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业收益引热潮
随着军嫂副业的发展,布艺组和蜜饯组每月分红越来越可观。
尤其布艺组的手工布鞋,已经远销到外地军属联络站;蜜饯组的山楂条、糖橙皮在供销点更是供不应求。
原本只是贴补家用的小项目,如今竟能拿到几十块钱分红,在这个年代,已属可观。
嫂子们的热情水涨船高,但凡有空,全都挤进了副业班——有人为了进组,甚至愿意免费干一段时间。
竞争,悄然浮现。
二、嫂子争位子,埋下火种
布艺组一位叫李玉兰的嫂子原本因缝工细致,排名一直靠前,是小组骨干。
可最近新来一位年轻嫂子王芬,缝得飞快,又会讨好组长,短短一月积分赶超,跃升第二。
李玉兰心中不平:“她的鞋底明明不结实,咋还能上榜?是不是有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王芬笑盈盈:“李嫂,你是不是缝得慢了点?评的是效率嘛!”
话里话外,都透着挑衅。
有嫂子看不过眼,却也不敢多言,怕得罪两边。
暗地里,几个嫂子开始站队,有人挺李玉兰,有人拉王芬裙角,军嫂圈的暗流悄然汹涌。
三、问题集中爆发
这天,沈知秋接到布艺组组长的紧急通报:
“沈嫂子,出大事了!一批交给供销站的布鞋,质量不合格,退回来了!”
沈知秋赶到库房,翻开一箱布鞋,发现有数十双鞋底脱线、胶水未干、鞋垫发霉。
她脸色顿变。
军区供销站来货严格,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影响声誉,连副业组都可能被叫停。
“这批是谁做的?”她问。
“主要是王芬和几个新嫂子分的活……”组长低声说。
“她们做的时候有人复查吗?”
“有的……但后来李玉兰说她不舒服,早退了,就没验。”
沈知秋沉声道:“这不是个人失误,这是制度漏洞。”
她当即召集副业组长开会。
四、内部听证:矛盾爆发
会议上,王芬强辩:“我们是赶工出货,不然月底交不上单。鞋垫有问题,是布料潮了,不全怪我们。”
李玉兰冷笑:“要脸不?谁让你偷工减料?合格标准你不是最清楚?”
王芬不甘示弱:“你明里说我,背地里自己掺水皮料,还好意思说我?”
争执迅速升级。
几个嫂子也附和,“她们争榜争疯了,谁还顾质量!”、“副业成了比谁巴结人的场子!”
沈知秋冷静听完,摆出一张质量检验单:
“质量问题不是某个人的问题,是我们流程出错。以后,每批出货,必须两人交叉复检、组长签字负责。”
她又定规矩:
每组每周开一次质量复盘会;
积分排名不再公开排行,仅本人可查;
组内选出“质检员”,轮流担任,积分加成;
对严重违规者,一经查实,取消当月分红。
众嫂子面面相觑,没人再敢吱声。
五、顾战霆的提醒
回到家,沈知秋仍在看布艺流程图,眉头紧蹙。
顾战霆放下书:“出事了?”
她点头,把退货和争斗一事简述。
顾战霆皱眉:“副业发展太快,人的欲望也跟着膨胀。”
他看着她说:“你可以管理工作,管不住人心。你得设一道‘利益之外’的底线,别让人只盯着分红。”
沈知秋心头微震。
是啊,她光想着公开透明,却忽略了“适当保留”的必要。
她陷入沉思。
六、重新设规矩:退烧“功利热”
第二天,她决定重启军嫂“内部文化活动”:
每月举办一次“学习分享会”,军嫂讲生活故事、家教经验;
建设“嫂子互助库”,嫂子积分可换实物,但也可捐出,支持家有困难的嫂子;
公布“最助人嫂子”“最爱心嫂子”等奖项,积分+口碑双评选;
开设“嫂子夜学班”,鼓励军嫂学习识字、会计、医理等知识。
“我们做副业,是为了家庭,也是为了彼此变得更强,而不是踩着别人往上爬。”
这是她在“夜学班”开课仪式上的原话。
众人听后沉默,随后报以掌声。
七、嫂子心态转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活动引导,军嫂们的焦躁情绪逐渐平息。
王芬悄悄向李玉兰道歉:“我……之前急了,想得太简单。”
李玉兰哼了一声:“以后干活别糊弄人。”
但也点点头:“我也不该当众撕你脸。”
两人终于握手言和。
组长汇报:“这周布艺组质量合格率恢复到98%,几个新嫂子也在主动学。”
沈知秋听了,微微一笑。
她知道,“人心的工程”远比制度难做,但一旦做成,才是真正的基业。
本章小结:
副业红火引发嫂子间的竞争与明争;
因质量事故暴露管理漏洞,沈知秋果断调整;
顾战霆提醒她关注“人心”建设;
她引入文化活动与互助机制,引导嫂子回归初心;
军嫂氛围逐渐向好,副业制度更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