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老街上的“段家农产品店”刚卸下门板,晨雾还没散,就有老街坊拎着菜篮在门口等。段明浩系着藏青布围裙,正弯腰把刚从青山村运来的红富士苹果摆上木架,苹果上的水珠滚落到粗麻垫上,映着晨光发亮——这是五哥明凯昨天特意让人送来的,说是青山村第一批熟的果子,让他先试卖。
“明浩,今天有新鲜菠菜不?”隔壁裁缝铺的张婶凑过来,手里还攥着两张粮票。明浩直起身,笑着指了指里屋:“刚到的!昨天从李家庄收的,还带着土呢,您要多少?”说话间,又有几个客户进来,有的要称斤红薯,有的要买点新磨的玉米面,不大的店面很快热闹起来。
忙到上午十点,人稍少些,明浩靠在门框上,揉了揉腰。看着眼前挤得满满当当的货架——左边是自家空间供的反季蔬菜(对外说是“老家大棚种的”),中间是各村收的杂粮、水果,右边是奶奶做的咸菜、酱菜——他心里却盘算着另一件事:前几天有个在县医院上班的护士来买菜,说天天值夜班,下班菜市场都散了,问能不能提前留菜;还有住在东头巷子里的王大爷,腿不好,每次来买袋米都得歇两回。“要是能给他们送上门就好了。”明浩摸了摸下巴,这个念头在心里盘了好几天,今天总算有了点眉目。
当天下午,明浩就骑着二八大杠去了三哥明杰的木工坊。明杰正在刨一块松木,见他进来,放下刨子:“六弟,今天怎么有空来?是不是又要我给你做货架?”明浩嘿嘿一笑,递过刚买的烟:“三哥,不光要货架,我还想让你帮我做几个轻便的竹编筐,最好能分层,装菜不压坏。”他把“上门送菜”的想法一说,明杰眼睛一亮:“这主意好!现在县城里上班的人越来越多,哪有功夫天天跑菜市场?我这就给你找竹匠,保证做得结实又轻便。”
转天,明浩又去了大哥明远的纺织厂。大嫂刘娟正在仓库里理布,见他来,笑着问:“明浩,是不是要给店里扯块布做招牌?”明浩摇摇头,指着堆在角落的边角料:“大嫂,这些碎布能不能给我点?我想裁成小块,包菜用,干净还好看。”刘娟一听是帮他做送菜的包装,当即让仓库管理员多拿了几捆:“这些都给你,不够再来要,咱们自家兄弟客气啥!”
一周后,“段家农产品店”的新店在县城西头的居民区开张了。新店比老店大了一倍,门口挂着块红漆木牌,上面是明杰亲手刻的字:“段家鲜蔬——电话预订,上门配送”,下面还印着县城唯一的公用电话号码(明浩特意托人在店里装了部电话,这在当时的县城可是新鲜事)。
开业第一天,明浩雇了两个村里的年轻人——狗蛋和二丫,两人都骑着二手自行车,后座绑着明杰做的竹编配送筐,筐里垫着大嫂给的碎布。明浩给他们分了工:狗蛋负责东片区,二丫负责西片区,还特意画了张简易的县城地图,标上每个客户的地址,又教他们记订单台账:“每接一个电话,就把客户姓名、地址、要的菜记清楚,送完了打个勾,别漏了。”
刚开店没一会儿,电话就响了。明浩接起,是县中学的李老师:“明浩,我下午有课,能不能帮我送二斤菠菜、一斤西红柿、两个土豆?送到教师宿舍3栋2号。”明浩赶紧记在台账上,喊来二丫:“二丫,把这个订单装好,送过去的时候跟李老师说,菜都是今早刚到的。”
二丫拎着竹筐刚走,电话又响了,这次是东头的王大爷,声音有点颤:“明浩啊,我这腿不好,想订二斤小米,你看能不能给送过来?”明浩连忙应下:“大爷您放心,半小时内准到,我让狗蛋给您送上门,顺便帮您把米袋拆开倒米缸里。”
没到中午,台账上就记了二十多个订单。狗蛋和二丫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回来就跟明浩说:“浩哥,好多人说这送菜太方便了,下次还订!”明浩听了,心里乐开了花,又从里屋拿出两袋红薯干:“你们先歇会儿,吃点东西,下午订单肯定更多,我再去叫两个村里的兄弟来帮忙。”
下午,明浩特意去了趟青山村。五哥明凯正在村里的果园里帮村民摘苹果,见明浩来,放下手里的篮子:“六弟,是不是苹果卖得好?”明浩点头如捣蒜,从包里掏出订单台账:“五哥,你看,城里客户都爱要青山村的苹果,说甜!我这次来,想跟村里订长期的,不光苹果,还有你们种的菠菜、白菜,我都收,价格比批发市场高两成,你看行不?”
明凯一听,高兴得拍了拍明浩的肩膀:“太好了!村民们正愁后续的销路呢,你这可是帮了大忙!我这就跟村支书说,让大家按你要的品类种,保证新鲜!”
从青山村回来,明浩的店里更忙了。他又在新店面旁边租了个小仓库,用来存放当天没卖完的菜,还跟三哥明杰订了一批更结实的配送筐,筐子上印着“段家鲜蔬”的字样,看着更正规。大嫂刘娟还帮他做了几十块布口袋,用来装杂粮,上面缝着“干净卫生”的小补丁,既实用又好看。
过了半个月,明浩的“线上配送”已经小有名气。县城里的上班族、老人几乎都知道“段家农产品店”能送菜上门,订单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上百个。他雇了六个村里的年轻人,分了四个片区配送,还专门做了个“客户反馈本”,有人说“土豆太硬”,他就下次挑刚挖的;有人说“想订新鲜鸡蛋”,他就跟邻村的养鸡户合作,每天早上现收现送。
一天晚上,店里打烊后,明浩坐在灯下算账本。看着账本上越来越多的盈利数字,他想起刚开店的时候,就一个小摊子,每天推着自行车去批发市场进货,风吹日晒的。现在不仅开了两家店,还搞起了配送,连青山村的村民都跟着赚了钱,他心里满是成就感。
这时,大哥明远打来电话,说纺织厂的工人们也想订菜,让他每天送些新鲜蔬菜到工厂食堂。明浩连忙应下,又在账本上记下:“明日送纺织厂食堂:五十斤白菜、三十斤萝卜、二十斤芹菜。”
挂了电话,明浩站在窗前,看着外面县城的路灯。他想起爷爷常说的“做人要灵活,做事要踏实”,现在他总算明白了——改革开放给了机会,家族兄弟互相帮衬,自己再肯琢磨,生意自然能做好。他琢磨着,等过阵子,再在县城南头开家分店,把配送范围再扩大些,说不定还能把生意做到邻县去。
窗外的月光洒在“段家鲜蔬”的招牌上,映着木牌上明杰刻的字,透着一股子踏实的暖意。明浩知道,这只是开始,他的农产品店,会像家里的日子一样,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