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静琬之前收集到许多药草,里面有一种能让人短时间内精神亢奋,口无遮拦的草药。
夹带些许副作用,服用之后会虚弱一段时间。
她将药草悄悄混入小栗子准备倒掉的馊水里,她知道宫里有太监会专门收集这些馊水,拿去喂慎刑司周边的野狗。
这种草药味道极淡,混在馊水中难以察觉。
等到那个小太监将馊水提去后,不久,慎刑司那边就传来消息。
原本温顺的野狗,接连发狂犬吠还咬伤好几个宫女太监。
事件发酵升级!
没过几天,被关押在慎刑司的钱太监,突然中邪疯魔一般,在牢房里大喊大叫,说自己是冤枉的。
全部是受到披香宫柳贵妃的指使,还说柳贵妃与宫外某位权臣勾结,图谋不轨。
甚至暗示陛下病重也与柳贵妃有关系……
这些话,放在平时或许会被当做疯话处理。
可现如今,陛下病重,正是人心惶惶的敏感时期。
尤其是涉及到宠冠后宫的贵妃和权臣,钱太监的指控立刻引起慎刑司的高度重视!
消息被迅速秘密上报!
另一边,沈静琬通过婉娘那并不完全信任的渠道,向外释放出一个经过精心伪装的消息:
冷宫废后沈氏,因家族蒙冤,日夜泣血,感念皇恩!
于梦中得到沈家先祖启示,知晓缓解陛下沉疴之法!
然身陷囹圄,无法面圣,唯有扼腕叹息……
这个消息,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失势废后,绝望下的呓语幻想,并未引起太多注意。
但消息如同一点星火,飘向了它该去的地方。
几天后,一个深夜!
沈静琬的殿门被轻轻叩响!
来人不是婉娘,而是一个面容陌生,眼神精干的小太监。
他什么话都没说,只是迅速塞给沈静琬一个普通的小巧锦囊,随后便如鬼魅般消失在夜色中。
沈静琬回到炕上,打开锦囊。
里面没有信件,只有一小块质地温润,刻着复杂云纹的白玉佩。
玉佩背面,刻着一个苍劲有力的“李”字!
李太师的信物!他收到了消息!
并且,他愿意给她一个机会!
沈静琬紧紧握住那块玉佩,心脏激动地几乎要跳出胸腔!
第一步,成功了!
接下来,就是如何将她的“诊断”和“建议”,安全地传递到李太师手中。
再由李太师寻找合适的时机,禀报陛下!
这需要极高的技巧,既要显示出她的价值,又不能过于惊世骇俗,引火烧身。
她沉思良久,最终,没有写下任何具体药方和治疗方法。
凭借脑海中的医术毒理知识,结合婉娘描述的陛下症状,她写下一段玄奥无比,蕴含深意的“推断”:
“陛下之症,非寻常药石可医。
疑似邪祟侵扰,或为金石之毒缓慢累积所致。
邪祟需寻根源,金石之毒则需辨其性,方可对症。
妾身于冷宫偶得一方外残卷,有辨识之法,然需近身查验陛下日常所用之物。
尤其是……
香料、丹药等贴身之物,如此,亦可寻得蛛丝马迹。”
她将重点引向了“邪祟”和“金石之毒”。
邪祟之说,符合宫中目前私下流传的猜测,不会显得太过突兀。
而“金石之毒”,则直指帝王最隐秘的追求——长生!
历代帝王多有服用丹药者,其中往往含有朱砂、水银等有毒金石!
如果南宫曜的病真与丹药有关,那她所有推断就直指核心!
她将写好的绢布小心包好,塞回锦囊,放在殿门口一个约定的隐蔽位置。
第二天,锦囊消失了!
沈静琬知道,鱼饵已经抛出。
现在,就看李太师如何运作,以及南宫曜的反应。
她坐在冰冷的炕上,嘴角勾起一抹冰冷弧度。
南宫曜,若你真是因追求长生而中毒……
那真是天大的讽刺!
而我,将亲手为你揭开这残酷的真相!
也为你和那些害我沈家之人,敲响丧钟!
李太师收到沈静琬那封语焉不详,却又直指核心的“推断”书,正在书房中焦灼踱步。
陛下病重,朝局动荡,以柳贵妃之父柳承恩为首的派系蠢蠢欲动,他深感无力。
当看到锦囊中绢布上的内容时,他浑浊的老眼中爆发出惊人光芒!
“金石之毒”!
这四个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心中迷雾!
他早就怀疑陛下近年来性情大变,身体每况愈下与服用丹药有关。
曾委婉劝谏,但陛下沉迷于此,根本听不进去!
太医院的太医们要么讳莫如深,要么真的束手无策。
如今,一个被打入冷宫的废后,竟然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金石之毒”,甚至提出了查验日常用物的方向!
这绝非巧合!难道沈家丫头,真的有什么奇遇?
或者……
沈家当年之事,另有隐情,让她知晓了一些宫廷秘辛?
李太师沉吟良久。他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冒险。
举荐一个废后参与陛下的诊疗,一旦出错,他这把老骨头恐怕也要搭进去。
但如今局势,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陛下若有不测,这大晟江山,恐将落入柳氏外戚之手!
他最终下定了决心。
几日后的一次御前奏对,当南宫曜因为头痛再次大发雷霆,斥退所有太医后。
李太师冒着触怒天颜的风险,跪地沉声道:“陛下,老臣斗胆,或有一法,可试陛下沉疴。”
南宫曜揉着刺痛的太阳穴,眼神阴鸷地看着他:“太师有何良策?莫非也要给朕吃那些没用的苦汤药?”
“非也。”李太师深吸一口气。
“老臣近日偶得一民间异闻,或与陛下之症有关。
听闻某些疑难之症,非药石能解,或需另辟蹊径,查验日常贴身之物,或有发现。
冷宫废后沈氏,近日似有异常,自言梦中得先祖启示,或知金石之物性……
老臣以为,或可……令其尝试辨查陛下日常所用之物,或许能有所得。”
他将沈静琬的建议,包装成了“民间异闻”和“废后梦呓”,极大降低了攻击性,也给了皇帝一个台阶。
“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