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宁一袍袖便能将偌大藏经楼兜走,这般神通步四维自忖绝无法抗衡,故此先前求齐王,也不过想要个“公道”名分,此时听王爷说愿意将此事上奏天子,自然是千肯万肯,连忙跪下道:“若殿下能将此事上奏,小道等感激涕零、心意足矣!”
“哼,老道想得倒美,孤便是上奏天子,院主肯还这道藏,那也要收去宫中的文琳阁才是,凭什么把这宝贝留在万寿观让你们凭此作威作福?真遇上事情屁用没有,还不是得靠仙官四院的真仙人?”
齐王在心中嘀咕,面上却甚是和蔼,勉强算是将路宁丢下的烂摊子收拾了,一众人等这才告别群道,打道回城。
不过他们却都没有回自家府邸,而是直奔提箓院而去。
待到齐王一众人离开万寿观之后,王建玄方才皱着眉头问步四维道:“步道兄,难道此事就此罢休不成?”
步四维此时面目阴沉,瞥了一眼人群中的殷子寿,低声说道:“老道虽然无能,却也不能把祖师留下的根本拱手相让,此事待我等回头商议一二,再去计较……大不了一拍两散!”
不提天京群道们如何暗中谋算,顺带收拾万寿观中的烂摊子,单说路宁与二童子,一袖子将整座藏经楼都兜了走,路上片刻不曾停留,驾驭剑光直奔提箓院而去。
回了自家小院,路宁便挪移去了两间镯中,催动紫纹日月袍,一抖袍袖又将那座巍峨楼阁吐了出来。
原来路宁这件道袍虽然也十分神妙,但本质乃是护身的法宝,袖中阵法所化空间不算太大,勉强容纳七层楼阁已是极限。
反倒是明云山小师叔赠的这两间镯空间甚大,内中甚至炼入了一座小山峰,藏经楼虽大,但放在山峰之巅,却是半点不显得臃肿,反而平添了几分仙家气象。
而且路宁平日里多在此处修炼,道藏放在此处,日后修行之余翻阅参悟,却是更加方便了几分。
“老爷,”伏牛童子牛玄卿凑上前一阵挤眉弄眼,他素来便喜欢插科打诨,没大没小,此刻见一贯讲理的老爷竟行此“豪夺”之举,虽知其中必有缘由,仍忍不住揶揄道:“您平日里总教诲小的们要行事规矩,怎的今日自家倒做起那剪径的强人勾当来了?”
路宁斜睨了他一眼,“混账童子,老爷我怎么就做了强人?”
“这万寿道藏分明就是万寿观的东西,老爷你看着好,仗着法力高收走了,岂不是强抢?若是步四维跑去报官,只怕老爷你也得落个白日持杖行抢的罪过哩!”
“噗嗤!”路宁忍不住笑了出来,骂道:“好你个惫懒的混牛,偏你会说嘴弄噱,老爷是什么样人,怎会做强梁之事?”
“此举我自有道理,只是老爷懒得与那些老道饶舌罢了,你不见我特意请齐王与沁阳公主去做了见证?自有这几位替老爷分说明白呢!”
牛玄卿嘿嘿一笑,摇头晃脑道:“这便叫做官匪……呃,官仙一家了,有齐王与公主两位殿下撑腰,老爷便是没理,也要辨出理来了。”
路宁心中光风霁月,他自有道理在,岂会在意童子的玩笑话?随口解释道:“这万寿观将这些珍版道书编成道藏,既不从中学道,又不肯让别人观看参悟,空自藏着宝山,做那损人不利己的勾当,观中道士更是只知聚敛财货,哪里是个修道人的模样?”
