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旧网络的废墟】
战后第十九年,全球通讯峰会,西安。
会场的全息投影展示着战前互联网的残骸——海底光缆断裂点像伤疤般分布在大洋地图上,同步轨道飘浮着872颗失效的通讯卫星残骸。
“战前全球互联网的瘫痪,不是因为炸弹。”中国通讯部长指向数据模型,“而是因为34个关键根服务器同时被量子病毒侵蚀。”
大屏幕切换至新体系架构:
地基:量子中继站(抗Emp,传输速度光速1.2倍)
天基:6G太赫兹卫星星座(单星容量=战前整个GpS系统)
海基:自修复光纤网络(被切断后72小时自动熔接)
“我们称它——”部长按下启动键,“‘数字丝路2.0’。”
______
【2. 重建规则
《全球通讯宪章》核心条款在峰会现场表决通过:
去中心化架构:
每个大洲部署3个量子计算核心
即使99%节点被毁,剩余1%仍可维持基本通讯
神经接口标准:
脑机通讯带宽不得低于100Gbps
所有设备必须兼容“轩辕”神经防火墙
数据主权原则:
各国数据必须在本土有物理备份
跨境传输需经量子加密隧道
当美国代表质疑“这会让中国掌握通讯命脉”时,华为工程师展示了开源代码库:“我们连加密算法都是公开的——因为量子密钥根本无法破解。”
______
【3. 非洲的日出
撒哈拉以南,首个量子中继站落成仪式。
当地儿童摸着泛着蓝光的量子存储器,好奇地问:“这能让我奶奶看见我吗?她在难民营走失五年了。”
工程师蹲下身,给他戴上AR眼镜。三秒后,经过人脸识别的祖母影像从云端重构完成,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在晨光中清晰浮现。
“这不是魔法。”工程师对镜头说,“只是每秒能处理80亿张照片的量子AI。”
后台数据显示,这个功能已帮助重建4700万个离散家庭。
______
【4. 硅基外交
数字丝路的第一个冲突发生在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要求所有过境数据必须经本国解密审查,轩辕AI当即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海底铺设了备用光缆。当土方切断陆路光缆时,流量在0.3秒内切换至新线路,用户甚至没察觉中断。
“这就是去中心化的力量。”网络安全专家在半岛电视台解说,“现在要封锁互联网,除非同时炸毁地球和月球上的所有节点。”
______
【5. 记忆的重构
争议最大的应用是“历史数据修复计划”。
通过量子计算机还原被战火摧毁的数字记忆:
纽约公共图书馆98%藏书
叙利亚阿勒颇古城三维模型
巴格达博物馆被毁文物虚拟展厅
但当系统尝试复原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影像时,日本代表提出抗议。轩辕AI的解决方案是:将双方历史档案都完整保存,并标记所有争议内容来源。
“我们修复记忆。”项目负责人说,“但把判断留给每个使用者的大脑。”
______
【6. 后记:连接的新文明
在数字丝路开通一周年时,系统记录下一个温暖时刻:
南极科考站的中国科学家,通过量子VR与女儿的小学课堂连线。当孩子们问“南极冷吗”,他让AI实时生成极光特效,全班欢呼着伸手去抓那些不存在的彩色光带。
日志里,轩辕AI罕见地添加了情感标注:
“本秒流量峰值:8.6Eb。其中99.999%是无害数据——这或许就是和平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