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轩这话一出,殿内瞬间静了静。
八虎几人眼神里的热络当即褪去几分,转而多了些探究,却都没敢先接话,只悄悄用余光瞥向朱厚照。
其实张锐轩去了白银厂之后,八虎也经历了一次危机,大臣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欺负朱厚照年幼,还是八虎动作大了一点。
百官突然伏阙奏请朱厚照处死八虎,逼得八虎只能跪在朱厚照面前请罪,不过朱厚照最终选择了相信八虎,出动锦衣卫廷仗百官结束。
这件事之后,八虎收敛了很多,收入大为减少,不过也团结起来了,其实历史上八虎也是这件事之后才有的说法。
张锐轩也不知道这件事,不过只是看到他们对于金子的渴望,就分一些给他们。
对于金银这些黄白之物,张锐轩不是很看中,够用就行了,真的要是想要,这五百斤就不报给朱厚照了。
朱厚照挑了挑眉,将那枚银币在掌中转了转,忽然笑出声:“你倒会做人,准了,母后经常念叨着朕,说朕把你发配了去边疆了,如今既然回来了,抽空入宫去看看她老人家吧!”
朱厚照对于张太后并不是很亲近,当然也和张太后的拧不清有关,张太后是宠地狂魔,也就是后世的伏地魔,朱厚照不是,大明的朱家天子向来都不是大方人。
朱厚照想起了张太后对于张锐轩去白银厂的抱怨,希望将张锐轩调任富庶之地,大明又不是只有白银厂有矿。
刘锦忙躬身应道:“陛下赏赐,”张永也跟着附和,只是看向张锐轩的眼神里,少了先前几分针锋相对,多了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一百斤金币,被红纸包成20份,正德八虎一人拿了一份,还有其他宫女和小太监张锐轩也一人给了一个。
一个金币重25克,厚两毫米,直径在30毫米左右,比后世的一元硬币整体绝大一点,金闪闪的很有既视感。
朱厚照笑道:“张锐轩你这是当面收买朕的宫人,快滚吧!”
张锐轩躬身领命:“臣遵旨,三日内定将折子呈给陛下。”
待退出大殿时,夕阳已斜斜照在宫墙上。刘锦追上来,脸上带着几分和煦的笑意:“张大人,方才殿内之事,是咱家多心了。改日若得空,咱家做东,邀大人喝两杯?”
张锐轩知道这是示好,也笑着应下。
出了紫禁城,张锐轩心想,去见太后,得送一点礼物去,寻常的礼物不行,得新奇才行。
张锐轩想到手中钯和铂金。
京城张家首饰行,工匠看到金岩来了,连忙迎了上去。
金岩将盒子中钯金和铂金递了上去,说道:“能不能做镯子。”
工匠打开箱看了一下说道:“金管事这是要给夫人打首饰呀!首饰得用金的呀!金爷你在白银厂一年了,就没有搞到一点金子?”
“少废话,这是少爷想要送贵人的,你手艺行不行,要是手艺不行到时候丢人就是我们寿宁侯府了。”
工匠被金岩呛得一噎,连忙收起玩笑话,捧着盒子凑近了仔细打量,指尖反复摩挲着钯金与铂金,眼睛越看越亮,拍着胸脯道:“金爷你就瞧好了,咱手艺在京师那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侯府的活计,哪回出过差错?”
工匠也没有在意,随手拿起一块钯金扔进坩埚内:“少爷,可有交代打什么样纹路和样式的。”
“打个简单大气的祥云图案!重量就定个二两吧!”金岩吩咐道。
工匠拿起一个银镯子二两的定模,摆好,回头看了一眼。顿时大惊,这个“银子”一点融化的迹象都没有。
工匠心里犯嘀咕,不可能呀!以前这个时候已经化为银水了。
工匠对着徒弟吼道:“没有给你吃饭嘛!给我用力鼓风!”
徒弟闻言,不敢争辩,只得快速拉动鼓风机,汗如雨下,炉火发出湛蓝的颜色,可是坩埚内钯金还是没有融化的迹象。
工匠不信邪,一把推开徒弟,自己亲自鼓风,可是依然是还是没有融化。
突然坩埚发出一声响,炸了开了,工匠停止鼓风,露出一个苦笑道:“金爷,您也看到了,不是小的不努力,是真的不行,这是少爷哪里找来的怪银?”
“少爷说了这个不是银子,是钯金和铂金。看着像银子,可是比银子金贵多了,而且不容易变色和划伤。”
工匠又拿起另外一块铂金,这次认真感受一下,还真是和金子一样重。那么真的是金子,倭金?
换了一个坩埚想要融铂金,铂金比钯金更难融,结果可想而知。
金岩也不计较了,掏出自己积攒的一些碎金子。偷偷摸摸的递给工匠说道:“这是我自己的金子,给我打三对金镯子。”
金岩想过来,给老娘一对,妻子一对,大嫂和妹子各一只。
张锐轩正在书写奏折呢?金岩来到书房告诉张锐轩,做不了手镯,坩埚的烧裂了,还是没有融化。
金岩记得在白银厂的时候只是一个酒精喷灯就融化了海绵铂金,如今怎么就不行了呢?
张锐轩头也没有抬说道:“东西放下,你明天去天津盐务拿十几公斤氧化镁来,记得给钱。”
首饰匠的坩埚不行,只能自己制作坩埚,制作模具了。
正月初六
张锐轩上书力陈朝廷钱法弊端,提议改元宝为钱币,由朝廷收回各地铸宝局,统一由户部在京师铸银币和铜币。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之间,京城各级官员议论纷纷。
钱法弊端谁都知道,可是张锐轩身份不对呀!一个外戚竟然想要改革钱币,真的是大胆。
都察院左都御史佥事李衡中上书弹劾张锐轩妖言惑众,惠灵伯赵老伯爷也指使御史弹劾张锐轩。
一时之间张锐轩再次成为风口浪尖的人物,不过朱厚照对于这些弹劾都留中不发,最后干脆看都不看,直接就烧了。
李衡中也不在意,李衡中也知道这次是弹劾不倒张锐轩的。可是不在意,大明都察院盯上了的人,早晚要给他参倒。
都察院已经总结了一套战术,就是不断的去上折子,最后皇帝为了躲清净,多半还是会把这个人贬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