“他们倚仗这部道藏,侵吞天下道门的供奉,架空仙官四院,中饱私囊,混元宗的师兄们懒怠不管,老爷我本来也无意多事,偏他们还主动找到老爷头上,想要借助我的力去抵御番僧。”
“若光如此,老爷看在大家同学一个道字的份上,也就容忍了,怎奈这些人居然还包藏祸心,暗行鬼蜮,他们真当那日来提箓院求我时躲在院外偷偷议论的腌臜算计老爷不知道么?”
说到此处,路宁目光微寒,“这些人不止算计老爷我,连石师兄也被他们盘算在内,更不知是否与龙虎派或其他势力有所勾连!”
“如此宵小之辈,老爷若不略施薄惩番,岂不是让人以为我提箓院软弱可欺?”
原来当日步四维等告辞之后,在提箓院门外自以为隐秘的说了几句私话,本来此地距离大殿甚远,他们不曾提防隔墙有耳,却不知路宁疑心这些人的来意,有意用了紫玄天书上的天视地听之法,将神识透过大地潜到门前,刚好听了个真切。
本来步四维与王建玄若是诚心求助,路宁即便出了力,也不过就打算借阅道藏一观而已。
谁想到这些人心存不善,暗暗藏了诸多算计,路宁因为先前灯笼妖鬼时的事,本就不喜万寿道观的做派,见此情形更加恼怒,这才打算借机惩治一番。
这其中的缘由曲折,路宁略略剖析给二童子听,又笑骂了牛玄卿几句,方才叫他俩退下,去提箓院门口等候齐王等人。
他自己则整了整衣冠,施施然步入那藏经楼中,欲沉心静气,好好品鉴一番这万寿道藏。
毕竟这一部道藏,乃是当初谢元略借大梁国力,搜罗天下道经编纂而成,一共有四万八千册之多,号称天下道门四万八千法门尽收其中。
其实中土三分天下,南唐与大周国境之内亦有众多道经,谢元略也不能尽数染指,这部万寿道藏实不能囊括天下道门的所有经卷,只能说是尽得大梁道经精华罢了。
路宁在紫玄山日短,其实他本门之中,亦积攒有无数前人智慧汇聚的典籍、书册,其中多是超凡脱俗之辈所着,远比人间道藏深奥得多,但这些人间的道经直管高深奥妙处不及紫玄珍藏,但其中许多根本的道理一般无二。
既然暂时无缘得见紫玄本门的藏书,能领略人间道经精华,亦是修行幸事。
路宁走入藏经楼,信步于浩瀚书林之间,检看封签,最终落在道藏开篇的第一卷道书之上,乃是人间道门号称万法之宗、开道门明义的《元始太上灵宝本章》。
这本经路宁往年在家中也曾读过一二,只是远不及道藏中收录的精妙齐全,略展读数页,便觉字字珠玑、引人入胜,不由得沉浸其中,频频颔首。
不过盏茶功夫,他已将《元始太上灵宝本章》通读完毕,意犹未尽,复又取过一卷《无量度世上品妙经》,潜心翻阅……
“妙哉,妙哉,这些道经比起文琳阁的藏书,各有不同玄妙,极能助长我的修行与心智历练,对于参悟道门各种玄妙,也是大有裨益,不枉我不告而取一回。”
路宁此时智慧通达、神识强横,端可称得上是一目百行,不大一会儿功夫便看了数十卷各类道经,并且记忆在心中。
他越读这些道经,越是觉得其中虽然大有穿凿附会、荒诞不经之处,但偶有所得,便如沙中碎金、贝里珍珠,实在妙不可言、令人拍案。
自己当初读书多年,寻常道经也见过不少,却远不如这谢元略去芜存菁,多年苦功编纂所得的万寿道藏,因此读经入神,浑然忘却了时间,整个心神尽数沉浸于这智慧瀚海之中。
甚至连路宁自己也不曾觉察,随着他开始阅读、参悟这些道经中的道理,那藏经楼中却有一丝丝、一缕缕的紫色气息透过皇封与陈旧的书皮封面,从万千书卷中腾起,极细极微,渐渐往他身上汇聚。