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觉醒,气运如龙,与那执掌轮回、厚重无边的地道意志并列,虽名义上仍屈居于天道之下,但两者合力形成的制衡,已让高踞紫霄宫的天道鸿钧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天道再也无法像以往那般,凭借绝对权威随意干涉洪荒演变,尤其是对人族的打压,变得束手束脚。这份威严的失落,让鸿钧道心深处泛起波澜。
此时,一直觊觎东方气运、善于钻营的西方接引、准提二人,窥得鸿钧心意,趁机进言:“老师,人道初立,根基未稳,其势聚于东方。若能施以天威,稍加‘惩戒’,既可显天道仍在,亦可挫其锐气,令其知天威难测,方好驾驭。” 他们隐晦地提出,可借天象之名,行打压之实。
鸿钧默然片刻,天道无情,为了维持自身主导地位,些许手段,在所不惜。他最终采纳了这条毒计——水淹洪荒东部!
之所以选择东部,只因经过无数年的繁衍与发展,人族人口十之八九都聚居在东洲大地,那里是人道的核心与根基所在。西、南、北三洲加起来,人族数量不过半成,中州约有一成半。此计若成,足以重创人道元气。
于是,在鸿钧的暗中推动与天道规则的“默许”下,一场针对人族的灾劫降临了。东洲上空,乌云如同铅块般层层堆积,持续了近一年的大暴雨,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雨水冰冷刺骨,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削弱生机的天道之力。
江河湖泊水位疯狂上涨,浑浊的洪水如同脱缰的猛兽,咆哮着吞噬一切。良田沃土化为泽国,辛勤耕耘的作物瞬间淹没;村庄城池被洪水围困、冲毁,无数人族被浊浪吞没,哭喊声、求救声被暴雨和洪流的轰鸣淹没。浮尸千里,瘟疫滋生,幸存者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边缘,昔日繁华的东洲,几乎化作一片汪洋地狱。
娲皇宫中,女娲娘娘眼看到人族子民遭受如此灾难,气得凤目圆睁,浑身发抖!那是她亲手抟土所造,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族群!“鸿钧!安敢如此!” 她恨不得立刻提剑杀上紫霄宫,与鸿钧拼命。只是,她知道鸿钧此计阴险,它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行事,借口天象无常,行天道调控之权,并未直接出手屠戮。她若率先掀了桌子,反而可能给鸿钧进一步打压的借口。
圣人不便直接出手,但他们的门人弟子却不在约束范围。女娲座下的灵珠子、金凤等弟子,纷纷下山,施展法力,救援被洪水围困的人族,将他们转移到高地,分发丹药抵御瘟疫。元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亦有部分心怀慈悲者,如慈航道人、文殊广法天尊等,暗中出手,救苦救难。甚至连龙族,也因昔日业力深重,受人族气运感召,想借此机会减轻族运负担,在四海龙王的默许下,不少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偷偷行动,引导水流,托举落水者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最为迅捷的,当属通天教主。他本就秉持“有教无类”,门下徒弟众多,对人族并无偏见,反而欣赏其自强不息。见天道行此不公之事,他勃然大怒,不顾可能招致的天道责罚,公然下令:“凡我截教弟子,见人族受难,洪荒生灵遭劫,皆可出手救援!天塌下来,有为师顶着!” 一时间,众多截教弟子飞往东洲各地,赵公明催动赶山鞭暂时挡住洪峰,三霄娘娘以混元金斗收取洪水,无数外门弟子搬运土石,救治伤患……他们的行动,为人族在绝望中带来了些许生机。
不过,天道倾力引发的灾劫,又岂是轻易能够化解?尽管多方救援,一年暴雨洪灾之下,人族人口依旧锐减了近一成!亿万生灵湮灭,无数家庭破碎,积累的怨气与死寂之力,让人道那原本蓬勃昂扬的气息,不可避免地为之一滞,光芒略显黯淡,竟在气势上稍稍落后于沉稳依旧的地道。
人族圣都陈都,虽因地势较高未被完全淹没,但也岌岌可危。人皇帝尧,望着殿外连绵的雨幕和不断传来的噩耗,心如刀绞。他紧急召集臣工,商讨对策。最终,他任命了一位名为鲧的大臣,命其总理治水事宜,希望能抢救出一些良田,拯救更多族人。
鲧为人刚正不阿,做事勤勉,但性格执拗,认准的道理便一头走到黑。他观察水势后,认为洪水凶猛,唯有“堵”之一法,方能保护人族聚居之地。于是,他发动大量民众,采集泥土、石块,甚至砍伐林木,沿着河岸、城池周围,修筑起一道道高大坚固的堤坝。
鲧身先士卒,与民众一同奋战在抗洪一线。每当出现险情,堤坝出现决口,他便会毫不犹豫地率领勇士们跳入汹涌的洪流中,以身体阻挡缺口,为后方抢修争取时间。他无数次被洪水冲倒,又无数次挣扎着爬起来,浑身污泥,伤痕累累。在他的带领下,确实暂时保住了一些重要的城池和农田。
雨一直在下,水位还在上涨,洪水被高大的堤坝围堵,无法宣泄,水位越涨越高,积蓄的力量也越来越恐怖。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数段关键堤坝再也无法承受那庞大的水压,轰然崩塌!积蓄已久的洪水以更加狂暴的姿态倾泻而出,瞬间冲毁了先前保护下来的田地和村庄,造成了比之前更加惨重的损失,连许多跟随鲧抗洪的勇士也葬身水底。
当满身污泥、身受重伤的鲧被押解回陈都时,帝尧看着这位忠心耿耿却用错方法导致更大灾难的臣子,心中充满了不忍与悲痛。可是,民怨沸腾,逝去的生命需要交代,必须有人承担责任。尧不得不含泪下旨,以治水不力、酿成大祸之罪,处死了鲧。
与此同时,尧也深感自己识人不明,应对天灾无方,使人族蒙受巨大损失。他怀着沉痛与自责的心情,向冥冥中的人道意志上表,陈述自己的无能,毅然决定退位让贤。尧在位不足二十年,便将人皇之位,传给了族中公认最具贤德与才能的舜。
舜帝即位,面对的首要难题,依旧是那肆虐未休的洪水。朝堂之上,有人战战兢兢地举荐了一人——鲧的儿子,禹。据说此子身世传奇,并非鲧亲生,而是其母修己,在梦中吞食了一颗神异的薏苡(意苡,一种草本植物)而受孕所生。因其出生不凡,且自幼聪慧,观察入微,或许能有不同于其父的治水良策。
舜帝闻言,立刻召见了大禹。只见大禹身材不算高大,却显得异常精悍,皮肤因常年在外奔波而略显黝黑,一双眼睛格外有神。舜帝将治水的重任,以及人族的希望,郑重地托付给了他。
大禹接过重任,并未立刻动手。他离开了陈都,开始了漫长的实地考察。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被洪水肆虐的东洲大地。他观察水流的方向,测量地势的高低,询问当地的老人关于山川河流的旧貌。与他的父亲鲧截然不同,大禹亲眼看到,洪水总是向低处流淌,强行堵塞,只会让水势更加狂暴,积蓄毁灭性的力量。
“堵不如疏!” 一个清晰而坚定的理念在他心中形成,“只有顺应水势,为其开辟通往大海的通道,才能从根本上解除水患,让洪水为人所用,而非为祸人间!”
至此,一场轰轰烈烈、注定将载入人族史册的伟大治水工程,即将在这位背负着丧父之痛与人族希望的传奇人物手中,拉开序幕。而人道的气息,也在舜帝的贤明与大禹的坚毅中,重新凝聚起一股不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