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夺回山海关后,吴三桂深知,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与大顺军抗衡。必须尽快寻求外援,才能在这乱世中谋得一线生机。于是,他决定以“复君父之仇”为名,发布《讨贼檄文》。
在山海关的城楼上,吴三桂身披战袍,身姿挺拔地站在高台之上,神情严肃。台下,士绅、百姓们人头攒动,议论纷纷,都对吴三桂接下来的举动充满了猜测。
“父老乡亲们!”吴三桂高声说道,声音洪亮而坚定,在城楼上空久久回荡,“如今,李自成这逆贼攻破北京,逼死我君父,此乃不共戴天之仇!其手下更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百姓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我吴三桂身为大明臣子,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怎能坐视不管!”
台下众人听了,纷纷义愤填膺,有人挥舞着拳头喊道:“吴将军,我们该怎么办?您就下令吧,我们跟这帮贼子拼了!”
吴三桂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继续说道:“我已发布《讨贼檄文》,以‘复君父之仇’为名,号召天下有志之士,共同抵抗闯贼。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我们不能让李自成这等逆贼逍遥法外,要为君父报仇雪恨,为天下百姓讨回公道!”
“好!我们愿听吴将军指挥!”台下响起一片激昂的响应之声,士气高涨。
然而,人群中也有人面露疑虑,一位年长的士绅忧心忡忡地说道:“吴将军,虽说要抵抗闯贼,但我们力量微薄,如何能与大顺军抗衡?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吴三桂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谋略:“诸位且放宽心!只要我吴三桂尚有一口气在,便绝不容那闯贼李自成踏进山海关半步!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此仇不报,我有何颜面苟活于世!然此番抗击闯贼,又岂止为报君父之仇,更是为了我们那饱受战乱之苦的家人,为了天下苍生不再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啊!
李自成这厮,倒行逆施,残暴无道,致使山河破碎,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此恶行,早已丧尽民心!我吴三桂愿以这身残躯,高举“复君父之仇”的大旗,我坚信,天下仁人志士,听闻此讯,定会纷纷响应!
但我亦知道,前路凶险万分,与闯贼之战,必是九死一生。可即便如此,为了君父,为了家人,为了天下百姓,我等将士又有何惧!哪怕只剩最后一兵一卒,我等也要与那李自成拼个鱼死网破!只要我等团结一心,一定会击败李自成,光复我大明山河!若天不遂人愿,我吴三桂愿马革裹尸,以谢天下!”
就这样,吴三桂以《讨贼檄文》为号,表面上以“复君父之仇”号召士民抵抗李自成的大顺军,实则是想伺机寻求外援。
唐通狼狈逃回北京,将吴三桂降而复叛的经过向李自成奏报。李自成怒不可遏,若不能将吴三桂牢牢掌控,山海关便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时刻威胁着大顺政权的咽喉。于是,他亲率十万精锐之师,气势汹汹地朝着山海关进发。
大军所经之处,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向着山海关滚滚而来。
与此同时,关外的多尔衮也收到线报,知道李自成兵发山海关,他迅速做出反应,率领清军屯兵于山海关外。
清军就如同蛰伏在黑暗中的狼群,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静静等待着最佳的出击时机。
吴三桂站在山海关的城头上,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划过他的脸庞,却丝毫无法驱散他心头的阴霾。
他望着城外李自成的大军,如潮水般涌来,那连绵不绝的营帐、密密麻麻的旌旗,随时都可能将山海关淹没。
而他的背后,关外清军的营帐隐隐可见,宛如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吴三桂知道,自己陷入了两面夹击的绝境,恰似一只被困在桥上的绵羊,前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咄咄逼人;后有多尔衮的清军伺机待发。
城头上,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士兵们神情紧张,紧握着手中的武器,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恐惧与迷茫。
将领们围在吴三桂身边,个个面色凝重,眉头紧锁,等待着主帅的决策。
“将军,李自成来势汹汹,看这架势,怕是要将我们一举歼灭啊!我们该如何是好?”副将孙文焕打破了沉默,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焦急。
吴三桂缓缓转过身,眼神扫过每一位将领,眼神中既有破釜沉舟的坚定,又有无奈的苦涩,更有一丝深深的忧虑。
他微微叹了口气,开口说道:“如今我军腹背受敌,兵力悬殊,若只凭我们自己的力量,与李自成正面抗衡,无疑是以卵击石,绝无胜算。但李自成此贼,欺我太甚,霸占我爱妾,拷打我父亲,此仇不报,我吴三桂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
“那将军的意思是……””参将陈宏勋微微皱眉,目光中透露出一丝疑惑,试探着问道。
吴三桂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全身的勇气凝聚于胸,沉声道:“为今之计,唯有借清军之力。清军虽如虎狼,与之联手不啻与虎谋皮,后患无穷。然眼下除此别无他途。我等以‘复明’之名联合清军,或可稍占先机。但求诛灭李贼,为君父雪恨,余事容后再议。”
“可是将军,‘复明’谈何容易?清军野心勃勃,一旦他们入关,恐怕局势将更加错综复杂,难以掌控。与他们合作,风险实在太大了!”总兵胡国柱忧心忡忡地说道,他的脸上写满了担忧与不安。
吴三桂伫立在城楼上,寒风似针,肆意地穿透他厚重的战甲,却刺不透他满心的纠结与挣扎。他的眼神中,痛苦与决然交织,脚步不自觉地缓缓移动,此刻,他的内心天人交战。
满清对中原大地觊觎已久,如饿狼般虎视眈眈。一旦放他们入关,局势必将失控,中原大地恐将陷入更深的战乱与苦难之中。自己也极有可能因此背负千古骂名,成为历史的罪人。
吴三桂闭目长叹,眼底掠过一丝痛色:“本将岂不知其中凶险?然若不借清军之力,我等必亡于闯贼之手。至于日后……唯有见机行事。纵使背负千古骂名,吴某亦在所不惜!”
心意已决,吴三桂匆匆回到书房。烛影摇红,映得他面容愈发憔悴而冷峻。他提笔蘸墨,悬腕凝思片刻,终是落笔如刀。信中言辞恳切,申明“复明”之志,请多尔衮以大局为重,共讨李贼。字里行间,却对归顺之事避而不谈,只求为关宁军争得一线辗转之机。
他小心翼翼地封好信件,叫来亲信,神色凝重地说道:“务必快马加鞭,将此信安全送至清军大营,交到多尔衮手中,不得有误!”亲信领命,飞身上马,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