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远航的序曲
“远航者”计划的启动,标志着dSm乃至人类文明的目光,第一次如此坚定地投向了太阳系之外的星辰大海。这不再是为了应对迫在眉睫的威胁,而是主动的、充满未知的探索。
计划的核心挑战,并非能源——“烛龙”聚变技术足以提供探测器跨越数光年所需的持久动力;也并非材料——“灯塔”计划在新型合金和复合材料上的突破,足以应对星际空间的极端环境。真正的瓶颈在于 速度 与 通讯。
以现有“逐星者”飞船的等离子推进技术,即使优化到极致,抵达比邻星也需要数万年,这毫无意义。而跨越4.22光年进行实时通讯,更是当前物理定律下的不可能任务。
“守望者”遗产中关于超光速理论的只言片语,成了唯一的希望。物理学组投入了全部精力,试图从那些晦涩的数学模型中,找到一种可行的、哪怕是极其初级的超光速信息传递方法,或者一种能够将探测器加速到亚光速(哪怕只是百分之几光速)的新型推进原理。
研究在黑暗中摸索,进展缓慢得令人绝望。
就在“远航者”计划陷入技术瓶颈时,“深蓝之眼”的被动监测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或许能打破僵局的发现。
通过对深海“维护者”那稳定“能量呼吸”长达数月的持续记录和分析,研究团队发现,这种能量波动并非完全随机,其某些特定频率的细微调制,竟然与“守望者”遗产中描述 引力场微观操控 的某个理论模型,存在着高度抽象的数学同构性!
仿佛“维护者”在日常的“呼吸”中,就不自觉地运用着某种人类尚未掌握的、对引力进行精微控制的“技术”!这种控制并非用于移动或攻击,更像是……一种对自身所处引力环境的“调节”和“适应”。
这个发现让陈教授等人如获至宝!他们立刻调整方向,不再死磕“守望者”理论中那些过于超前的部分,转而集中分析“维护者”能量呼吸的数据,试图逆向推导出其背后可能涉及的引力操控原理。
这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向地球本身的“邻居”学习。
与此同时,林凡的意识共鸣实验也在谨慎地继续进行。他不再尝试进行复杂的“交流”,而是持续沉浸在星球的交响中,加深对那种共鸣状态的熟悉和掌控。他隐隐感觉到,这种意识与能量场的交互,其潜力远不止于沟通,或许……还能影响到自身对某些物理规则的感知和运用?这只是一种模糊的直觉,尚未得到任何证实。
外部世界,时间平静地流逝。GR3联盟的运作愈发成熟,dSm释放的技术持续推动着全球的复苏与发展。公众逐渐从之前的系列危机中恢复,社会重现活力,只是偶尔还会有人谈起那些年的异常天象和地质活动,将其归为未解之谜。
“普罗米修斯之手”在深海监管协议生效后,似乎暂时偃旗息鼓,但其背后的“利维坦”并未放弃。安迪的“暗影”团队监测到,他们正将更多资源投向近地空间技术的研发,似乎想在dSm尚未完全掌控的领域,抢占一席之地。
竞争,从未停止,只是换了个战场。
这天,林凡在dSm总部听取“远航者”计划的最新进展汇报。物理学组负责人脸上带着一丝久违的兴奋。
“我们通过对‘维护者’能量呼吸模型的逆向推导,结合‘守望者’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推进构想—— ‘时空涟漪推进’。”负责人调出复杂的模拟图像,“原理是利用高能场在飞船后方制造一个微小的、可控的时空曲率凹陷,利用时空本身的‘弹性’,为飞船提供一个持续的前进梯度……理论上,可以将速度提升到光速的百分之五到十!”
百分之五到十光速!这意味着抵达比邻星只需要几十年到一百年!虽然对于人类寿命而言依然漫长,但对于无人探测器来说,已经具备了可行性!
“技术难点?”林凡冷静地问。
“极其巨大。能量需求恐怖,控制精度要求达到量子级别,而且……我们无法保证长期运行下时空涟漪的稳定性,可能存在……将飞船本身撕裂的风险。”负责人坦诚道。
希望与挑战并存。
但这至少是一条看得见方向的路。
林凡批准了该方案的预研,投入资源进行原理验证和小型化测试。
他知道,“远航者”的征途注定漫长而艰险。
但这首迈向深空的序曲,已经由人类亲手……奏响了第一个音符。
(第一百八十章 完,也是本卷的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