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馈之争初战告捷,虽未动摇周氏的根本,却也让张氏在侯府内站稳了脚跟,大房一脉声势渐起。姜妙深知此事需循序渐进,便暂将府内庶务交给母亲慢慢熟悉,自己则将目光重新投向府外,巩固经营来之不易的人脉。
这日,苏清婉派人送来请帖,邀她参加一场在城西“澄心园”举办的文人诗会。送帖的丫鬟特意说明,此次诗会虽由几位清流名士发起,以文会友,但亦有安王府、国公府等家的年轻子弟参与,并非全然是酸腐文人,让姜妙无需顾虑。
(内心oS:苏清婉的面子得给。而且这种半官方半私人的诗会,往往是信息交汇、观察朝中风向的好地方。说不定还能遇到几个“潜在客户”。)
诗会当日,姜妙依旧是一身素雅打扮,带着惊蛰前往澄心园。园内景致清幽,曲水流觞,已有不少文人墨客、贵族子弟聚集,或吟咏,或辩论,气氛热烈而风雅。
姜妙的出现,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神医”之名早已传开,近来又因宫中赏赐和安王妃的青睐更添神秘色彩。不少目光或明或暗地落在她身上,有好奇,有欣赏,也有几分审视。
苏清婉将她引荐给几位德高望重的老翰林和名士,姜妙执礼甚恭,言辞得体,给几位老人留下了不错的印象。随后,她便与苏清婉、徐青玥等相熟的贵女在一处水榭坐下,品茶闲谈,并未主动参与那些诗词唱和。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诗会进行到高潮,众人以“秋日”为题即兴赋诗,佳作频出。一位身着锦袍、眉眼间带着几分傲气的年轻公子拔得头筹,赢得满堂彩。此人乃是吏部侍郎的侄子,颇有才名,但心胸略显狭窄。
他志得意满之余,目光扫过水榭中安静品茶的姜妙,想起近日京中关于此女的各种传闻,又因姑母(柳侍郎夫人)对姜妙颇有微词,便存了几分卖弄和挑衅之心。他朗声笑道:“久闻永宁侯府妙小姐不仅医术通神,更是才思敏捷,连战王殿下都赞誉有加。今日盛会,何不让我等也领略一下巾帼风采?也好叫我们这些只会死读书的酸儒开开眼界?”
这话看似客气,实则将姜妙架在了火上。众人目光齐刷刷看来,连苏清婉都微微蹙眉。
(内心oS:又来了。就不能让我安安静静当个美女吗?非要逼我出手?行,那就别怪我语不惊人死不休了。)
姜妙放下茶盏,缓缓起身,脸上并无愠色,反而带着一丝浅淡的笑意:“这位公子过奖了。小女于诗词一道,确实只是略通皮毛,不敢在各位大家面前班门弄斧。”
先示敌以弱。随即,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语气平和却清晰地说道:“不过,既然公子提及‘才思’,小女倒有一问,困扰已久,想请教在场各位博学之士。”
她不等那公子回答,便抛出了一个问题:“诸位皆读圣贤书,可知我等所居之大地,究竟是方是圆?”
此言一出,满场皆寂!
大地是方是圆?这算什么问题?《周髀算经》等古籍早有“天圆地方”之说,乃是常识!
立刻便有学子嗤笑道:“姜小姐此言差矣!天圆地方,自古皆然,有何可疑?”
那挑事的公子也面露不屑:“莫非姜小姐有何高见?”
姜妙不慌不忙,从容道:“‘天圆地方’之说,源自古人观天测地,自有其道理。但小妹曾闻海外异志,有远航水手言,乘船一直向东,终能返回原点;月食之时,地影投于月面,亦呈弧形。若地为方板,此等现象,又该如何解释?”
她引用的虽是模糊的“海外异志”和自然现象,却直接冲击了根深蒂固的观念!
“荒谬!海外蛮夷之语,岂可轻信?”
“月食乃是天狗食月,与地形何干?”
“姜小姐莫非是要颠覆圣贤之说?”
一时间,议论纷纷,大多是指责和质疑。几位老翰林也皱起了眉头。
苏清婉和徐青玥面露担忧之色。
姜妙却依旧镇定,她并非要在此刻宣扬“地圆说”,而是要搅浑水,展示不同的思维方式。她继续道:“小女并非要颠覆什么,只是觉得,圣贤亦倡言‘格物致知’。若对世间万物,只因古籍有载便奉为圭臬,不再思辨求证,岂非与‘格物’之本意相悖?”
她看向那位挑事的公子,语气带着几分“请教”的意味:“便如公子方才所作秋诗,意境高远。但若有人问,秋叶为何而落?仅以‘秋风萧瑟’答之,恐失之浅表。若能深究其理,知是日照渐短、气温转凉,树木为保存养分而为之,是否对‘秋’之理解,更能深一层?诗境或许也能另辟蹊径?”
她将科学探究与诗词意境联系起来,看似歪理,却让人一时难以反驳。
那公子被问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他擅长辞藻典故,何曾想过这等“俗物”之理?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翰林却捋须沉吟片刻,开口道:“姜小姐此言,虽似离经叛道,却也不无道理。格物致知,确需实事求是之心。只是这大地形状,关乎社稷根本,不可不慎啊。”
姜妙立刻对老翰林恭敬一礼:“老先生所言极是。小女年幼无知,只是偶发奇想,绝无动摇根本之意。只是觉得,学问之道,或需兼容并包,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若一味固守,恐失其活力。”
她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观点,又显得谦逊有礼,让人抓不住错处。
诗会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虽然大多数人仍不认同姜妙的“歪理邪说”,但也不得不承认,此女思维之奇特、言辞之犀利,绝非寻常闺阁女子可比。她成功地将焦点从“诗词才艺”转移到了“思想碰撞”上,让那些想看她吟诗作赋出丑的人计划落空。
经此一役,姜妙“诡辩奇才”、“思想异端”的名声更响亮了。有人斥其狂妄,也有人暗觉新奇,甚至还有少数思想开明者,如那位老翰林,对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内心oS:搞定!虽然被贴上了“异端”标签,但总比被当成花瓶强。至少让一些人知道,我姜妙不是那么好拿捏的。)
回府的马车上,徐青玥拍着胸口道:“姜姐姐,你刚才可吓死我了!那种问题也敢问!”
苏清婉却若有所思:“妙妹妹,你今日所言,虽惊世骇俗,但细想来,确有些意思。”
姜妙笑了笑,没有多言。她知道,思想的种子一旦播下,总会有人去思考。
而她今日之辩,或许已在某些人心中,投下了一颗石子。这京城的思想界,也并非铁板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