够治疗风寒肺炎的草药。
一位军医皱着眉头,无奈地说:“大元帅的病情棘手,如今只能先吃点补气血的药,看看能否缓解病症,拖延一些时日,进城后治疗。”
花汐守在姒启床边,一刻也不敢离开。
她看着姒启憔悴的面容,心如刀绞。姒启时而发出微弱的呻吟,嘴里不停地喊着冷。花汐紧紧握住姒启的手,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每夜,她都紧紧抱着姒启入眠,希望用自己的体温为他驱散那深入骨髓的寒意。
她在心中默默祈祷:“姒启哥哥,你一定要快点好起来啊,大家都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