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映照着那座新堆起的孤坟。年仅十岁的杨蛟与八岁的杨戬,在父亲杨天佑的坟前,重重磕了三个响头。泥土混着泪水,沾满了他们稚嫩却已刻满风霜的脸庞。
“弟弟,陈都乃人族圣城,必有高人隐居。我要去那里,定能寻得名师,学成通天本领,救出娘亲!” 杨蛟握着拳,声音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沙哑和坚定。
杨戬眼眸中此刻盈满悲愤与决绝,望向西方:“哥哥,我去昆仑!听说那里是神仙住的地方,我一定能求得仙法,劈开桃山,让娘亲重见天日!”
兄弟二人,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为了拯救被镇压在桃山之下的母亲瑶姬,这共同的目标,就此踏上了截然不同却又同样布满荆棘的道路。年幼的肩膀,已扛起了命运的重担。
杨戬的旅途,充满了艰辛。虽然他年仅八岁,但身具仙凡血脉,身形已如十几岁的少年,身材高挑只是略显瘦弱。他一路西行,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渴饮山泉,饥食野果,脚上的草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一个孩童独自远行,其艰难可想而知,几次险些葬身猛兽之口,或是病困于荒野。
就在他体力透支,几乎要倒毙在一条荒凉山道上时,一位云游的老道恰好路过。那老道见他根骨清奇,尤其是眉宇间隐有一股淡淡的仙灵之光,心中一动,出手救下了他。询问其缘由,杨戬将家中惨剧与西行求艺的目的娓娓道来,言辞恳切,目光坚定。
老道听罢,暗暗称奇,亦生怜才之念。他并未表明身份,只是说道:“娃娃,你既有此志气,贫道便传你一套打熬筋骨、强健体魄的法门。此术虽不能立刻让你拥有搬山填海之能,却可助你强身健体,抵御路途风寒病痛。你持此术,前往昆仑山,只要你能走到山脚下,贫道保你拜入仙门,习得无上妙法!”
说罢,老道便将一套玄奥的呼吸法与动作要领传授给了杨戬。杨戬虽不明其深意,但记性极佳,依言练习,果然觉得浑身暖流涌动,疲惫大减,力气也增长了不少。他心中感激,再次拜谢。老道哈哈一笑,身形如青烟般消散在原地。
得了这不知名的炼体术,杨戬的西行之路虽然依旧艰苦,但总算有了保障。他日夜不辍地练习,身体愈发强健,脚步也愈发沉稳。历时九年,风霜在他脸上刻下了远超年龄的坚毅,他终于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那套神秘功法,一步步走到了云雾缭绕的昆仑山下!
就在他仰望仙山,不知该如何叩开山门之际,当年那位传功的老道再次出现,依旧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他领着杨戬,径直上了昆仑,面见玉清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高坐云床,慧眼如炬,扫过杨戬,对其根脚、心性以及那九年跋涉展现的毅力颇为满意,微微颔首。得了师尊首肯,那老道这才对杨戬笑道:“娃娃,贫道乃玉清元始天尊座下,玉鼎真人。今日,便收你入我阐教门墙,为我亲传弟子,阐教三代弟子!”
杨戬大喜过望,连忙行三跪九叩拜师大礼。至此,他才知道,那套助他穿越千山万水的无名炼体术,竟是三清依据盘古大神遗留的《九转玄功》改良而来的玄门护法神功——《八九玄功》!此功肉身成圣,变化无穷,乃是三清手中最适合他这半仙之体修炼的无上法门!命运的齿轮,开始为这位未来的三界战神缓缓转动。
相较于弟弟杨戬的“仙缘早定”,兄长杨蛟的求艺之路则显得更为坎坷曲折,充满了人间的动荡与无奈。
他一路向东,目标直指人族圣都陈都。恰逢人族历史上又一次王朝更迭巨变——商汤伐桀!当他历尽辛苦,快要接近陈都时,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祥和圣地,而是烽火连绵、喊杀震天的战场!夏朝最后的军队与商汤的联军在陈都之外展开惨烈厮杀,最终,传承了数千年的圣都陈都,在战火中轰然倒塌,化为一片断壁残垣。
杨蛟一个半大孩子,在兵荒马乱中被商朝士兵当作流民抓获,被迫加入了战后重建的苦役队伍。商朝在距离陈都废墟不足三百里的地方,选址重建了一座更加宏伟、更加坚固的新都城,命名为朝歌。
杨蛟就这样,从一个寻求仙缘的少年,变成了建造新都的无数役夫之一。搬石、运木、夯土……日复一日的沉重劳役,消耗着他的青春与体力。这一干,就是十二年!
当他终于随着工程结束而恢复自由时,已经是一个二十二岁的青年。多年的劳役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皮肤黝黑,手掌粗糙,但那双眼睛深处,救母的火焰从未熄灭。只是,十二年的蹉跎,仙缘未遇,名师难寻,看着眼前这座由自己亲手参与建造的、灯火辉煌的朝歌城,再想到依旧被镇压在桃山之下的母亲,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愤涌上心头。
他独自一人在繁华的街市上徘徊,与周围的热闹格格不入,仿佛一个孤独的游魂。
就在他意志最为消沉之时,命运终于向他投来了一瞥。一位青袍道人注意到了他。这道人气质超凡脱俗,眼神温润,正是李茶的亲传弟子石清。他刚突破至混元金仙初期(准圣),心境圆满,下山游历,恰好来到这新建成的人族都城朝歌。
石清见杨蛟年纪不大,却满面愁容,眉宇间凝聚着一股化不开的郁结与不屈,更难得的是,其身体天赋极佳,骨骼清奇,灵光内蕴,显然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心生好奇,便上前搭话。
“小友,因何在此独自伤神?”石清声音温和,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
杨蛟正处于人生最低谷,见这位道人气质不凡,不似常人,压抑了十二年的悲苦与渴望如同找到了宣泄口,将自己的身世、救母的执念以及这些年的坎坷经历,一五一十地倾诉了出来。
当石清听到杨蛟竟是昊天的外甥,其母乃被镇压桃山的瑶姬仙子时,眼中不禁闪过一丝讶异与浓厚的兴趣。他仔细打量杨蛟,越看越觉得此子心性坚韧,身世奇特,是个可造之材。
“救母孝心,感天动地。你既寻仙无门,可愿随我离去?”石清问道。
杨蛟闻言,如溺水之人抓住了最后的稻草,毫不犹豫地跪拜下去:“弟子杨蛟,愿随仙长修行!只求救出母亲,万死不辞!”
石清含笑点头,袖袍一卷,便带着杨蛟化作一道清光,离开了朝歌城,径直回到方丈岛。
石清领着杨蛟拜见师尊李茶,将杨蛟的身世与经历禀明。李茶端坐于仙灵茶树下,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恭敬跪拜的杨蛟,只是一眼就已洞悉一切。
“根骨尚可,心性坚韧,孝心可嘉。既是清儿引你入门,便留下吧。”李茶淡然道,“自今日起,你便是茶道一脉,第三代首徒。”
杨蛟激动得浑身颤抖,重重叩首:“弟子杨蛟,拜见师祖!定不负师祖与师尊厚望,勤勉修行,不损茶道威名!”
自此,命运迥异的杨家兄弟,一人于昆仑玉虚宫拜师玉鼎,修习玄门护法神功《八九玄功》;一人于海外方丈岛,成为云华散人李茶门下第一位三代弟子,开启了一段未知的修行之路。数百年后,桃山之下,必将因这对兄弟,再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