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的恢复过程,变成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同时也是一场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修复创伤,而是将意识沉入那新生的精微感知中,主动去“聆听”基地内外的规则律动。
他“听”到了更多细节。
基地自身的结构规则,如同沉稳的心跳,带着一种历经磨难后的坚韧。内部规则侵蚀网络,则像是不协调的杂音,冰冷而顽固,虽然被暂时的“乱流”打乱了主旋律,但那些细碎的、背景噪音般的侵蚀仍在持续,如同缓慢扩散的锈迹。
而何翟添体内的秩序烙印,此刻给他的感觉,像是一颗正在低沉嗡鸣的引擎,压缩着力量,调整着频率,寻找着下一次共振的突破口。
更让林默心神不宁的是,他隐约察觉到,这颗“引擎”的某种基础频率,竟然与远方那片“银色潮汐”推进时产生的、某种底层规则的“背景震颤”…存在着极其微弱的谐波关联!
这并非直接的连接,更像是在同一套物理法则下,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秩序力量之间,天然的、无形的共鸣。
就像两把调音相近的琴,即使无人弹奏,也会因空气的震动而产生微弱的相互影响。
这个发现让林默背脊发凉。
如果内部的烙印与外部的潮汐存在这种潜在的“亲和性”,那么一旦内外网络真正连通,潮汐的覆写力量可能会以远超预期的速度和效率涌入基地内部!
他立刻将这个发现告知了江季黎和沈鸿。
指挥中心和技术核心区同时陷入了更深的凝重。
“谐波关联…”沈鸿在通讯另一端喃喃自语,随即传来快速敲击控制台的声音,“我需要重新校准能量感知矩阵的灵敏度,聚焦于这种超低频的规则背景波…如果这种关联存在,那么我们之前对潮汐推进速度和内部网络威胁的评估,可能都偏于乐观了!”
江季黎的声音冷峻如铁:“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在潮汐抵达前解决内部信标问题,还要确保解决方式不会反过来成为吸引潮汐的‘灯塔’。”
压力骤增。
与此同时,在技术核心区,对“火种”数据库的破译工作取得了另一项关键进展。
沈鸿的团队并非直接找到了屏蔽信标或对抗潮汐的现成方案,而是发现了一套关于“规则网络拓扑结构与能量流转”的动态模型。
这套模型并非武器设计图,更像是一张描绘规则如何相互作用、能量如何在不同层级节点间流转的“地图”。
它揭示了规则网络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存在能量流转的“主干道”、“次级回路”和“毛细血管”,也存在能量汇聚的“节点”和相对薄弱的“连接处”。
“林默!”沈鸿的声音带着发现新大陆般的激动,“看这个!如果我们把基地内部的规则侵蚀网络也视为一个类似的拓扑结构,那么何翟添体内的烙印就是最高级别的‘核心节点’。之前你的干扰,相当于在一条‘次级回路’上制造了塌方,暂时阻断了交通。但核心节点本身,以及它与外部可能存在的‘主干道’(指潮汐)的潜在连接,才是关键!”
他将模型的简化版同步到林默的终端。
林默凝神“阅读”着这张无形的能量地图。
在他的感知中,基地内部那冰冷的银白色网络仿佛瞬间清晰了许多。
他能“看”到能量从何翟添这个核心节点涌出,沿着几条主要的“规则之弦”流向各个功能区的重要节点,再通过这些节点扩散到更细微的末梢。
“我看到了…”林默深吸一口气,“如果…如果我们能暂时‘弱化’这个核心节点与几条主要‘主干道’的连接,哪怕只是片刻,是否能大幅度降低整个网络的活性和与外部共鸣的风险?”
“理论上可行!”沈鸿肯定道,“但这比干扰次级回路要困难得多!相当于直接对核心节点的‘输出接口’动手,必然会引来最激烈的反噬!而且,根据模型,核心节点通常具备最强的自我修复和防御机制。”
“再难也要试试。”林默的目光投向医疗隔离室的方向,眼神坚定,“必须在内外共鸣变得不可逆转之前。”
他开始结合沈鸿提供的拓扑模型,重新审视何翟添体内的烙印。
在他的感知中,那冰冷的银白漩涡不再仅仅是一个整体的威胁,其内部似乎也存在着细微的结构——几条格外粗壮、光芒格外凝练的“输出通道”,如同树的主根,深深扎入何翟添存在的根基,并连接着外部网络的命脉。
锁定它们。
林默知道,下一次出手,将不再是试探性的干扰,而是直指核心的斩首行动。
成功率未知,反噬强度未知,对何翟添生命的影响…更是未知。
但基地,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数据的脉搏揭示了危机的深度,而共鸣的阴影,正从内外两个方向悄然合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