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上的在线人数跳到了一千四百一十二。林辰放下水杯,杯底磕在桌面上发出轻响。他没看屏幕,而是把目光从刘伟身上移开。刘伟正低头核对技术组传来的日志摘要,手指在键盘上敲得缓慢,错了一次,又删掉重来。
陈雪坐在工位前改流程表,动作比平时慢半拍。她刚划掉一个词,又划回来,反复三次。
林辰站起身,走到办公室中间。他没有说话,只是拿起手机,在内部群发了一条消息:“三点,指挥室开会,主题——我们为什么做这个项目。”
刘伟抬头看了眼时间,二点五十一。他小声问:“现在准备还来得及吗?”
“不是布置任务。”林辰说,“是聊点别的。”
三点整,三人围在副控台前。墙上挂的运行曲线图还在更新,绿色线条平稳向前。
“这五天,你们谁睡过完整觉?”林辰开口。
没人回答。
“刘伟昨天录数据错了三处,都是低级错误。陈雪修改文件时漏了两个批注。这不是能力问题。”他顿了顿,“是累到了。”
陈雪抬眼:“系统不能停,居民等着办事。我们现在最缺的是时间。”
“我知道。”林辰点头,“但人不是机器。一直转,迟早崩。”
“那你说怎么办?”她的声音有点急,“等不了奖励,报不了功,连张加班条都难批下来。讲这些,有用吗?”
林辰没反驳。他打开平板,调出一段视频。画面里是社区活动室,几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正在填监督员报名表。镜头拉近,一位穿灰夹克的老教师抬起头:“我儿子在外地打工,我妈一个人住,以前报修三天没人理。现在她说,灯坏了两小时就修好了,还有人回电话。”
视频结束,办公室安静了几秒。
刘伟低头搓了搓脸,鼻尖发红。
“他们信这个系统。”林辰说,“是因为知道背后有人没睡。不是因为技术多先进,是因为你们在扛。”
陈雪没再说话。她盯着自己的手,指甲边缘有些裂。
“我不是要你们撑。”林辰看着她,“我是要你们赢。”
刘伟抬起头:“怎么赢?”
“先让人知道你在做事。”林辰转身打开大屏,在系统后台调出一个新页面。标题是“先锋日志”,下面是一行字:今日记录——陈雪,完成第三版图解优化,服务说明清晰度提升百分之四十一。
“从今天开始,每天记一个人。”他说,“不靠领导打分,靠实际贡献。数据会说话。”
他又点进版本更新日志,在末尾加上一行小字:“特别致谢:刘伟,权限延迟优化方案提供者。”
刘伟愣住。他凑近看,确认了自己的名字。
“这……能留多久?”他问。
“只要系统在运行,这一版就在。”林辰说,“以后每次升级,都会加新的名字。不是奖状,是记录。”
陈雪终于开口:“可这些看不见的东西,能顶什么用?”
“你现在觉得它没用。”林辰指着白板上那句“监督不是形式,是日常”,“可这句话是你提的。我当时没夸你,但我记住了。你不是在改材料,你是在定规矩。”
他停了一下:“我要做的不只是项目。是要让认真做事的人,被看见。”
陈雪的手指轻轻敲了下桌面。节奏变了,比刚才有力。
“明天我来主持晨会。”她说。
林辰笑了:“好。讲讲你昨晚改图解的事,怎么想到用颜色梯度代替百分比的?”
她顿了一下:“……觉得更直观。”
“这就是你的价值。”林辰说,“不是执行指令,是判断该怎么做。”
会议结束后,刘伟回到座位,打开界面调试工具。他哼起歌来,调子跑得很远,但一直没停。
陈雪开始整理晨会议程。她把“图解设计思路”放在第一个议题,还加了个备注:附居民反馈截图。
林辰回到主控台,打开个人笔记,写下一行字:“人心可用,贵在点燃。”
他合上本子,喝了口凉茶。
这时,刘伟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打印件。“技术组刚交的权限审计明细,我都核过了。d区那个Ip缓存延迟的问题,备注写清楚了。”
“放桌上就行。”林辰说。
“我想……能不能把这条也放进先锋日志?”刘伟指着其中一行,“虽然不是我做的,但查出来的人叫李涛,是我们组的新人。他值夜班时发现的。”
林辰看了他一眼:“你想让他被看见?”
