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爆发数小时后,金融市场开始波动。原油期货缓慢爬升,起初仅涨了一美元,尚不足以引起广泛关注。王东并未立即汇报。
到了次日,市场彻底沸腾。短短一个上午,油价从14.3美元飙升至16.2美元。
中午时分,王东拨通叶坤电话,简要通报情况。
叶坤随即联系香江其他财阀,其中几人早已知情。张德炎便是其一。
他的资金来自内地,相关方面自然密切留意局势动向,消息第一时间便传到了他耳中。
“张德炎已经动了。”叶坤低声说道,眼中闪过一丝意味深长的光。
部分尚未知情的人在接到叶坤来电后情绪高涨,心中期待已久的回报终于显现端倪。
电话打完,叶坤直接前往汇丰的交易室,目光紧锁在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大盘数据上。
入夜时分,油价已攀升至17.8美元,涨势略显放缓。真正的爆发并未到来,还需等待两日。
接下来的两天,原油期货每日稳步上扬,涨幅维持在每桶两美元左右。
第三天,伊国公开声明暂停石油供应,优先应对国内战事。紧随其后,伊克国也宣布停止出口石油。
消息一出,市场瞬间沸腾。当天,石油期货价格飙涨五美元,随后连续三天持续冲高,最终在38.5美元处趋于缓和。此后每日涨幅回落至约两美元。
即便如此,叶坤的账户已大幅增值。他清楚,接下来油价将逐步进入平稳期,多数投资者会选择套现离场。但他并无退意。
他知道,一个多月后将迎来新一轮飙升。而在此之前,即便资金不动,美元也不会贬值——战争仍在持续,支撑着能源市场的热度。
当油价走势趋于平缓,包船王等人纷纷致电询问是否该收手。
叶坤回应:“再等一个月,还有一波高峰,等那波结束我再逐步退出。”
众人不再追问。他们早已对叶坤心服口服。这一轮操作虽未落袋为安,但账面收益翻了三倍已是不争事实。
当初投入一百亿美金的,如今账面已达三百亿;五十亿的本金也已翻至一百五十亿。
回想半生拼搏所得,竟不及叶坤一次出手的收益。
在他身边这些人眼中,叶坤几乎成了预言者。他说还会涨,那就一定会上涨。他们选择毫无保留地追随。
随后数日,油价虽停滞不前,却始终未见下跌。
与此同时,米国的梭罗斯开始悄悄撤离资金。欧洲军火投资巨头艾布特也在悄然退出。
此番行动让他们斩获颇丰,整体收益高达百分之三百。可艾布特心头仍有不满。
他认为自己功不可没——尽管两国开战本就不可避免,但他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他冷冷撂下一句话:“要是让我查出是谁提前泄露风声,不让你交点‘辛苦费’,我艾布特就算白混这么多年。”
大多数资本已陆续撤出,唯有叶坤依旧静守市场,等待下一个节点的到来。
这一等便是整整一个月。期间油价稳定在四十美元上下,偶有波动,不过一两美元的起伏,对他而言无足轻重。
就在伊国与伊克国激战正酣之际,伊国军方突然联系叶肆,提出紧急追加军火订单的需求。
叶坤收到叶肆传来的情报,心情大好,没想到这笔交易还能带来意外之财。
他立即让叶肆联络伊国方面,统计对方所需军火的具体数量。没过多久,叶肆的电话便打了过来。
“老板,伊国下了五十亿美金的订单!”叶肆的声音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他们说,只要咱们能在十五天内把货送到,以后所有军事装备都从咱们这儿买。”
叶坤嘴角扬起,这单生意可不小,是个长期合作的好苗头。
他随即安排叶肆调来几艘货轮,这次他不打算亲自走一趟。战区局势紧张,没必要冒这个险,交给叶肆处理更稳妥。
当天下午,八艘巨型货轮已停靠在指定港口。
叶坤让叶素轻将二十五亿美金划入自己账户。资金来回调动让他觉得繁琐,心想以后得随身留足流动资金。
按照叶肆提供的清单,他迅速完成了军火采购。种类齐全,弹药、导弹、装甲车一应俱全,足够支撑一场持久冲突。
显然,伊国早已预料到即将面临的反击,提前囤积物资也在情理之中。
鉴于交易金额巨大,叶坤要求对方先支付两成定金。对方毫不犹豫,当天十亿美金便到账。
这才合作一次,就这么痛快打款?叶坤有些意外。原本以为最多给五亿就算诚意十足了。
既然人家信得过,自己也不能含糊。当日下午,便让叶肆启程送货。
同时派遣叶陆率领两艘军舰随行护航,确保万无一失。
安排妥当后,叶坤回到操盘室静待时机。根据记忆推演,距离关键事件爆发不到八天。
时间一天天过去,石油期货价格仍停留在41.3美元。
距离两国开战已近一个半月。
就在这一天,伊克国突然传出爆炸性消息:伊国特工炸毁了其境内两处主要油田,且是同步引爆。
伊克国震怒不已,一边组织灭火抢救资源,一边对伊国展开猛烈报复。
叶坤听到消息后轻轻吐出一口气,终于来了。接下来,油价只会一路飙升。
消息当日就在期货市场显现,油价跳涨四美元。次日再涨五美元。
到第四天,涨幅才逐渐放缓。
虽然后续仍有上涨空间,但预计三天后火势将被控制,涨势也将停滞。
之后每日涨幅不过两至三美元,利润有限。
叶坤不再贪图这点尾利。眼下资金规模太大,若不及时退出,恐有变数。
若是仓位小些,或许还能多持几天,但现在体量惊人,必须果断离场。
此时油价已升至65美元,而他的建仓价仅为13美元,短短时间内翻了五倍有余。
他立刻下令王东:“全部平仓,现在就撤。”
市场上仍有大量散户和机构正在接盘,正是脱身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