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的轨道仍在不断延伸,蒸汽的轰鸣已不仅限于铁路与织机。由林宸亲手点燃、经林玥等人奋力催化的科技之火,正以其燎原之势,席卷帝国古老肌体的每一个角落,带来生产力的狂飙突进,也激起社会深层结构的剧烈震荡与重塑。
一、 朝堂新争,义利之辨
新的朝会议题,已从“是否应该”转向了“如何管理”这蓬勃兴起的新生力量。然而,新的争论随之而来,其焦点在于“利”的归属与“义”的边界。
“陛下!”一位御史言辞激烈,“今民间富户,竞相效仿格物院,购置‘铁魔机器’,开矿设厂。此辈唯利是图,盘剥雇工,致使良田荒芜,传统百业凋零!长此以往,民风奢靡,唯利是图,礼崩乐坏矣!臣请陛下下旨,严格限制民间使用蒸汽机械,以正风气,维护本业(农业)!”
此番言论,立刻得到了众多保守派官员的附和。他们将机器与“逐利”、“坏俗”直接挂钩,试图为这股新兴的工商业力量套上枷锁。
林宸此次没有立刻反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位由他暗中支持、已升任户部郎中的年轻官员。那官员会意,出列朗声道:
“陛下,诸位大人!民间资本投入新式工矿,乃新政鼓励工商之果!其产出之布匹、铁器、煤炭,价廉物美,惠及百姓,充盈国库,何罪之有?所谓‘盘剥雇工’,乃管理不善所致,当立法规范,而非因噎废食!若依诸位大人之言,限制机器,重归小农,则我大明如何应对海外竞争?如何维系北疆边防?国力何以持续增长?”
争论的焦点,已从技术本身,转向了由技术引发的生产关系和财富分配问题。崇祯皇帝听着双方辩论,眉头紧锁。他乐于见到国库充盈,也担忧社会失序和道德滑坡。最终,他采取了折中之策:“民间使用蒸汽机械,不必禁止,然工部、户部需尽快拟定《工矿管理章程》及《雇工律例》,规范其行,保障民夫基本权益,不得肆意盘剥。”
二、 民间涌动,资本初兴
皇帝的旨意,为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撕开了一道口子。东南沿海,尤其是与海外贸易密切的商帮,闻风而动。
一位福建茶商,率先在福州附近购置山地,引入蒸汽动力机械用于茶叶揉捻和烘干,效率大增,其茶叶凭借更低成本和稳定品质,迅速挤占了传统手工茶的市场。
一位山西票号东家,看到了铁路和工矿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开始尝试将部分资本从传统的土地买卖和高利贷,转向为这些新式项目提供贷款。
更多的中小地主和手工业主,则在观望与犹豫中挣扎。他们既害怕被时代抛弃,又无力承担购置蒸汽机和应对新式管理的成本。
社会阶层开始了肉眼可见的分化与流动。依靠新式工矿和贸易起家的“新富”阶层开始出现,而部分传统手工业者和佃农,则被迫进入工坊,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工”,原始的劳资矛盾开始零星显现。
三、 林家引领,布局未来
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局面,林宸的策略愈发清晰:引领规则制定,占据产业链顶端。
林萧受命参与《工矿管理章程》的起草。他提出的条款,既明确了工坊主的经营权利,也规定了最低工时、安全生产条件和基本的工伤保障,试图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平衡。尽管遭到保守派和部分唯利是图的商贾反对,但其条款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已为未来的劳工权益保障埋下了基石。
同时,在他的推动下,“远洋公司”联合几家大商号,开始投资建设一座采用最新蒸汽动力和标准化生产概念的“皇家北方机器制造局”,旨在生产更精良、更高效的蒸汽机和各类工作母机,力图从源头上掌控工业化的核心装备。
小林玥则对民间涌现出的各种蒸汽机应用案例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不再满足于格物院内的闭门造车,而是要求苏明远派人收集各地工坊蒸汽机的运行数据和故障信息。
“他们的锅炉结构不合理,热效率太低。”
“传动机构磨损太厉害,是因为加工精度不够和润滑不良。”
她根据这些实际问题,开始系统性地撰写《蒸汽机维护与效率提升指南》,并着手设计第二代标准化、模块化的蒸汽机蓝图,希望以此推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她的影响力,正从技术发明,转向行业标准的制定。
四、 暗流对抗,新的形式
旧势力的反扑并未停止,只是变换了形式。
他们不再公开反对机器,而是利用其在地方盘根错节的影响力,在《工矿管理章程》的细则上做文章,试图设置隐形的壁垒;他们鼓动传统行会的老师傅,散布“机器造出的东西没有魂”的言论,诋毁工业品质量;他们甚至暗中入股一些新兴工矿,试图从内部影响其发展方向,或制造事故,败坏新式工业的名声。
一场围绕规则、舆论和经济主导权的无声战争,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展开。
五、 皇帝心绪,平衡之术
崇祯皇帝乐于看到国库因工商活跃而日益充盈,也欣慰于军事力量因后勤改善而愈发强大。但他对林宸及其家族通过格物院、远洋公司、乃至这新兴的工业体系,所积累起的巨大隐性权力,感到愈发不安。
他一方面继续支持铁路延伸和工矿发展,另一方面,则更加频繁地调动官员,尤其是将一些非林宸派系的官员安插进新成立的铁路总局和正在筹备的工商管理部门,并开始有意识地询问林萧、林玥之外其他年轻才俊的政见。他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权力的平衡,既要用林宸体系带来的国力增长,又要防止其尾大不掉。
六、 潮头之上,放眼寰宇
站在天津卫新落成的、可停泊蒸汽明轮战舰的码头上,林宸望着浩瀚的渤海。身后,是正在兴建的连接京津的铁路工地,是冒着滚滚浓烟的新式工坊。
他知道,内部的变革之潮已不可逆转,社会的阵痛与利益的博弈将是未来的常态。但他的目光,已投向更远处。
北方的沙俄探险队是否已逼近黑龙江?西欧的列强在经历怎样的变革?即将到来的全球性竞争,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持续产出巨量钢铁、布匹和战舰的工业帝国,而非一个沉溺于内部平衡、畏惧社会变革的古老王朝。
风起云涌,变革之潮已至。这浪潮既涤荡着陈腐,也孕育着新生,更考验着掌舵者驾驭这艘帝国巨轮,穿越惊涛骇浪,驶向未知深海的智慧与勇气。
---
(第一百四十三章 寰宇视野,远交近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