“嗯。”刘伟点头,“他连续上了三个夜班,一句话没说过。”
林辰拿起笔,在待办事项上写了一条:明日增加“幕后贡献”栏目,专记未被注意的关键动作。
“明天加上。”他说。
刘伟笑了笑,转身回去。
陈雪这时走过来,手里拿着平板。“轮值监督员的排班表出来了,第一批六人,明天开始,每人半天。”
“安排好了?”林辰问。
“嗯。第一位是王淑芬,退休会计,住在永清南区三栋。她说想看看系统是怎么记账的。”
“让她来。”林辰说,“给她开查看权限,能看到工单进度和审批状态就行。”
“她要是问得多呢?”
“答。”林辰说,“答不上来,我们一起查。”
陈雪点头,正要走,又停下。“刚才有居民打电话来,说孩子看了公众号的文章,问妈妈‘是不是爸爸在电视上’。”
林辰挑眉:“哪个孩子?”
“刘伟的儿子。”陈雪说,“他媳妇转发了简报,孩子认出了爸爸的名字在更新日志里。”
林辰看向刘伟的背影。那人还在敲代码,肩膀微微晃着,嘴里依旧哼着不成调的曲子。
“这事别告诉他。”陈雪低声说,“让他自己发现。”
林辰点头。
办公室灯光稳定,大屏上的服务请求持续流入。一条新的工单弹出,报修内容是“楼道感应灯不亮”,提交时间十三点四十七分,系统自动分配至维修组,响应倒计时开始。
林辰打开通讯列表,找到街道办全员群。他发了一条公告:“即日起,项目团队设立三项机制:每日先锋记录、家属开放参观、建议署名留存。所有成员均可提名同事上榜。”
消息发出后,群里静了几秒。
然后有人回复:“支持!”
接着是第二个:“我们也想参与监督!”
第三个:“能不能让我们社区的年轻人也来轮岗学习?”
林辰一条条看完,没再回。
他站起来,走到白板前,把“成果共享、荣誉共担”八个字写在角落。字迹工整,不带修饰。
回到座位时,陈雪正把晨会材料上传到共享目录。她抬头看了他一眼,嘴角动了一下,像是笑,又没完全展开。
“明天我讲完图解,还想提个事。”她说。
“你说。”
“关于数据反馈闭环。”她语气平静,“我们现在的处理率是百分之九十六点二。剩下那三点八,大多是独居老人不会操作手机。我想试试上门代录模式,用平板现场接单。”
林辰看着她:“需要什么支持?”
“两个人,一台设备,每天两小时。”
“批了。”
她点头,低头继续工作。
刘伟这时大声说:“新版本界面调好了!延迟监控模块加了预警色块,超过十分钟就变黄!”
林辰走过去看了一眼:“上线前再测一遍。”
“已经测了三轮。”刘伟回头,眼睛亮着,“这次绝对稳。”
林辰没再说什么。他回到主控台,坐下,端起茶杯。茶早就凉透,他喝了一大口。
大屏左侧,先锋日志滚动更新。最新一条是:“四月五日,刘伟,推动权限缓存问题闭环,优化系统响应逻辑。”
下方,监督员轮值表已排到下周二。
他打开笔记本,翻到空白页,写下:信任来自透明,动力来自被看见。
然后闭上眼,靠在椅背上。
刘伟还在调试界面,忽然自言自语:“我儿子要是看到这个,会不会觉得他爸厉害?”
没人回答。
但他没等答案,继续敲起了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